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媒介融合下社会新闻传播的方法
2021-11-28陈木子
陈木子
(孝感市人民检察院,湖北 孝感 432000)
在媒介融合时代环境下有关社会新闻的传播,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均发生了较大转变。社会新闻传播在目前新媒体技术支持下获得快速发展,在界定新闻传播者与新闻受众方面,其界限越渐趋向模糊,并使两者之间产生了相应影响。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促使受众接收新闻信息的方式同样趋向多样化,由此拓宽了受众接收新闻信息的途径,极大增加了受众获取新闻的信息量。
社会新闻,它们主要涉及社会民众在日常生产、工作、学习或生活中,出现的精神风貌状况、发生的各种问题或社会事情等,社会新闻的报道方式虽然因为技术的进步而变得多样化、公众接收信息和表达意见的渠道也得到极大拓宽,但正是由于这种方兴未艾的媒介融合状态,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事件报道呈现无约束、杂乱的状态,并且暴露了媒介融合背景下在社会新闻报道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研究媒介融合下社会新闻传播的方法,可以使媒体更好地引导公众情绪、表达公众意见,对于促进政府、公众与传媒之间的良性互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中国梦,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媒介融合环境下社会新闻信息传播特征
新媒体技术出现后影响了社会新闻信息的传播,当实现媒介融合以后则对社会新闻信息传播的影响更甚。目前社会新闻信息,在原来传统传播方式基础上,再次衍生了许多相对新型的传播方式,因而构成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共同传播社会新闻信息的格局,并使新旧媒体各自彰显优势,体现了媒介融合。
(一)突出了社会新闻信息传播方式的系统性
每种媒介所要体现的基本功能,一般都是为了报道或传播社会新闻信息,它们其中所要涵盖的主题方式既要丰富多彩,又要具有比较稳固的相应社会背景。有些社会新闻信息编辑在相对较长时间内,会在撰写某一类主题新闻题材的时候,逐渐产生一种相对系统化现象。对于传统媒介平台来说,新媒体传播手段更能体现对主题类型社会新闻信息处理的优势,由此改善或弥补对融媒体社会新闻信息操作的短板,并逐渐体现相对系统性社会新闻信息传播的方式特征。目前,在媒介融合环境下,媒体对社会新闻信息传播与报道的主要体现,是进行相对较大面积的社会新闻信息的收集,并在收集社会新闻信息素材中,愈加重视对社会新闻信息实效与细节的收集。如果不谈层面相对较高的那些技术因素,这种处理社会新闻信息的方式应该是目前媒介融合当中,具有相对代表性的特征。这些新形式的出现促进了新媒介与传统媒介之间的“新陈代谢”,也间接导致了现今新闻传播发展中的媒介融合趋势。运用媒介融合形式,能够创造许多社会新闻信息报道与传播方式,进而用来弥补原来传统社会新闻信息传播方式的不足,促使社会新闻信息传播愈加突出它的专业性与系统性。
(二)突出体现了社会新闻信息传播的互动性
在新媒体和媒介融合环境下,许多人更加青睐自媒体传播方式,上传自己的所见所闻。除此以外,大众还通过评论实施一定必要的互动,这种新闻信息的传播方式,使人有了一种较强的参与感。目前的诸多媒体在制作节目过程中,往往都会通过两微一端或门户网站等渠道收集观众的意见建议,以此作为前期素材再制作成节目播放。因节目素材相对接近受众,进而引发受众对节目内容实施更为有效的互动。有些电视节目的主持人喜欢将对实时新闻信息的报道,与受众参与的一些评论,进行相对结合性的运用,使节目的实际场域由小小的直播间拓展到五湖四海,由此增强受众的有效互动性。同时,受众有时也会通过节目互动中的热评,用来接收自己相对感兴趣的社会新闻信息。比如像现在的许多视频门户网站,在他们的播放界面都被嵌入了弹幕功能,利用这样的功能,促使受众在接收新闻信息中,用弹幕窗口发表自己对新闻信息的看法,并实现与其他受众或播放平台的互动性探讨与分享。相对于传统视频的留言评论方式,这样的形式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兴趣并加入其中,无形中增强了新闻信息传播在受众中的影响力。
(三)突出了社会新闻信息传播形式的多样性
社会新闻信息一般要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有效结合实施相应的传播,从而使受众从不同的视角,对社会新闻实时信息进行全方位性的了解。有些社会新闻信息在通过传统媒体实时报道或传播以后,再以新媒体方式进行不断地扩散,将两者影响力叠加并实施相对有机地融合,可以形成对社会新闻的强化性传播。比如新浪微博,微博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不用经过严格审核,很多纸质媒体不敢说、不能说的也能在微博上畅言,人人都能随时随地发布信息,只要社会上出现了影响力较大的新闻,就会立刻登上平台热搜。比如今年5月22日发生在甘肃省山地马拉松比赛意外事故,因为造成的社会影响相对较大,受众会持续关注这起重大意外事故的后续新闻报道。为了满足受众了解意外事故发生原因、后续处理等相关新闻信息的需要,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在集中人力物力对这起意外事故做持续性的动态报道。尤其是新浪微博,事故中的主要负责人、幸存者信息,以及最新的发展情况或是相应网友的评论,都可以从热搜平台以及实时词条中查找,由此吸引了网友持续不断的跟踪关注,加深了对此次新闻的裂变式传播,也为平台获得了巨大的流量。由此可见,对待同一社会新闻重要信息,如果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同时发力,并进行相应的融合,可以呈现出立体式、全方位的新闻信息传播格局,能够发挥媒介融合的优势,实现社会新闻信息传播形式的多样性。
二、媒介融合环境下传播社会新闻信息的策略
(一)坚持媒体社会新闻信息正确传播的舆论导向
媒体坚持正能量舆论导向,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新闻传播职责。这要求他们要尽可能规避因过度娱乐化而产生的相关负面影响,和进而形成的不良社会新闻信息传播效应。在报道新闻时,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要对报道或传播的社会新闻信息,秉持客观、公正不偏倚的态度,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助力受众立足于相对全面的视角,对报道的社会新闻事件进行客观地了解,避免因缺乏相应信息或先入为主而产生不必要的曲解。
各种媒体应该顺应如今的媒介融合趋势,打造具有品牌效应的传媒矩阵。对社会新闻信息报道或传播内容,进行相关的设置和优化,尤其要把重点放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中心上来,向广大受众传播正能量信息,以体现积极的社会新闻信息舆论导向,发挥媒介的舆论喉舌作用。对社会新闻信息的报道与传播进行有选择的议程设置,对能够凸显模范人物作用,实现正面社会效应传播的相关新闻进行优先性报道,以肃清社会风气,呈现出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比如,媒体曾经报道的张红医生,在万米高空的飞机上,为了解决急症患者疾病问题,他不惜用自己的嘴巴为患者进行导尿,体现了一名医生的仁者仁心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类似这样的新闻信息报道,可以促使广大受众在接收新闻的同时感受到正能量,还能够提高对白衣天使的好感度,有助于缓解目前普遍存在的医患关系紧张问题。
(二)强化社会新闻信息报道与传播的监管力度
媒介融合背景下,愈发需要媒体在社会新闻信息的报道与传播中体现客观性和真实性。要做到这一点,不仅要媒体的自觉,还要强化相关部门对新媒体的监管力度。
媒体在报道或传播社会新闻信息时,必须要注意遵守相关法律规定,坚持新闻职业操守,净化相关舆论环境,尤其要坚决抵制低俗或虚假社会新闻信息,并对违反相关社会新闻信息报道与传播规定行为,进行相对严格的整治。对此,《人民日报》曾在相关平台上针对媒体报道与传播低俗、虚假社会新闻的现象,进行了严肃的批评,并呼吁政府要实施更加严格的监督和管理措施。
在我国,网络并非是什么法外之地,它依然要在国家法规的有效管控之内。国家也在逐步建立规制新媒体报道方面的法规,如《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通过事前调解和事中监管双管齐下地规范媒体,实现媒体自我监督和政府外部监督相结合,达到1+1>2的效果。
(三)构建服务受众优先意识
目前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各类媒体都要自觉找准定位,一切的社会新闻信息报道与传播都要围绕受众需求,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社会新闻传播,让社会新闻信息报道与传播媒体变成服务型媒体。这样就需要各类媒体做到对受众需求进行全面地了解,应用大数据技术、云计算、算法推荐,强化对受众群体类型的分析,以便了解广大受众群体的上网习惯和个人喜好,并以此作为基础,精准推送符合受众偏好的社会新闻信息。
报道或传播社会新闻信息的形式,需要体现多元化或多样化,视频、图片、游戏、交互式页面、VR、AR影像等。各类媒体平台还要研发个性化功能,尝试主动融合受众日常生活,通过提供差异化服务,体现媒体报道与传播社会新闻信息的服务性,优化社会新闻信息的传播效果。
结束语
在新媒体和媒介融合时代下,社会新闻信息报道与传播,需要围绕受众需求,转变报道与传播方式,尤其需要体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性,并发挥好各自具有的优势,力争优先报道或传播社会新闻含有正能量的信息,以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引领受众树立正确价值观、世界观。目前的新闻媒体均有擅长的新闻传播途径,并在各自的领域深耕多年,但这一切都要建立在强有力的监管之下,报道客观真实的社会新闻,传播受众急需的信息,塑造出一个独立真实的健康媒体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