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创新
2021-11-28李昂
李昂
(郑州财经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中提出在新时期我们必须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的重要指导理念。在教育行业要想更好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必须将其全方位的融入文化知识、艺术体育、思想道德、社会实践教育中的每一个环节,在启蒙、基础、职业、高等、继续教育各个领域加以落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环节,现阶段还有许多方面可以优化。本文主要探究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了千年的传承,其是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的积累与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我国教育行业的深化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深挖其中的时代价值,是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提升的重要途径。现阶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存着着一系列问题,还有许多方面可以优化。在新时期,必须理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优化措施,才能够推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升。
(一)未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视程度较低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大学生未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现阶段,我国各大高校越来越重视专业技能人才、理论研究人才的培养与输出,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还不够重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无法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科学性与系统性。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缺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教育资源。在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上,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继承出现了断层,不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与继承。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未得到有效实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十分广泛,其思想由浅到深,有着较强的复杂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绝不是生拉硬套。现阶段,许多高校已经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用上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比较生硬,无法体现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及专业课教学当中。这就导致很多学校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学生出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自己的日常生活没有帮助的错误观念。这主要是因为高校在开展教学工作时,没有真正意义上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精神意蕴、规范体系、价值观念。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很多教师自身就缺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在教学规划上,缺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教学计划,导致实际教学中受到了重重阻碍。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乏载体
学生之所以在学习生活中无法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是因为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缺乏相应的载体。中华优秀文化也需要相应的载体去展现与弘扬。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还有所欠缺,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应该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如建筑、景观等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除此之外,大多数高校都缺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实践教育基地,在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时仍停留在纸面上,学生无法感受到高校带来的传统文化氛围。在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方面,大多数活动都更加偏向于娱乐化、专业化,缺乏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活动。即使有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也因为缺乏吸引力、设计有缺陷、管理水平差等因素,难以发挥响应的效果。随着网络与新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让大学生通过网络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而网络有着一定的虚拟性和开放性,许多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其它信息的冲刷,自学难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受到影响。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由多方面内容构成的,在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也应该从多方面入手予以优化与创新,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教育作用。
(一)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经过千年历史沉淀下来的优秀文化,其能够反应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伟大的奋斗历程。在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我们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的文化的发展与继承,在应用的过程中决不能生拉硬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要结合时代背景,现代社会发展状况对传统文化进行优化,使其能够适应现阶段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推进我国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在我国高校,大部分大学生都没有远大的理想,缺乏学习目标和学习动力,这主要是因为大学生的精神与思想贫瘠,缺乏优秀文化滋润所导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方向,让大学生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给予大学生前进的动力。高校要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容,高校要提供给大学生一个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为学生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同的载体、表现方法等,还要为学生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大的凝聚力与号召力,为学生提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外传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大的影响力。
(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师资队伍建设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是教师,教师不仅要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以创新,组织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阶段,很大一部分高校教师在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力不从心的现象。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还没有得到更新与补充,在教学的过程中难以发挥教学效果;学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方面没有给予教师充分的支持。学校应该组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培训,选拔优秀的教师,为教师开拓教学科研的途径。建设一支完备的师资队伍,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人才,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求教师首先要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然后再去深入学习与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神特质,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授课技能与授课方法。要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解工作,发挥其教育作用。通过自身的努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结合。不仅是学校要为高校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帮助,教师自身也要进行深入学习与锻炼,培养自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用自己强大的人格魅力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去感染学生、号召学生,为社会输出一批具有优秀品质的学生。
(三)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与课程体系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教材与课程体系是近年来教育行业深化改革的重要指导理念,也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教材,能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教材作为学生日常学习以及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重要基础,其在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学习生活中一直陪伴着学生。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教材,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进步与发展。同时,也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课堂,课堂作为大学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通过教师的反复讲解,能够加深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文化的印象,更好的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载体
大学生在高校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就是优秀的教育资源,有着较强的时代内涵。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进去,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发展的重要趋势。现阶段,我国的高校大都在进行扩张改建,要在高校内部的宿舍、教学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精神文化景观中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利用壁画、海报、雕塑等形式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上,可以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大学生喜欢的活动形式,通过竞赛、表演等形式,让大学生主动参与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当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
(五)通过网络新媒体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现阶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网络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对大学生而言,网络与新媒体技术也成为了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高校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意识到现阶段大学生日常生活以及学习的特点。在高校内部成立相应的网络新媒体部门,建立网络平台,通过公众号、视频号等形式,向大学生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利用网络新媒体技术丰富以往的课堂形式,让学生形成课上课下同步学习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课上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知识,课下利用网络新媒体扩充所学知识。高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运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思想政治教育账号,可以是微博账号、抖音账号、微信公众号等形式,账号的内容主要是分享学习资源、展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学生为主体,拉近学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缩减学生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距离感,通过网络新媒体延伸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
三、结束语
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创新路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大学生提供奋斗的目标与方向,是推进大学生前进的重要动力。高校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才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推动我国教育行业的深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