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西炮台遗址的价值体现与利用研究
2021-11-28陆艳
陆艳
(营口市西炮台遗址陈列馆,辽宁 营口 115000)
辽宁营口西炮台,是一座近代海防军事遗址。始建于1882年(清光绪八年),建成于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著名民族英雄左宝贵1884年曾亲自督修,也是东北唯一的、保存完好的生土材料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军事、科学、艺术、教育研究价值。既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智慧的象征,也是中国近代抗击侵略的历史见证。
一、历史价值
营口西炮台以其独特的地域优势,反映了其要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见证了营口发展的风雨历程,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1858年6月26日,《天津条约》正式签订。其中第十一条规定:“即在牛庄、登州、台湾、潮州、琼州等府城口,嗣后皆准英商亦可任意与无论何人买卖,货船随时往来。”营口距牛庄90里,位于渤海之滨,辽河之尾。辽河汇集百川之水经牛庄、田庄台屈曲东流,行至鸡爪沟而突向南拐,在营口西南处注入渤海。1861年5月23日,驻牛庄首任领事密迪乐在巡视辽河口过程中,见牛庄河道淤浅,船舶出入不便,已无发展优势。而营口河宽水深,波涛起伏,浩浩渺渺河海相通,具有沟通内河与外海,联系国内与国外的便利条件,自然条件超越牛庄,是理想的建港之地,所以决定将港口设置在营口。1882年西炮台的建成,成为东北最早、最大的海防要塞,在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航运史和海防史中,均占有重要地位。
西炮台占地8.05万平方米,由一大、两小三座炮台组成,同时建有护台河1000延长米,围墙850延长米,营门三座,兵营200余间,水塘两处。自1991年专业考古人员对西炮台的几次考古发掘工作中,先后出土了由李鸿章创办的江南机械制造总局生产的前装滑膛炮5尊,实心铁炮弹20余枚;德国产克虏伯炮铁部件两件,锥体铁炮弹10余枚;生活用品碎片等,这些文物的出土,是西炮台当年经历硝烟的历史遗迹。
西炮台遗址历经130多年的沧桑巨变与历史流逝,作为史证,目睹了营口从一个港口城市,到逐步繁荣,到成为中国东北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到今天的海滨宜居城市的发展历程。今天,它向后人传播历史、传承精神,传唱业绩,成为一本极具历史价值的营口近代史教科书。
二、军事价值
营口市位于辽东半岛西北部,大辽河入海口的左岸。辽河是我国东北地区南部的最大河流,是中国七大江河之。被称为辽宁人民的“母亲河”。辽河在营口注入渤海,渤海是我国的内海,渤海通过渤海海峡与黄海相通。渤海海峡是京津地区的海上门户,地势极为险要,营口西炮台处于扼守在辽河注入渤海的险要位置,体现出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营口县志》对营口的重要地理位置有这样的描述:“泱泱辽海,中外要冲;设险以守,利我兵锋;陆剸狮虎,水截蛟鲸;有备无患,共臻太平”。[1]作为清政府在东北修建得最早、最大的海防炮台,先后经历了数次战争,成为东北重要的战略要地。
(一)格局优势
西炮台共设置三座炮台,位于西面迎海岸而筑,以取迎头还击之势。中间的为主炮台,由台座、台身和挡墙三部分组成,总高度8.7米,是整个炮台的制高点。台座长52米,宽54米,高2米;台身长44米,宽43米,高4.7米;挡墙环绕台座三面,高2米,宽1米,呈正方形。挡墙又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护炮,后部是指挥掩体。墙下设暗炮眼8处,作为储存炮弹或架炮射击之用。东通正门有坡道,长62米,宽9~12米。顶围墙外设有马道,宽1米多,作为回兵之用。小炮台两座,亦称辅炮台,位于主炮台南北两侧,形制与主炮台相同,规格略小,台长16米,宽14米,高4.7米。
围墙,即炮台周围之墙,环抱炮台,周长850米,墙高3-4米,宽2-3米,其外围陡低2米多。整个围墙由墙身、挡墙、炮位、暗炮洞、马道、角楼组成,成为炮台主要屏障。
护台壕,位于围墙外,环绕围墙,周长1000余米,宽7-10米不等,内蓄水,是护城之河。防止敌人爬攀越城,是西炮台第一道屏障,兼防海水侵蚀,起防潮作用。
(二)军事配备
西炮台共设置52尊铁炮,其中主炮台2尊,小炮台各2尊,6尊德国产克虏伯炮,克虏伯炮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铁炮,此炮为后膛炮,即从后膛装填炮弹,用撞针击发点火,将炮弹经炮管射出,其特点是炮管长、射程远,可穿透防护设施,又可爆炸,杀伤力强。围墙上设17处炮位,围墙下设暗炮眼,共置有10 尊旧式炮及36尊洋装炮。此外配备大小枪支,包括火枪、来福枪、枪弹、炮弹、铅弹、地雷、电线、导火线等军事用品。
驻军为海防马步练军营,光绪九年(1883)建制,驻防营口三十年,在民国三年(1914)改归奉天陆军第二十七师节制。是“四兵种”即“步兵、骑兵、炮兵、水兵”合一的“边防守军”和“边防武警”,设有头号洋舢板船二只,以备赴海口侦探,巡查河面,是具有“通商口岸独立营”和代表清军“形象”特质的部队。[2]营口海防马步练军还设有奖励机制和“预备役”机制。奖励方式有三种:一是升迁。二是就地提拔。三是记功。同时,设有“预备”兵员补充机制,遇有兵员缺空,可从预备兵员中补充。从而对储备兵力、节省开支、快速出兵和提高作战能力,都具有很大的益处和作用,在营口乃至中国近代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科学价值
西炮台遗址是目前中国现存自然景观中保存最好、最完整的炮台之一,也是北方沿海仅存较大的一处同类建筑,更是中国近代海防军事建筑中的一个奇迹。它是最早采用新型灌浆技术修筑的炮台之一,建筑结构代替传统的石垒炮台,采用黄土、黑土、白灰,以糯米灌浆层层夯筑而成。其制作技术是两侧夹板,将上述材料混合均匀,中间填充上述材料约一尺厚,经强力夯实成6.3寸左右即可。经自然风干后重复此方法继续夯筑其上一层,以此类推,直至达到预定高度。稠粘的黄米汤加上辽河下游冲积的黑土和外运来的黄土,掺入附着力极强的白灰,使其坚固程度不亚于现代的水泥。
这种建筑技术在中国建筑史上称为 “版筑建筑”。其建筑材料的特点:一是易于就地取材,二是十分坚固,三是节省开支。夯土最明显的特点是分层,上下层之间的夯土面可以看出夯窝。西炮台的夯土围墙,层次均匀,整个围墙和炮台的夯土,层与层之间厚度平均为20厘米。这样的建筑材料及方式具有一定的军事意义,如果单纯用土质堆砌,风吹雨淋,易于倒塌;如果采用砖石砌筑,经炮弹轰击,砖石崩裂易伤及自己的士兵,又易造成墙体连片倒塌;如果采用钢筋水泥,鉴于营口西炮台所处的位置地势低且自然环境潮湿,易于渗水,施工不便。
经过历史与时间的证实,营口西炮台遗址至今仍保存比较完整,颜色灰黄中泛白,在芦荻和海天的映衬下,更加肃穆、庄重,极具民族及地方特色,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已成为世界未经烧制的土构建筑中的稀世瑰宝之一。
四、艺术价值
西炮台遗址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不仅多注重其坚固性、安全性与实用性,还蕴含着中国传统的美学元素和艺术感,这在我国沿海炮台建筑中并不多见。
(一)外形艺术的扇面美
“扇” 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厚的底蕴,是优美的、雅致的、艺术的,是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将一座炮台外形设计成“扇”型,其初衷是从有效利用扇形的特色,依据地形、地貌、海岸线走向、火炮发射的角度及有效控制范围的需要等方面考虑,而并非涉及它的艺术价值。今天,回望历史的同时,驻足赏阅炮台,留给后人视觉上的艺术性则越来越突显。
(二)结构艺术的对称美
“中轴对称”是中国传统建筑最突出的艺术体现。台内布局以主炮台和大营门成一条中轴线,两边分别各建有一座小炮台、小营门、水塘,兵营数间,均衡对称原则无处不在。《南北洋炮台图说》载:“奉天营口,水道纤折……其南面海口,有铁板沙。……现于东岸建成明炮台,高二丈八尺……台后大马道一条…马道下两旁各建火药房五间。炮台左右各建小炮台一座……。又各建方炮台一座,……西北隅建圆炮台一座东南隅又建圆炮台一座,…东南向居中建官厅五间,又连建官房八间,两旁各建官房五间。西北向居中建官房五间。……台后居中开一营门,左右开二便门。营门后左右各建兵房六间。外筑照墙一道”。[3]此段文字中提到的“两旁各建”、 “左右各建”“居中”等词汇,进一步明确了建筑设计的对称理念。
(三)墙体艺术的韵律美
西炮台的墙体建筑形制全部采用夯土分层建筑形制,称为“夯土建筑”。夯土建筑是中国最传统的建筑形制。夯土是土材质中较为结实的建材,在古代是城墙、宫室常用的建材,中国最早的龙山文化已能掌握夯土技术。西炮台的夯土墙层次均匀,虽采用同样的“三合土”(熟石灰、黄土、灰土)材料,但每一层的配比比例不尽相同,呈现的视觉效果也不同。呈黄色的夯土层其熟石灰、黄土、灰土的比例为1:4:1,呈灰白色夯土层其熟石灰、黄土、灰土比例为1:1:4。规律的层次与百余年风蚀的凹穴相间,仿佛一个个跳跃的音符,让庄严肃穆的古炮台在带给人们苍茫、古朴感受的同时,更体现了民族的本真、乐观与不屈不挠的精神。
(四)色彩艺术的视觉美
研究西炮台的艺术价值,不能不考虑到它的周边环境色彩及动态。如今的西炮台遗址已历经三次大规模的修复和基础设施建设工程,1992对外开放参观,成为营口市开启文物旅游的先行者。在历史的变迁中,西炮台早已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黄色的墙、绿色的树、蓝色的天空与浩瀚的大海,五颜六色的野花,一片舒畅、宁静、和谐,夕阳西下时,落日的余晖与粼粼波光的海面相互映衬,夏天感受海天一色,长河落日,冬季体验银装素裹,冰封千里,好一幅祖国山河壮美画卷。
五、教育价值
西炮台遗址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63年公布为辽宁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公布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西炮台遗址已成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国防教育基地、省级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省级青少年教育基地、省级少先队校外活动实践基地、省级第一批革命文物等等。每年利用各种节日、纪念日开展爱国主义、国防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利用文物遗址充分发挥教育基地的作用,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一)依托陈列展览,发挥阵地功能作用
西炮台遗址谨遵教育主旨,配备有主题鲜明、内容详实的室内外陈列展览。室内展区分别为《炮台魂》《故垒雄魂——中国近代海防炮台展》,通过详实的图片、实物、电子场景演示、沙盘等展示,最大化的传播历史文化信息。室外展区包括清代火炮区,展出旧式前装滑膛炮、克虏伯火炮铁部件、仿制克虏伯火炮等;现代火炮展区展出中国自主生产制造的59式高射炮、54式牵引榴弹炮、62式轻型坦克、歼教—6飞机等;建筑遗迹展区展出炮台、围墙、护台河等;室外模拟场景展区展出仿制清兵将士练兵及作战的场景等。通过形式各异的陈列,让观众贴近历史,了解历史,重温历史,达到教育目的。
(二)利用资源优势,举办各种主题教育活动
1.尊重史实,讲好历史故事。严格尊重历史事实,充分利用遗址的资源优势,通过文字、图片、雕塑、影片等一系列展示手段,营造浓厚的历史氛围,更直观地普及历史知识,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2.意义深刻,举办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一是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责任先行。清明节开展“继承先烈遗志、传承文明礼仪”等主题教育活动,已连续开展20多年。二是纪念“七一”党日主题活动生动震撼。与机关、企事业单位、街道办事处等单位联合开展“不忘初心 重温入党誓言”等主题教育活动,在鲜红的党旗下,句句誓言响彻上空,铿锵有力,荡气回肠。三是开展“纪念九·一八 圆梦中华”主题教育活动意义深刻,此活动已连续开展多年,成为营口市国防教育的品牌活动。四是各种节日、纪念日活动异彩纷呈。如利用端午节、六一、文化与自然遗产日、八一、学校开学季等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五是签订基地共建协议筑牢教育基础。共建协议的签订,共建活动的开展,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使西炮台成为一张靓丽的名片。
(三)利用互联网,创新宣传模式
利用公众号、网站、制作全景VR等线上宣传形式,及时发布有效的信息。增设自动语音讲解、手语讲解导览系统,为参观者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参观体验,最大化地传播历史知识,增强爱党、爱国、爱家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