APP下载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

2021-11-28侯慨侠

魅力中国 2021年51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侯慨侠

(汉口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与推广,我国高校大学生的数量在迅速增加,但是局相关调查数据表明,高校大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数也在快速增加。良好的心理状态会对个人的行为产生正向的引导作用,而不良的心理状态会严重影响个人的生活学习,作为社会建设的预备人才,高校大学生更应具备健全的人格,在生活工作中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与热情,为社会建设做出重要贡献。因此,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引起足够重视,据相关研究分析,高校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来源于高校学习生活中,对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及管理层人员应承担起相应的职责,认真研究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影响因素,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给予及时疏导,保障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成长发展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一、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人们生活工作中发挥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强,也改变了高校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与状态,他们习惯于使用微信、微博、抖音、QQ 等社交平台软件,实现与人的沟通交流,以及娱乐活动等,相较于现实生活,他们对于网络生活的倾向性更强,也更容易融入到网络生活中。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应顺应时代发展及学生生活方式的转变,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阶段,高校大学生培养心理健康的主要途径就是学校提供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于这项课程不是专业课,考核较为简单,因此较多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也提不起兴趣,而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觉意识较差,依靠学生本身无法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也无法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因此,需要采取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互联网是学生日常接触较多,兴趣度较高的内容,因此借助互联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按参与到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加强理解与掌握,从而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无论是高校心理辅导老师还是授课教师,他们所面对的学生群体都比较庞大,因此很难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发展变化,也无法针对学生个人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疏导和解决。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利用其隐蔽性和便捷性,通过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收集学生的心理状况信息,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从而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二、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

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仍然沿用传统的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教授,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进行情绪上的调节和心理疏导,显然通过单纯的理论知识传授很难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受到外界环境因素影响而不断发生变化的,在大学生活的每一个阶段,学生都会产生不同类型的问题,例如在大一可能存在无法适应新环境和新身份的心理问题,而大二可能面临着学业的压力,出现学习心理上的问题,在大三会面临着人生目标的选择问题,而大四则主要是就业与深造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并没有设置与学生各个阶段问题相符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无法解决学生在各个阶段面临的心理问题,做到对症下药,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的问题。

(二)缺乏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现阶段,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个比较显著的问题,即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不完善,在建设工作方面的投入力度不足,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出现诸多问题。例如,部分高校没有建立专门的学生心理档案,也没有针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跟踪记录,授课教师与高校心理辅导老师缺乏沟通交流,没有就学生的心理问题做好衔接工作,还有部分高校对心理教育工作的投入力度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心理辅导老师的专业度不足等,这些问题都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不完善的体现,严重降低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与质量。

(三)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综合素质不高

相关教育部门对于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要求,即应按1:4000 的比例安排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很少有高校能满足这一要求。高校在心理辅导教师的人员配备上投入严重不足,也正因为如此,高校一般选派心理辅导中心的老师负责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授,同时为了避免学生由于心理健康问题引发事故,高校会任命辅导员负责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这样不仅不能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目标,而且会增加辅导员的工作负担。除此之外,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以及相关从业者需要具备专业的心理教育知识体系,在这一点上,西方国家就是很好的范例,他们不仅要求心理健康教育从业者不仅需要从心理教育相关专业毕业,而且需要具有博士学位,当前我国对心理健康从业者的准入标准较低,法律上也没有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的相关要求,因此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存在专业性不强,综合素质不高的情况,无法胜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打造专业化网络服务平台

高校应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而教师则主要作为引导者,因此高校应以学生为中心,结合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需求,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与方法。积极借助网络信息技术,构建专业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平台,发挥大学生的自主性,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和质量。首先,基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应构建一支专业素质强,专业知识技能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队伍,加强对心理教师的培训工作,不断提升其专业素养及知识技能,能够应用网络资源与信息技术分析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在实际教学中引入互联网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实践,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精准度。其次,应充分应用网络信息技术,构建一个较为完善的专业化的心理健康网络服务平台,以学生为服务的主体,而教师则作为主要的引导者,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自主服务机制,另一方面,应在高校内构建并完善专门的学生心理辅导中心,在院系等内部设立学生心理辅导室,在班级内设置心理健康辅导小组等,从而全方位的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监督把控,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加以解决,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借助互联网技术把握心理动向,提高心理教育针对性

互联网平台具有开放性,信息共享性等特征,而且囊括了丰富的社会信息资源,在网络平台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仅能够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人际交往与开放性的交流环境,而且能够引导学生学习各种先进思想和社会动态等。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另一个突出优势是能够为性格内向不善交际的同学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他们可以避免面对面沟通的压力,在虚拟网络环境下畅所欲言,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展现自己的真实面貌,很好的解决了心理辅导教师与学生沟通补偿或效果不佳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平台具有开放性的特征,学生可以以用户的身份加入网络交流平台,而教师可以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对话,实现平等的交流,学生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动向,及时发现学生心理上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缓解以及鼓励,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转变教学地位,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此外,教师可在社交平台上添加学生,通过日常的对话交流给予学生指导和鼓励,推动其积极参与交际活动,改变学生闭塞的心理状态,教师还可以关注学生的社交平台动态,了解学生当前的想法和感受,并及时发现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疏导。

(三)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思想对于行为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应促进学生加强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充分利用各种网络信息资源,对学生的思想形成正向的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互联网平台中包括大量的数据信息资源,教师可积极收集整合其中的心理教育资源,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不断丰富心理教育内容,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心理发展需求,例如,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制作成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视频,组织学生进行观看,并及时给予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通过这种线上教学与线下教育相互结合的方式,可以弥补单一课堂教学的不足,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意识,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总结

综上所述,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心理健康问题也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产生了一定的变化,针对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高校应给予高度重视,结合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展开详细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优化和改善,具体而言,高校应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打造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网络平台,借助网络信息技术明确学生心理动向,提高心理辅导的针对性,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帮助构建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