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课改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

2021-11-28刘武杰

魅力中国 2021年51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新课改

刘武杰

(河北省廊坊市大厂回族自治县祁各庄镇祁各庄中心学校,河北 廊坊 065300)

前言

核心素养是当下教育中的热门词汇,是当代学生应当具备的重要品质,而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具备此品质,是如今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重要问题。尤其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来说,其探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路径,更是显得尤为重要。因初中道德与法治,不仅是教育学生道德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认知社会,认知法治,树立价值观的重要课程,因此以此为参照,以下本文由培养重要性,教学要求入手,进一步分析了教学路径。

一、新课改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重要性

要探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路径,应首先清晰何谓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新课改发展下,提出的新教育名词,从广泛层面讲,核心素养就是让学生具备良好道德品质和学科能力,能够满足学生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使之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合格人才[1]。从狭义层面而言,核心素养就是在课堂学习中,学生主观学习动力的增强,并对知识保有探索和求知欲,使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进而达到深入理解和运用知识目的。

初中阶段,学生心理处于青春叛逆发展期,在此时期,不管是学习还是精神需求,学生都易处于迷茫,而且此阶段,学生的三观以及生活习惯等都处于塑型培养的重要时期,若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注重给学生正确引导,引导其走上正确学习之路,必然能够助力学生走上人生的康庄大道。其次,在这浮躁、纷杂的网络信息社会下,这些涉世未深的初中生,对是非观念缺乏理性判断,法治意识的淡泊,也极易让这群学生走入歧途,防止学生成为新意义上的法盲,则更需要加强对初中学生展开道德与法治教育,结合社会发展趋势,依照教育发展学情,开展思想、文化、素养、道德、法治教育,使其形成正确价值观,可强化学生学习信念,更可促使其成长为国家需要的栋梁之才。

二、新课改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要求

(一)教学创新要求

基于新课改发展,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提出,也进一步提升了对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育要求,不仅要求改变以往教学形式,同时也提出了新教育目标,即要从“知识本位”转变为“能力本位”,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要注重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只有使其具备道德与法治学习思维,才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进而才能为学生实践知识做好铺垫[2]。当然,教学形式新要求是指,教师要改变以往的说教教学模式,应以课本教材为参照,但更应结合社会时事展开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和谈论中,使其产生新见解,才能够保障其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二)学生本位要求

新课改的发展,指出了学生主体学习地位的重要性,而以往教学中,教师主体地位过于突出,长此以往课堂学习范围的沉闷,降低了学生学习兴趣,必然也不利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因此,在核心素养教学要求下,教师应改变以师为主教学模式,让学生脱离教师的掌控,使其成为课堂学习主人,从而在引导、合作学习模式下,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进而逐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三)内容全面化要求

从上述论述中可知,核心素养是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要求,也就是说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教材中基础知识,也要适当扩充知识内容,如在表述道德知识时,可适当借助经典的传统故事;在讲解何谓法时,可借助社会实例进行论述,这样一来,不仅处理了主教学任务,也可从全面讲解中让学生参透学习的意义[3]。在此过程中,教师是在教学,也是在做教育,教师传授思想、价值、情感以及知识,为学生所实用,才可称之为实效教学。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路径分析

(一)深入研究教材,适当融入时政内容

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组织的教学内容大多来自课本教材。课本教材是教师创建教学活动的根基,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首要渠道,因此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教学中,教师更需深入教材,研究教材教学核心,在理清教材教学内涵和培养目标之后,应适当拓宽和补充教学资源,也就说引入时政,引入典故,引入案例,参照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进行融入,自然能够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目标。

例如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和道德观念,并强化学生民族精神感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入当下的时政案例,如针对中国建党百年时事新闻,让学生发表敢想;亦或针对孟晚舟事件,让发表见解。通过这样的讲评参与互动环节,增加学生政治认同感,强化学生民族精神责任意识。

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增强学生对我国政治的认同感,是完成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目标的最佳途径,也是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目标的最佳方式[4]。当下,新课改教育改革的目的,其根本是解决我国教育目标,解决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怎样培养的问题。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认知了自己,帮助学生认知了民族,让学生以正确价值观,良好的政治认同感积极进步不断学习,才能够最终达到教育改革的教育目标。

(二)打造沉浸式教学,以帮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人工智能,聪明过人;网络信息,知识过人;智能设备,反应过人,如今我们听到越来越多的这样言论,设置有学生都认为,当代是社会智能时代,认为不熟知的政治和历史知识,可通过网络搜索而获取;对于难以推算的数理化知识,也可借助人工智能进行演算,及时不理解的外语知识,也可通过多种翻译软件,轻松掌握,在这样言论和认知下,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无非过多努力,学生对于学习缺乏务实思想,则是当下教学中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为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打造沉浸式教学,在具备人文教育学科中,使学生积极融入知识学习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坚持真理思想和观念,才可纠正学生偏激的学习态度,这也是让学生具备核心素养的必备要素。

要打造沉浸式教学,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现社会中真实存在的案例,以为良好教学效果的达成而奠定基础。例如在教学《我们崇尚公平和正义》内容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电教设备,将搜集的报刊和网络视频进行展示,以此为引,让学生进行讨论何为公平,何为正义。在讲解中教师也可借助动画音效等功能,借助时事案例帮助学生进一步分析公平和正义,通过具体形象的讲解,以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基础教学之后,教师也借助活动探究,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如通过多媒体展示探究活动内容,给学生出示具体探究问题,并在活动之后,让学生畅谈公平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其价值是什么。这样一来,即逐步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也可通过视频直观教学方式,让学生逐步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这自然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实现而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营造宽松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参与性

高效的学习应试学生积极参与,若是教师热情洋溢的讲解知识,学生自顾自地玩乐说闹,不仅不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也会让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的流于形式。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能够以极高的热情参与学习,并能够在教师引导下,有自己的思考见解。例如在教学中,多结合生活案例进行教学,亦或是将教学任务分割成多个探讨内容,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进行讨论研究,教师参与其中,观察并引导学生正确思考。这样一来,教师教学任务实现了轻松化,学生学习效率达到了高效化,学生主体积极地融入参与,自然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达成。

(四)开展实践教学,强化学生知识理解

实践教学,是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成效的关键,也是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根本。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需落实此课程的实践教学。例如教学《心有他人天地宽》内容时,教师可通过讨论,调研,情景演绎等方式开展教学,如借助当下热议的“高铁占座”话题,组织学生进行表演。这种角色扮演的方式,既可增强学生情感感悟,也可在表演与反思中,让学生懂得道德内涵,理解宽容的是与非。将生活实际与教学内容进行联系,使学生积极投入了学习,也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切实运用到生活中。

另外,教师也可根据教学内容,适当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也就说带领学生走入社会,让学生切实去感知道德和法治的存在,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例如教学《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在周边条件允许下,教师可组织学生走入法庭,让学生切实感受法律的庄严;亦或是在班级中模拟法庭。另外,也可组织学生参与社会组织的公益活动,在多样的实践活动中,也让学生懂法、守法知礼仪、懂文明。

道德与法治学科其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和民族团结意识,而参与社会公共活动,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强化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迁移运用知识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需在教学中科学增设实践教学。

结束语

综上我们可以得知,好习惯的养成,是一次次的累积,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次次有效的培养和纠正。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需要夯实的道德法治知识作基础,更需要实效性的教学渠道作桥梁,因此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者,需在实际教学过程,多融入时政知识,利用沉浸式教学环境,让学生对知识有深刻感知、理解,从而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快乐,以此逐步落实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目的。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新课改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减负问题研究
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创新教学研究
新课改下高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策略初探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