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艺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育路径研究

2021-11-28王玉晴

魅力中国 2021年51期
关键词:思想道德育人思政

王玉晴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湖南 长沙 410100)

新时代对社会主义文艺提出了较高的目标和要求,只有具备“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崇高目标和追求的文艺工作者才能创造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文艺作品,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艺向前发展。这就要求文艺工作者在学生时代就要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不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在文艺创作中坚持正确的创作方向,真正肩负时代重任。

一、新形势艺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

大学生的核心素质应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智能素质和适应社会法治素质等综合素质。新时代对艺术人才的要求是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创作出讴歌党、讴歌国家、讴歌人民的优秀文艺作品,能够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大学生的民族主体意识,发扬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觉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的人才。因此,要结合当前国家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目标,要不断探索完善艺术类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路径,培育出一批有理想、能吃苦、敢创新、接地气的文艺人才。

二、新形势提升艺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作用

(一)提升艺术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是时代所需

习总书记在高校考察时,多次和师生谈到思想道德素质对于青年的重要性,“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对文艺来讲,思想和价值观念是灵魂,一切表现形式都是表达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载体。离开了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再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也是苍白无力的。[1]

新形势下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对艺术人才的思想道德提出了较高要求,在政治素质上要求艺术大学生在大是大非面前要与国家保持一致,面对外来文化能分清好坏,在道德思想素质上强烈的爱国意识、责任意识和使命感,追求公平正义,有合理正当的价值追求,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勇于探索不怕失败的奋斗精神。

(二)提升艺术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个体成长的需要

国外教育理论告诉我们,个体仅仅掌握艺术技能还是不够的。艺术大学生个人的发展如只停留在技能方面将会导致艺术教育功利化,艺术教育的本质会被扭曲,不仅不利于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潜能的培养,也不可能使学生成长为肩负使命、勇于担当、敢于创新的人才,甚至会成为崇洋媚外、虚化历史、否定历史的人。因此,艺术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对于形成健全的人格,正确的社会认知和价值观念,促进个体的社会化至关重要。

(三)提升艺术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文化的发展繁荣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坚韧不拔的精神动力,也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而伟大作品也能成为精神动力的助推剂。“两个一百年”目标的临近也对艺术人才培养提出了要求,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情操、精湛的专业技能、真挚的劳动情感、执着的创新精神才能担负起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重任,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是艺术人才首先要具备的品质。

三、艺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育存在的问题

由于艺术大学生群体因素加之当前教育对个体意识关注较差,加之教育历来由学校承担的观点,造成了育人的联动性差,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存在问题。

(一)思想道德教育针对性不强,效果弱化

过去思想道德教育大多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来完成的,在信息不对等、价值观念单一的情况之下,这种教育方式取得了很大的效果。对于艺术大学生对这一群体来说,自我意识较强,个性化明显,对社会影响的感知力强,但随着价值多元化以及外界非主流和消极信息的各种传播,这种教育方式就捉襟见肘了。对于艺术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应局限于课堂,应充分考虑这一群体的个性特点,创新课程内容设置、课程语言处理、课程授课方式,改变过去按照对待普通大学生的方式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导致教育的针对性不强,教育效果弱化的问题。

(二)家、校、社会联动差,育人主体观念不强

“三全育人”目标的提出,让立德树人不再成为教师和学校自己的事情,而是将家、校、社会所有的资源纳入大系统之中,各司其职,明确源头和过程中各环节的教育内容,在协调配合之下,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与育人机制。从现实中艺术大学生道德教育来看,不论是学校育人、社会育人还是家庭育人都存在衔接不力问题,一是教育理念完全不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在艺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和意义;二是师资力量配备不足,在不少高校不论是思政课教师还是辅导员配备都不足,极大地制约了教育活动的开展;三是家庭、学校、社会协调配合育人机制联动性极差,分化严重,全靠学校教育,充当甩手掌柜,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极大地影响了育人的效果。

(三)社会舆论环境错位,严重影响育人效果

长期以来,社会对艺术大学生的整体印象不高,认为他们行为怪异、特令独行,道德素质偏低,对政治不关心,理念信念缺失,社会责任感差,文化水平总体不高。尤其是当前网红文化泛滥,逐利观念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出现一定程度背离,使得社会对艺术大学生的看法再一次降低。在大学校园里,他们往往是个性最张扬和最自信的群体,他们的行为被过分放大。艺术大学生逃避文化课或思政课,使得思政课陷入了教学怪圈,造成了教学矛盾。不良消费观念的影响、过早接触社会,社会化的负面影响,社会整体舆论环境和大众媒体的宣传,也大大拉低了人们对艺术大学生的印象。

四、新形势下艺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育路径

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提到,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艺术人才培养应由技能型人才慢慢转向人文、技能兼具的人才培养模式,面向市场,服务社会,培养崇德尚艺,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在探索和完善高校立德树人目标同时,还要加强家、校、企联合的协同育人机制。结合国外的艺术教育成熟的理论,探索我国艺术职业院校人才思想道德教育培育机制。

(一)充分发挥课程育人主渠道

1.真正抓好思政课程建设,夯实育人第一阵地

思政课程是艺术大学生思想道德培育的第一阵地,应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的主渠道,通过思政课程讲授,给予学生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当前,思政课程面临着改革,如何适应新形势下立德树人的需要,如何面向两个一百年的发展目标是值得考虑的事情。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在思政课程立德树人方面的重要性,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提升授课艺术水平,沟通水平,积极构建有温度、有亲和力的思政课程。专业知识较完备的前提下,还需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和艺术理论知识。在以技能为重的艺术教育中,德育教师用综合的知识使学生理解艺术的人文精神艺术的雅俗之分,艺术的历史和传统,艺术的社会和经济意义,艺术中蕴涵和面临的伦理和道德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思想浸润与行为引导相结合,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价值取向,注重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治观教育;注重理论传授,明确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利用党史、国史、校史以及重大事件,不失时机开展爱国主义、爱党、爱校实践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将地域特色文化、地域革命文化、工匠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结合起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之中,培养学生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和革命历史的认知,夯实学生历史文化根基,培养具有历史文化底蕴,民族国家自豪感和责任意识的时代青年。

在教学过程中,将教材体系进行教学体系转化。课程教学内容“艺术化”,根据艺术学生的特点,教学案例中突出歌曲、舞蹈、戏剧、美术、故事、朗诵等元素。积极构建“艺术+思政”教学模式,探寻知识性与艺术性的融合之路。与各系合作,依据课程内容,选取合适题材,创作思政剧目。突破教室的禁锢,课堂无处不在,有学生的地方就有思政老师的“三尺讲台”,教育形式灵活有效。

2.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并驾齐驱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是教育价值理性的回归。以思政课程的思维和方法推进课程思政的改革与创新,是因势而新的思政教育理念升华,是因事而化的思政内涵转型,是因时而进的思政体系重构,是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关系。思政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在立德树人上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协同育人机制的创立能够让彼此都不被边缘化,也能让专业课教师重视人文思想素质,对于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和综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三全育人背景下,构建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机制,解决好系统内的关键要素问题,构建完善、合理、有效的机制,能够促进平台的育人作用发挥,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协同育人机制是一个系统,系统的各要素之间需要协调,教师是协同的关键,学生是协同的核心,课堂是协同的平台,教学是协同的手段。协同育人机制中各要素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不可或缺,构建协同育人机制,须正确认识各机制作用。

高校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调推进属于三全育人的内容,涉及到各部门,每一位老师、管理人员,需要在内容、机制、方法上不断探索,结合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专业群、课程群建设,以专业建设夯实思想道德建设,通过思想道德建设提升专业建设,总体上提升协同的效果。

3.专业实践与思政实践协同开展

理论到实践是认识不断提升过程,不断深化的过程。艺术大学生感性思维、批判思维强,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差,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中讲授的内容必须融入实践之中,这既是夯实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又是深化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内容。通过专业实践,了解专业知识和职业伦理道德,提升学生对职业、未来社会发展的认知。通过思政课外实践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明确艺术大学生在文化强国中的作用和使命。

艺术专业实践是艺术与思想道德教育结合的实践,通过艺术专业实践,将学生的艺术专业技能运用到实践中,让学生以专业视角描述社会热点事件,以理性的眼光辩证看待和认识社会问题。在2020 年全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给艺术大学生上了生动的一课,在各院校举办的“文化抗疫”、“艺术战疫”实践活动中,艺术大学生充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结合中国共产党的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帮助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修养和理论水平。

(二)落实家、校、社会各负其责又相互协同育人机制

思想道德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由于个人品德的形成受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的影响,要想取得真正实效,必须加强家庭、学校、社区的协作,构建效率高、运行良好的体系。2004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学校要探索建立与大学生家庭联系沟通的机制,相互配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家、校、社会构成了教育大生态系统,培育思想道德首要责任在于家庭、主体责任在于学校,总体责任在于社会。

1.落实家庭对孩子思想道德培养的首要责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系好人生的第一粒在于扣子青年时期,而穿好人生的第一件衣服则在孩童时期,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成长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1)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家教家风家规氛围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家庭对社会的作用都不会改变,同样家庭整体向上的生活气息对孩子的成长发展作用重大。习总书记十分重视家教家风问题,他在十八大后的许多场合讲过家教家风问题,如“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妇女在“树立良好家风方面”具有“独特作用”,领导干部的家风“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等。对于艺术大学生来说,艺术伦理道德以及职业道德的坚守是孩子成长成才的重要保障,无论是是否出身艺术世家,家庭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家风,能够培养孩子独立自强、友爱谦恭的道德品质。一定程度上来说,有什么样的家风就会教育出什么样的孩子,优良的家风加强培养艺术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坚定对艺术的追求必不可少。优良的家风可以转化为优良的社会风气,能够更好地培养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书香门第,医学世家、军人家庭无不说明了这个道理。

(2)充分发挥父母对孩子学业职业指导的积极因素

艺术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之前就已经初步确定职业发展方向,但还不完善,除了学校进行职业教育之外,父母可以在学生中高考之前,就对孩子的未来发展作出一定规划,同时对学生的学业情况和未来发展情况进行适度规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未来专业发展解疑释惑。充分利用假期期间家长和学生进行交流,及时沟通学生学业以及实践实习等情况,通过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及时了解学生心理问题,通过家庭初步解决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必要时寻求学校帮助,共同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

2.落实学校对学生思想道德培养的主体责任

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是艺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家庭和学校对艺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着互补的作用,要着力构建家校合育的平台,形成合理的育人方法,形成育人机制,有助于艺术大学生的成长。

(1)落实辅导员的第一责任制

在高校中,辅导员是处于思想道德教育一线的教师,既是管理者又是合作者、倾听者,要把辅导员置于与学生身份平等的地位。通过主题班会、班级集体活动、奖助学金、入党入团等学生关心和关注的事件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公平竞争、积极向上的竞争与合作的氛围。辅导员还应关心文化产业事业发展,关爱艺术大学生,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法律知识走进个性化的艺术大学生,提高大学生情绪控制能力,让艺术大学生合理倾诉、合法进行校外活动,自觉抵制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形成合理合法的消费观和择业观。

(2)全面优化校园育人环境

艺术大学生情感丰富,个性好动,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环境优美的校园,积极向上的环境能够给人以美的感受。校园文化是校园德育资源的核心层面,是校园德育资源的精华所在,是全体师生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形成的价值标准。校风校训已成为现代大学校园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艺术院校或艺术院系,还应根据历史发展和专业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打造具有内涵力、感染力的校园环境,突出艺术特色、校园特色、社团特色、学生特色,营造个性化、多样化积极健康丰富的校园环境。

(3)发挥德艺双馨大师的引导

创作出满足人们需求的文艺文化作品这就需要艺术大学生深入基层、深入百姓,立足时代,聚焦国家发展,创作出接地气、反映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的优秀作品。在这其中,德艺双馨的艺术大师的引导尤为必要。艺德艺能艺韵作为艺术大学生的艺术涵养,不只是在课堂上通过技能的熟练就能完成的,还需要榜样的力量。德艺双馨的艺术大师都是具备良好的个人修养、于国于家的情怀、精湛的专业技能,与大师同台献艺,无疑不是提升艺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途径,师徒制的方式可以最大程度上建立师生情感,更有利于艺术大学生技能的培养,现代学徒制、师徒制、名师工作室既是一种教学方式的创新,也是现代教育理念下育人的创新。

(4)探索创新深化校企合作实践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既是考验学校艺术人才培养的效果如何的一种方式,也是继续深化艺术大学生思想道德培育的重要途径。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效果如何,最根本的衡量标准在于学生是否通过这种培养模式思想道德和技能全新的变化,是否市场和社会的适应性更强,依托校企合作平台,人才的培养不再单一化,而变成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校企合作能使艺术大学生提前进入社会,提升对社会的认知程度,更能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5)创新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方法

现代社会智能手机、网络越来越普及,信息的获取随时随地不受限制,应探索使用适合艺术思想道德教育的网络教育模式。通过院系公众号、校园网,班级群等新媒体,及时推送与艺术大学生相关的学习、就业、生活、时政、法律等方面的信息,提高学生——教师——学校三方双向沟通的能力,对于学生反馈的学习生活问题积极解决,对于学校范围内无法解决的问题上报上级教育部门协调解决。加强对艺术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监督和引导,引导他们自觉抵制网络不文明行为,维护网络秩序。

3.落实社会重视的总体责任制

卢竹音教授认为:“艺术圈的工作环境、传统习惯、流行的某些作风,容易使艺术人才沾染不良习气和作风,当他们成名时,容易被捧杀,容易得意忘形,甚至失去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人生的基本道德准则。比如在处理向社会贡献和索取的关系上,容易失衡。”[2]因而,需要从社会认知方面规范从业者的职业道德。

(1)严格从业者的道德法律规范

艺术类学生更体现出强烈的个性宣泄的意味和信奉等价交换的价值观。[3]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是个人体验的再现,同时需要独立自由的创作空间。但这种思想的放任会带来极端个人主义的后果,导致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等基本职业素质的丧失。在市场经济价值导向为主流的当今社会,加强艺术职业道德教育可以使学生自觉地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

在外界的诱惑之下,艺术大学生更容易抛弃集体主义、奉献等价值观念,更容易受市场诱惑,在艺术创作之中突破原则和底线。文化艺术作品对人的价值观影响远远超过其他因素,因此需要从道德和法律层面严格规范,对于违反道德和法律的艺术从业者从舆论和法律方面进行约束和惩罚。这就需要通过学校、社会联合加强职业道德和法律教育,不断规范和完善失德艺人法律约束和惩处机制。

(2)营造健康向上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当前,新时代下劳动形式多样化,网红、网络主播等互联网从业者越来越多,特别是网红和网络主播因其与艺术大学生专业吻合度较高,许多艺术大学生将择业的目标转向网络。目前对网红和网络主播大众持否定批判的态度多于肯定赞扬的态度,从劳动层面上说,脱离了劳动的概念,造成了对劳动的轻视、对劳动者的鄙视。因此,社会应当严厉抵制网红,营造整个社会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氛围,为文艺工作者创造向上的社会风尚,将成才定位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提升公众对高层次文艺作品需求

文艺工作者是文化艺术产品的生产者,目的是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在当前,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量较大,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文艺作品需求稳中求进的总基调,这也给文艺工作者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这是对文艺工作者工作的肯定,也必将激励他们更加积极进行艺术创作,创作出更多、更好群众需求的作品。在这里文艺工作者要明确要不断引导群众良性需求、高层次需求,在创作中要具备公德心和责任心,强化精品对人的引导,造就高水平的艺术作品和高水平的大众,这是艺术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是整个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猜你喜欢

思想道德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加强职工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企业形象魅力——浅议如何巧用国学做好新时期企业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高校青年教师思想道德教育人本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