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与思考

2021-11-28叶伟

魅力中国 2021年51期
关键词:普惠金融服务助力

叶伟

(江西省赣州市中共于都县委党校,江西 赣州 342300)

引言

近年来,各商业银行围绕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积极强化政策落实,创新产品和服务,加大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以金融力量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助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给商业银行服务“三农”、发展普惠金融带来了极好的历史发展机遇。但目前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存在着农村普惠金融环境仍有待提高、农村普惠金融产品创新不足、农村普惠目标群体存在能力局限等等问题。

一、普惠金融发展现状

普惠性金融是指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和平等性。这一过程意味着个人和企业能够获得适当、可负担和及时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其中包括银行贷款、股票和保险产品。普惠性金融措施的对象通常是那些没有银行账户或银行账户不足的人,并向他们提供可持续的金融服务。普惠金融被误认为仅仅是开设一个银行账户,具有银行存款的个人可能会被排除在金融服务业之外。建立一个更加包容的金融体系关系到更强、更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和发展,因此,实现普惠金融已经成为全球许多国家的优先事项。2018 年,大约有2.25 亿成年人没有银行账户。无银行帐户者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农村地区的妇女和穷人,而被排斥在金融机构之外者往往受到歧视,他们属于弱势或边缘群体。在普惠金融理论体系中,不得不承认并非所有人都需要或渴望金融服务,但其目的是消除包括供应和需求方在内的所有障碍。供给的障碍来自于金融机构自身,这些因素通常表明金融基础设施薄弱,包括缺少附近的金融机构,以及开设账户的费用或单据要求高。需要障碍是指个人寻求金融服务的方方面面,包括缺乏金融知识、缺乏金融能力或影响金融决策的文化或宗教信仰。

二、面临“三少”“三高"挑战

普惠金融业务在“三农”领域拓展上,主要面临“三少三高”的挑战。“三少”是指农民资产少、农业产业链少和农村金融服务设施少,客观上限制了金融服务在乡村及县域的拓展能力。目前,农民客群总体上金融信用记录少、可抵质押资产匮乏、主要收入来源多为外出打工收入。农业方面,特定时期支持工业率先完成建设积累的“剪刀差”政策,导致整体上我国农业产业链少、増值创新不足和资本积累少。农村领域,公共基础设施方面提升空间也很大,特别是金融服务网点少、信贷投放量小、公共投入少。“三高”指涉农市场波动性高、金融服务成本高以及传统模式下信贷资产风险高。目前,农业仍以种植、养殖为主’产业基础脆弱’容易受市场波动影响,以及极端天气、洪水、瘟疫等灾害影响。由于我国农村地域广、人口众多、业务分散,而国有银行中除农行、邮储银行以外,其他行在乡村县域网点较少,业务拓展、维护和接续服务成本高。上述两方面客观情况,叠加农民,涉农产业总体上风险承受能力低,少数客户自身信用意识较差等,决定了传统信贷业务管理模式下国有银行难以持续管控好乡村市场的信用风险。

三、当前阻碍传统农区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

(一)普惠金融助力传统农区乡村产业兴旺的引领性不强

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传统农区工业起步慢、发展程度低,普惠金融的信贷资源也主要是投入到养殖、种植等传统产业以及部分生态旅游等服务业,且以小额信贷为主,但这些产业的利润率低、投资回收慢,尚未形成能够起到引领乡村振兴发展的龙头产业集群。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地区普惠金融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处于起步阶段,成效尚未显现,乡村地区产业全面振兴的局面并未明显改变。此外,我们还需要看到,当前大多数传统农区处于产业价值链短、延伸性不强的农业产业链上游,投资周期长、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金融逐利性与农业产业投资风险性之间的关系仍然不协调。

(二)普惠金融助力传统农区乡村振兴的刚性约束不强

当前,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处于先试先行的探索阶段,传统农区也仅有河南省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于2019 年印发《关于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积极引导省内金融机构强化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发展政策的深入融合。多数政策文件的关键词是“引导”“鼓励”,对推进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不具有强制约束性。部分地区、部分金融机构存在“普惠金融是政府的事”“普惠金融由政府兜底”等错误认识,难以将普惠金融与乡村产业的生命周期、自然特点以及乡村经营主体的知识水平、科技手段等紧密相连,阻碍了普惠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

(三)信息不对称造成“数字鸿沟”,农村居民信贷风险较高

乡村“空心化”现象导致信贷资金需求不足,农民金融素养水平相对较低导致金融服务有效需求不足。一些依赖传统金融服务的老年人群体和偏远地区的农民群体,由于难以跟上数字科技发展速度,较少使用新型支付手段,缺乏信用记录,导致无法享受数字惠普金融带来的便利。数字化金融服务方式的推广,可能造成“数字鸿沟”。同时,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在积极构建完善的农村信用体系,但其所采集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还有待提高。

四、发展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措施分析

(一)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农村普惠金融机构体系

当前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薄弱,金融服务不足,问题在于机构不足而非机构过多。应当进一步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服务乡村振兴的内设机构,保持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县域农村金融机构法人地位和数量总体稳定。着力构建大中小金融机构公平竞争、共同发挥各自优势、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农村金融体系。放宽农村金融机构准入,增加服务农村的金融机构尤其是小型金融机构的数量,形成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市场化竞争机制。

(二)加快涉农金融服务主体的数字化转型

我国金融科技发展水平已居世界前列,银行助力“三农”发展责无旁贷,作为支持“三农”发展主力军的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更应快马加鞭,通过以大带小的方式加快中小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实现业务线上化、数字资产化、运营智能化、平台开放化,运用数字普惠金融手段解决涉农金融服务痛点难点问题,提高农村金融承载能力,提升农业产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

(三)进一步创新普惠金融产品

加强对农民“面对面”的金融服务,在支持农村全面进步方面,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美丽乡村贷款,以民生领域重大项目为突破口,支持农村基础设施改善,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通过“融资”和“融智”相结合,支持建设一批有特色、有品位的宜居、宜业、宜游精品乡村,服务“绿色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在支持农民全面发展方面,通过对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小农经济的支持增加农民生产型收入;通过支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农村手工业和土特产服务,增加农民兼业收入;通过发展乡村消费金融业务支持农民消费升级,包括农民建房购房、购车、文化、教育、健康等领域的消费需求。

(四)完善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于“三农”发展的信息环境

一是打造域内共享的涉农信用信息电子数据库。以金融科技为依托,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区域内工商、税务、社保、供电供水企业以及网上交易信息等系统的对接,多维度甄别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最大程度整合农村用户的有效信息,建立比较完善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体系。二是增加“三农”配套信息的供给。金融机构应加强对“三农”领域数字普惠金融信息的公布,及时将最新的国家政策、农业数据、贷款优惠等信息向农村用户公布,为农村用户提供多元化、综合化的信息服务。

(五)建立健全的农村金融体系,完善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协调发展

在普惠金融业务稳定开展的基础上,对各类金融资源进行规划和分配,逐步推进在支农支小领域的建设进程,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农村地区投入力度,充分发挥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等各级金融机构在创新普惠、支农支小普惠中的职能作用,构建架构清晰、功能健全的差异化金融组织体系。同时应将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不充分、不均衡作为重点问题进行解决,对传统金融与数字金融的平衡关系做好处理,指导金融机构对服务流程进行优化,做好线上线下“双轨并行”服务,更好地服务农村普惠金融群体。对于金融素养和科技掌握水平不高的农民群体,不能一味地推广使用数字金融服务,而应在保持传统服务的同时,逐步提高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使用率。

(六)推动新技术在农村普惠金融领域的应用推广

主动顺应农业农村数字化趋势,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为支撑,大力推动“三农”金融数字化转型,不断向传统资源禀赋中注入科技力量,打造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服务模式,积极将金融服务嵌入农业产业链、农村电商等外部场景,利用产业链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等信息,对产业链上下游客户精准画像、合理授信,提升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可得性和覆盖面,探索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金融科技赋能服务乡村振兴之路。

(七)完善乡村地区金融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农村金融服务政策体系

一是出台省级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顶层机制。充分利用好城商行、农信社等地方金融机构地缘优势,以乡村产业振兴为核心,结合民生、生态文明等,出台省级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顶层机制。二是优化农村信用环境。有序参与全省乡村信用评价体系建设。通过大数据技术,打通工商、税务、社保、公安、金融等不同机构之间的信息,推进碎片化信息的系统化,并构建信用惩戒机制,不断提升农村地区的信用环境。三是建立乡村信用政府增信机制。充分发挥财政杠杆作用,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提供增信支持。此外,加强财税、货币、监管等相关政策协同,深化银政合作和财政金融协调助农机制,更加有效地激发农村金融机构支农惠农的内生动力。

(八)促进产品应用推广,推动产品服务创新

通过利用互联网络平台,在线上实现普惠金融化产品的处理,让更多人享受到切实的便利,使相关金融产品的覆盖率得以进一步提高。金融机构应当针对储蓄、信贷、理财及保险等主要业务开展线上创新工作,制订并推广宣传措施,在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及服务拓展丰富的进程中,帮助农民及小微企业明确自身对金融产品的需求,提升其接受程度。同时,根据农民群众的信用情况,分层次、差异化地针对不同群体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对贷款基准利率进行细化分类,保证人人都能充分享受到符合自身条件的普惠金融产品。金融机构还要确保其推广的数字普惠金融产品与所在地区农村的主体经济活动特色相契合,全面助力所在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结束语

综上所述,促进普惠金融信贷可以使以前被排除在传统金融渠道之外的小企业获得信贷,增长生产力,增加销售额度。销售增长仍然是企业财务业绩的重要表现,而普惠金融与获得金融服务,尤其于获得信贷有关。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公司无法从传统的金融系统获得信贷,普惠金融的影响已经导致财政紧缩的公司获得了巨大的附加值。特别是无障碍性和可用性的好处使筹集资金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猜你喜欢

普惠金融服务助力
助力成功七件事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探索节能家电碳普惠机制 激发市民低碳生活新动力
协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助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自能”学习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小果蝇助力治疗孤独症
日照银行普惠金融的乡村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