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铿任晋陵太守时间及其卒年考
2021-11-28刘雷中
刘雷中
(湖南省安乡县卫生局,湖南 常德 415000)
《陈书·阮卓传附阴铿传》载:“世祖(陈文帝陈蒨)尝宴群臣赋诗,徐陵言之于世祖,即日召铿预宴,使赋《新成安乐宫》。铿援笔便就,世祖甚叹赏之。累迁招远将军、晋陵太守、员外散骑常侍。顷之卒。”
赵以武先生考证,阴铿是陈文帝天嘉三年(562)九月以后迁晋陵太守,其依据是:始兴王陈伯茂出任东扬州刺史,时在天嘉三年六月。阴铿虽为始兴王府中录事参军,但并未随同前往,留在京师,并赶往江边送行。为什么不随同前往?赵先生未说明。而认为阴铿出任晋陵太守不在本年六月,而在九月以后,因为骆牙尚未卸任。骆牙什么时候卸任呢?赵先生据《陈书·骆牙传》:“……迁(骆)牙为贞威将军、晋陵太守。(天嘉)三年,以平周迪之功,迁冠军将军、临川内史。”而《陈书·世祖纪》载,周迪请降在天嘉三年九月,故推定骆牙任临川内史(即太守)在这年九月以后。所以,赵先生认为,阴铿任晋陵太守在天嘉三年九月以后。
既然涉及周迪,就需要考证一下周迪造反与被平定的过程。周迪起于侯景之乱。《南史·周迪传》:“梁始兴王萧毅以郡让(萧)续,(周)迪占募乡人从之,每战勇冠诸军。续所部渠帅皆郡中豪族,稍骄横,续颇禁之。渠帅等乃杀续推迪为主。梁元帝授迪高州刺史,封临汝县侯。”入陈,王琳东下,周迪欲自据南川,“朝廷恐其为变,因厚抚之。”陈文帝即位,周迪平熊昙朗有功,益骄横。陈文帝征其出镇盆口(湓城),又征其子入朝,这都是抑制周迪的措施,周迪皆不从。后与留翼相勾结,袭击文帝派出的征讨留翼的周敷军,战败。天嘉三年,文帝使江州刺史吴明彻都督众军讨周迪,周迪溃败,脱身到晋安依附陈宝应。在陈宝应和留翼的帮助下,周迪又东山再起。天嘉四年秋,又越过东兴岭。文帝再遣章昭达征讨,周迪败,散于山谷。可见,天嘉二年三年征讨周迪,都与骆牙无关。周迪是请降后又叛。《陈书·文帝纪》载:“(天嘉四年)春正月……甲申,周迪弃城走,……九月辛未,周迪复寇临川。诏护军章昭达率众讨之。十一月辛酉,章昭达大破周迪,悉擒其党与,迪脱身潜窜。”最后平定周迪的是章昭达,而非骆牙,并且是在天嘉四年。周迪的叛乱虽平,但周迪并未就擒,而是逃入深山苟延残喘。由上可知,《陈书·骆牙传》载“(天嘉)三年,以平周迪之功,迁冠军将军、临川内史”有误。但是周迪却是骆牙所斩。《陈书·文帝纪》载:“(天嘉六年)秋七月景(丙)戌,临川太守骆文牙斩周迪,传首京师,枭于朱雀航。”则天嘉三年迁临川太守无误,因天嘉六年七月,骆牙已经是临川太守了。
其实,骆牙任晋陵太守早在陈武帝永定三年七月以后至陈文帝天嘉元年间。《陈书·骆牙传》载:侯景乱中,“世祖避地临安(骆牙家乡),牙母陵睹世祖仪表,知非常人,宾待甚厚。及世祖为吴兴太守,引牙为将帅,因从平杜龛、张彪等,每战辄先锋陷阵,勇冠众军,以功授直阁将军。”“世祖即位(在永定三年六月甲寅,即天嘉元年的前一年),授假节、威虏将军、员外散骑常侍,封常安县侯,邑五百户。”此时,骆牙母亲已去世多年,一直未安葬。“初,牙母之卒也,于时饥馑兵荒,至是始葬。诏赠牙母常安国太夫人,谥曰恭。迁牙为贞威将军、晋陵太守。”后文即“三年,以平周迪之功,迁冠军将军、临川内史。”可见骆牙迁贞威将军、晋陵太守在永定三年六月至天嘉二年之间,最可能是天嘉元年,因为天嘉三年他就迁任临川内史了。为什么是天嘉元年呢?
骆牙任晋陵太守之前,谁是晋陵太守呢?《康熙常州府志》卷十三“职官上”载,阴铿天嘉中为始兴王录事参军,累迁晋陵太守。其前任依次为孔奂(永定二年除晋陵太守)、殷不害。明成化二十年朱昱撰《重修毗陵志》也记载孔奂永定二年任晋陵太守。《陈书·孔奂传》:“高祖受禅,迁太子中庶子。永定二年,除晋陵太守。……初,世祖在吴中,闻奂善政。及践祚,征为御史中丞,领扬州大中正。”世祖践祚(登基)在永定三年六月。七月丙辰,世祖大封群臣。孔奂可能在这个月或稍后就卸任晋陵太守,赴京任御史中丞了。此时应该是骆牙接任。则骆牙任晋陵太守应在永定三年七月以后至天嘉元年。
《陈书·骆牙传》说天嘉三年,骆牙因平周迪有功而迁冠军将军、临川内史,有误。据《陈书·世祖纪》载,天嘉六年七月,骆牙斩周迪,传首京师,已经是临川太守了,并非斩了周迪而迁冠军将军、临川太守。他因为是临川太守,才能在周迪派人到临川郡买鱼时捕获其人,然后引周迪出猎,遂围而斩之。事见《南史·周迪传》:周迪败后“散于山谷”,“后遣人潜入临川郡市鱼鲑,临川太守骆文牙执之,令取迪自效。诱迪出猎,伏兵斩之。”破周迪的并非骆牙,骆牙也不是因为斩了周迪而迁临川太守。《陈书》记载此事自相矛盾,后人不可不察。
前述明成化二十年朱昱撰《重修毗陵志》记载阴铿任晋陵太守之后是殷不害任晋陵太守。据《陈书·殷不害传》:“(宣帝陈顼太建)八年(576),加明威将军、晋陵太守。”事在宣帝朝,已与阴铿无关了,因为阴铿迁晋陵太守不久就死了。殷不害太建八年任晋陵太守,不会是阴铿的继任者。阴铿的继任者是蔡凝。《陈书·蔡凝传》载蔡凝太建元年以后迁晋陵太守。明成化《重修毗陵志》也记载阴铿的继任者是蔡凝,而不是殷不害。则阴铿有可能是天嘉六年去世,然后蔡凝继任。
既然骆牙在天嘉六年七月之前已经是临川太守,则阴铿接任晋陵太守应该早于天嘉六年七月。那么究竟是哪一年呢?
光绪丁未年(1907)成书的《金陵通纪》有这么一段记载:“(天嘉)五年春正月辛巳,祀南郊。秋七月丁丑,曲赦都下。九月,城西城。冬十一月,司空章昭达平陈宝应,擒送京师,斩之。礼遣虞寄至建康。帝劳之日,管宁无恙,以为衡阳王掌书记。帝尝宴群臣,诏始兴中录事阴铿预焉,铿立赋《新成安乐宫》以献。”如此,则阴铿最可能是在天嘉五年预宴赋《新成安乐宫》后受到陈文帝陈蒨的赏识,迁任招远将军、晋陵太守。“顷之卒”,不在天嘉五年(564)就在天嘉六年(565),由蔡凝继任时间推测,天嘉六年可能性较大。按赵以武先生推定的阴铿生年约在510年或511年,阴铿大约活了53~55岁。这也是多数古人的寿期。
赵以武先生认为,阴铿可能因为候安都事而被杀。这个可能性不大。《阴铿与近体诗》74页载:“陈文帝收杀侯安都坚决果断,同时有诏旨‘止在同谋,余无所问’,并允葬安都以士礼,又采取宽容的态度。但是,无论如何,‘同谋’还是要追究的。”这个论断自然不错。问题是阴铿算不算“同谋”?虽然唐人编的《建康实录》在候安都条说:“阴铿、褚阶、张正见等每有表启,事所未尽,(安都)乃开封更自书之,云又启某事。”(《陈书·候安都传》同载)如果为候安都撰表启或从事其他文事即可认定为“同谋”,何以褚阶、张正见均未被杀?(褚阶陈宣帝太建十二年卒于御史中丞任上,张正见太建中卒,见《陈书》二人传)而且这样认定“同谋”,那侯府的同谋就多了去了!怎能算是采取“宽容的态度”?又据《陈书·候安都传》载,在侯府“以诗赋第其高下的”,名列第一的是褚阶而非阴铿。侯府中还有徐伯阳,侯“安都素闻其名,见之,降席为礼。”徐伯阳在侯府比阴铿的地位要高得多。徐伯阳后来在太建中与祖孙登在新安王府中赋诗,二人先成,“王赐以奴婢杂物”。可见二人未受候安都事件的影响。徐伯阳卒于太建十三年。当年同在侯府中的马枢、刘删等,太建中均在世。可见陈蒨是兑现了“余无所问”的诺言的。由此推定,阴铿并未因候安都事而被诛。何况陈蒨忌讳的是候安都。候安都既死,如果他还要担心,那应该是候安都手下握有重兵的死党,而不应该是这些为了讨口饭吃,在侯府忐忑不安地活着的文人。陈文帝赐死侯安都在天嘉四年春,此时阴铿早已离开侯府,转投始兴王陈伯茂。既然天嘉五年阴铿还预宴赋《新成安乐宫》,就说明他没有因候安都事而死,他应该是因病死在晋陵太守任上,卒年当在天嘉六年初。
陈武帝至陈宣帝,先后任晋陵太守的有如下几人。
谢哲,谢胐子。《陈书·谢哲传》:“起家梁秘书郎,累迁广陵太守。……高祖(即陈武帝陈霸先)受命,迁都官尚书、豫州大中正。出为明威将军、晋陵太守。入为中书令。世祖嗣位,为太子詹事。出为明威将军、衡阳内史,秩中二千石。”陈武帝受禅在永定元年十月。可见,谢哲出任晋陵太守在在陈武帝即位之后,即永定元年(557)十月以后。《陈书·高祖纪》载,永定三年六月丁酉,“高祖不豫,遣兼太宰、尚书左仆射王通以疾告太庙,兼太宰、中书令谢哲告大社、南北郊。”太宰是管祭祀的官员,所以陈武帝有病,由谢哲和同是兼太宰的王通分别到太庙(皇帝祖宗寺庙)和大社、南北郊举行祭祀,向先祖、神灵祈祷。可知谢哲陈武帝永定三年(559)六月已经是“兼太宰、中书令”,在《谢哲传》中有“入为中书令”一语,是相符合的,并且说明他是以中书令兼太宰。那么,至少在永定三年六月前他已经离任晋陵太守了。这么看来,谢哲任晋陵太守有将近两年时间。
谢哲之后是孔奂。《陈书·孔奂传》:“高祖受禅,迁太子中庶子。永定二年,除晋陵太守。”永定二年是公元558年。《陈书·刘师知传》载高祖崩后群臣议丧服礼仪事,“(江)德藻又议云:‘刘舍人(刘师知)引王卫军《丧仪》及检梁昭明故事,此明据已审,博士、左丞乃各尽事衷,既未取证,须更询详,宜咨八座、詹事、太常、中丞及中庶诸通袁枢、张种、周弘正、弘让、沈炯、孔奂。’”由此可知,孔奂此时已在中枢,则此前已离任晋陵太守了。《陈书·世祖纪》载,孔奂天嘉二年已是御史中丞。由此推定,孔奂永定二年(558)至永定三年(559)任晋陵太守,任期约为一年。
孔奂之后是杜稜。《陈书·杜稜传》:“天嘉元年,以预建立之功,改封永城县侯,增邑五百户。出为云麾将军、晋陵太守,加秩中二千石。二年,征为侍中、领军将军。寻迁翊左将军、丹阳尹。”则杜稜任职时间为天嘉元年(560)至天嘉二年(561),约一年多时间。
杜稜之后是骆牙。骆牙任晋陵太守的时间,上文已述,应在陈文帝即位之后不久,或在天嘉元年(560),最迟在天嘉二年(561)杜稜离任晋陵太守之后。他卸任晋陵太守应在天嘉六年七月之前。根据《骆牙传》,他在天嘉三年就转任临川太守了。
阴铿,阴铿任晋陵太守如上所述约在天嘉五年(564)至天嘉六年(565),应该不到一年。骆牙之后至阴铿,应该还有一人任晋陵太守。
阴铿之后是蔡凝。蔡凝于陈宣帝太建元年(569)任晋陵太守。
蔡凝之后是殷不害。《陈书·殷不害传》:(宣帝陈顼太建)八年(576),加明威将军、晋陵太守。
阴铿与蔡凝之间可能还有一人任晋陵太守,蔡凝和殷不害之间应该还有一人是晋陵太守。据《康熙常州府志》,这两人应该是王励、王猛。
王励:字公济,琅琊人。始仕梁为晋陵太守,时兵荒之后凋敝未起。励为政清简,吏民便之。太建中,累迁尚书右仆射。时东境大水,命再领郡。威惠尤著。
王猛,本名勇,字世雄。太建中为晋陵太守,威惠兼举,奸盗屏息,人以比赵广汉。
王励、王猛均在陈宣帝太建中任晋陵太守,具体时间不明,应该可以填补阴铿与蔡凝之间、蔡凝和殷不害之间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