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郓邑王家楼王氏来源及现代家族文化传承
2021-11-28崔智翔
崔智翔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8)
山东郓邑王氏,即今山东菏泽市郓城县王(家)楼村王氏族人,王楼村原为王家楼。据其族谱序记载,此王氏支系“太祖原居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前双狮子胡同大王庄人氏”,“始太祖有四子”,王楼村王氏为太祖第三子。其中长子支系留于山西洪洞县,三子于明朝洪武初年分次迁入山东,二子支系迁往滕县城西,现居济宁滕州盖村;三子支系迁往郓邑东南二十五里,建王家楼村;四子支系随军迁到郓邑由县指示落户于城西北王连堂,现居郓城县喉咽集镇王堂村。
对于王楼村王氏历史的研究,我们能够利用的文献资料有王氏祠堂中留存的《王氏家谱》以及王氏其他支系的家谱、康熙年间的《郓城县志》相关记载、村中老人的记忆。这些资料想要还原真实的历史有一定的困难,但我们可以依据已有资料结合当时与后续的时代背景对王楼村王氏的历史做出较为合理的推断。
一、郓邑王楼村王氏来源问题
据家谱记载王楼村王氏于洪武初年于山西洪洞县迁出进入鲁西南,其是否属于传说中的洪洞移民还尚未确定。明初洪武年间的官方移民,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官方移民,据《明实录》和《明史》记载明朝官府将山西的人口迁往因战乱而人口稀疏、土地荒芜的山东、河南等地,“洪武二十五年(1392)十二月,后军都督府佥事李恪、徐礼还京。先是命恪等往谕山西民愿迁居彰德者听。至是还报,彰德、卫辉、广平、大名、东昌、开封、怀庆等七府徙居者凡五百九十八户。”①,洪武年间山东的洪洞移民主要迁入山东的济南府、东昌府、德州府、兖州府等地。根据叶涛在《移民·山东人·山东民俗》的调查,鲁西南一代几乎半数以上的村庄是明初建立的。②同时曹树基教授在《洪武时期鲁西南地区的人口迁徙》中提到在洪武年间兖州府接受了近40万人口的移民,其中80%-90%是来自山西的移民,数量在34万人左右,军籍1.5万人③。在王氏家谱的族谱序中记载“四支从信公与郝志刚随军同时来到郓城由县指示均落户到城西北王连堂,后郝门六世迁居张集”④,王氏从信公不知是否属于军籍,但从王氏族人后裔口述中得知,从信公确是跟随军队从山西迁入了山东兖州府。
通过查阅张青编写的《洪洞大槐树迁民志》⑤和黄泽岭、郑守来合编的《迁民姓氏寻源》等书,王氏确实为洪洞移民姓氏之一,并且在河南长桓西了墙村留存是明朝嘉靖年间修撰的《王氏家谱》中记载:“我始祖讳实,晋之洪洞县大王庄人也”,与山东郓邑王楼村留存的《王氏家谱》记录的始祖出处来源相同,由此王楼村王氏可以大致确定是明初山西移民,并且来源地点和来源原因可以与明初洪洞大移民相联系,但由于家谱、地方志等有错编漏编或人为编撰修改记录的可能,所以对于王氏的来源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考察。
但是对于明初洪洞大移民这一历史事件,随着学术界近几年对于地方性宗族文化考察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其是否真实存在展开了争论,有学者认为洪洞大槐树移民是真实存在的,这些学者从《明实录》和各地县志中找寻相关记载,证明移民的真实性。除去上述文献记载,有学者注意到与大移民紧密相关的洪洞县的官修县志中并未提及此次移民,这是学术界对大移民的历史真实性产生怀疑的原因之一,此类学者认为洪洞大移民说是民国时“景大启根据民间传闻提出的”⑥,“它在影响力方面超过了其他关于移民祖籍的说法,在一个相当大的范围内形成了关于族群认同的话语霸权”⑦,学者们从大移民说形成的背景和当时的社会需要出发进行深入探讨,最终得出人们出于自身的社会生活需要选择构建合适的历史记忆,“当这种历史记忆成为一种社会记忆的时候,人们必须为此创造出可以共享的资源,获得形成社会记忆的契机”⑧,简单来说,人们通过民间流传的信息和记载,通过联想与想象在自身记忆中构建出事实上并未发生的事件,比如最典型记忆构造——幼儿时期回忆,而套用到洪洞大槐树移民说中便是将单个人的记忆构造转化为一个群体的社会记忆形成,借此形成群体中个体的相互认同感,从而增加群体的凝聚力,这是大槐树移民历史被许多人认同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也是现代诸多地方姓氏宗族文化得以留存下来的原因之一。
二、郓邑王楼村王氏发展与家族文化的保存
王楼村王氏自迁入以来已传二十余世,其间定居在王家楼至今未迁移,对于王楼村王氏迁入郓邑后的发展研究,主要落在其对于家族文化的传承和保存上面。一个家族文化的传承与保存有赖于流传祭拜之地、家谱等文字资料和族内精神信仰方面的凝聚力。
王氏家族的祭拜地点是本族支系的家族祠堂,这个祠堂在历史上曾发生过一次位置的改变。现有王氏祠堂坐落于王楼村中的一处宅院里,始建于明末清初年间,至今保存完好,从内外景观和内部陈设来看,祠堂门前祠堂的牌匾,蓝色作底,黄子刻印着“王氏祠堂”,门前有两尊对头的石雕狮子,祠堂内房梁较高,拥有典型的北方建筑特点,同时祠堂内陈列有字画,“常怀同族一脉情,莫忘敦宗睦族为旨”。从王氏家族中的老人介绍中我们可以知道王氏祠堂的家族堂号为槐香堂,祠堂内的“槐香堂”牌匾拥有深厚的历史渊源,而历史渊源便是王氏家族祠堂位置改变的原因所在,据《王氏家谱》记载,现有祠堂是王氏家族的九世祖王劼捐献给家族,王氏祠堂的前身便是王劼的待客厅,这间待客厅大致建于顺治年间为了供奉祖先永久怀念,以示后人铭记先祖传统美德和人格品质,他将此间屋室无偿捐献给王氏家族,专用作家祠,传承至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祠堂中的“槐香堂”牌匾是当时的县令陈良谟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时亲笔题书赠送给王劼以表对王氏家族教育成就代代出英才的高度评价和感激之情,匾侧盖有郓城县印和济宁州印,落款陈良谟。在家族发展中王氏祠堂对于家族后辈起着了解家族历史、进行血脉传承的作用,王氏通过定期举办宗族内部家族祠堂活动、组织族内捐款等方式加强了王氏后辈对于家族祠堂文化的继承意识。上述家谱记录通过与其他史料的比对可以确定其真实性。家谱中载录“王劼,字毖献,号北岚,顺治丁酉科举人辛丑科进士”,于康熙二十四年参与《郓城县志》的编纂重修。⑨康熙年间《郓城县志》的选举志中有关于王劼中举的记录,并在卷一中找到其参与县志重修的记录,⑩《郓城县志》是官方保存的历史史料记录,与《王氏家谱》中关于九世祖的记载相互印证,由此可以确定王劼在郓城县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
王氏家族文化的保存有赖于家谱的传承、整理和修缮,国有国史,县有县志,族有族谱,家谱是王楼村王氏家族世代延续的根本。据王氏族长介绍王氏家族自六世祖是便开始修家谱的工作,传承至今已有二十五世记载在册,主要记录有王氏每世家族成员姓名和生平,还记载着部分家族重大事项。如今王氏家族坚持每二十年修一次家谱的家族习惯,并成立专门的修谱委员会,王氏家族通过族人捐款等形式保证家谱续修顺利进行。
王氏家族的发展延续有赖于族内精神信仰方面的凝聚力,而这个凝聚力其中之一便是王氏家训。王氏家族家训严明,载于《王氏家谱》中,主要内容一曰遵守法规;二曰修缮祠墓;三曰宗族和睦;四曰保护谱牒。这四则家训存于王楼村王氏族人的心中,通过家族成员对于家训的严格遵守,家族成员间相互守望,王氏家族近年来发展欣欣向荣,族人安居乐业,族内凝聚力不断增强。“先祖治家严谨教子有方,族中人才辈出文采卓著,子孙科考成绩优异,在各地为官堪称书香门第,因文人之多王家楼又有文桥集之称。”⑪王氏家族除遵守已有家训,在发展中坚持重视文化教育,王氏重视才干体现在每一任族长的选举中,王氏家族族长由村民推举产生,族长皆为真正有才干能有威望之人。凝聚力其中之二便是王氏家族举办的重大活动。祭祖是王氏一直保留至今的传统,是家族定期举办的最重要的活动。重大传统节日的宗族内部大聚会以及王氏家族约定俗成的每年初五所举办的家族聚会,王氏家族成员皆会在祠堂聚会并祭拜先祖,同时每年春节全村老少都会来祠堂祭拜。王氏宗族举办的另一重大活动是二十年修一次的家谱。
三、结论
王氏家族在贯彻家训、传承家族文化和形成家族观念上是成功的。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王楼村王氏家族不同于其他地区,王氏家族的年轻人,包括在城市中长大的后辈,其宗族观念都较强,这应是得益于两方面:一为家族成员每年参加族内举办的重大活动;二为族内每个孩子的家长都会教育孩子学习宗族礼仪,以此为纽带增强王氏后辈对于宗族文化的继承与守护。
值得注意的是,王氏家族跟随着社会与时代的发展变化,其传承的家族文化内涵和所表现出的社会功能发生了一定的转变。原有的王氏家族联系更多表现为在经济、政治上的凝聚帮衬,依靠家族凝聚力维护家族的利益,保护家族成员维护家族安全,⑫随着时代的发展王氏原有的带有经济、政治等性质的家族特性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精神信仰上的联系和家族独特的乡土情结,现在的家族活动表现为修撰族谱和祭拜祖先,给家族成员一种精神上的归宿感,更加符合当下的社会文化。
所谓见微知著,山东郓邑王家楼王氏家族的发展和转变是当下诸多姓氏家族的发展方式的体现,褪去封建时期地方姓氏大家族的经济、政治上的联系,将内里换成了乡志、乡愁的载体,给予身在外的游子以“家”的信念,为原本为陌生人的家族成员相遇时提供一种亲近的熟悉感,拉近彼此的距离。中国人有个传统是叶落归根,姓氏家族留存的宗祠、家谱为不管是身在何处的中国人或华侨、华裔提供了一个“根”的实际存在。中国姓氏文化在中国博大的历史中源远流长,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古人强调 ‘家国一体’,中华文化崇尚‘家国情怀’,亦缘于此。在今天,涵养良好家风,培育家庭美德,无论是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对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都具有重要意义”⑬。姓氏文化⑭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提炼自身的文化精华,舍弃原本存在的糟粕,已然改变了的宗族意识在“增进家族成员对祖辈敬仰和怀念,礼让观念和家族的祖茔复修、立碑建祠等公益事业、社会生产、相互协助意识”等方面发挥着显著的作用。
虽然现在学术界对于大槐树移民真实性这一问题有所争论,但不可否认的是不管史实如何,每当那些将祖先追溯到大槐树移民的姓氏宗族提起洪洞县或大槐树以及老鹳窝就不禁想到自己的祖先们不辞辛苦、历尽艰辛的移民历史,“从而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无可更改的家乡情结,而这种情结正是中华民族不忘先祖功德、热爱故土、热爱家园的传统美德的一种具体体现,亦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种具体体现。”
笔者才拙,能力有限,对于山东郓邑王楼村王氏的考察研究尚不深入,王氏的历史含有很多可以考察深究的内容,还有待进一步思考探究。
注释:
①张青:《洪洞大槐树移民考》,中国地方志,2003年第1期,第26-30页。
②叶涛:《移民·山东人·山东民俗》,东岳论丛,1997第6期,第62-67页。
③曹树基:《洪武时期鲁西南地区的人口迁移》,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4期。
④郓邑王楼村王氏家谱,槐香堂,族谱序。
⑤张青:《洪洞大槐树移民志》,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⑥王亚兴:《明洪洞大槐树移民说由来与发展的思考》,石家庄学院学报,2005年第7卷第1期,第79页。
⑦赵世瑜:《祖先记忆、家园象征与族群历史— —山西洪洞大槐树传说解析》,《历史研究》,2006年第1期,第64页。
⑧赵世瑜:《祖先记忆、家园象征与族群历史— —山西洪洞大槐树传说解析》,《历史研究》,2006年
⑨郓邑王楼村王氏家谱,卷二,第4-8页。
⑩康熙郓城县志 8卷 张盛铭修 赵肃等纂 康熙55年刻本,第12页b页。
⑪郓邑王楼村王氏家谱,卷二,第7页。
⑫吴祖鲲、王慧姝:《文化视域下宗族社会功能的反思》,《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第132-139页。
⑬朱国林:《漫谈姓氏文化的当代价值》,《寻根》,2015年第6期,第16-18页。
⑭“姓氏文化是指与姓氏有关的物质文化(如家谱、祠堂等)和非物质文化(如家训、家风、祖传技艺等),是历代先贤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其具体内容包括姓氏起源、始祖像赞、姓氏迁徙、家谱祠堂、郡望堂号、世系图表、家规家训、祖坟茔地、名人功绩等,由此形成尊祖敬宗、寻根拜祖等文化认同理念。姓氏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的血脉、国脉、文脉,造就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蕴含着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和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其中‘严以修身、见贤思齐’的家规家训构成传统道德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参见朱国林:《漫谈姓氏文化的当代价值》,《寻根》,2015年第6期,第16-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