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前集训打牢入职基础 做好新时代军队文职人员
2021-11-28张黎
张黎
(空军工程大学航空机务士官学校,河南 信阳 464000)
文职人员制度改革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承载着实现国防现代化和军队现代化,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深远战略考量,为新时代文职人员做出新定位、新要求(刘志强、秦婧,2018∶80-83)。军队文职人员作为军队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日益成为强军兴军的重要支撑力量。作为我军人才队伍建设的新兴力量,必须从多方面有效加强对文职人员的培养使用(胡新艳、王振中等,2018∶57-58)。军队院校大量使用文职人员是现代军队的通行做法,既可以把现役军人从机关和技术业务部分中替换出来,充实到作战 部队,又可以有效吸引和保留社会优质人才,是我军向精湛、高效、灵便方向发展的重要举措。(王净,2019∶1)组织院校新聘文职人员参加岗前培训,打牢入职基础,实现思想观念、角色定位、发展方向的全方位转变,培育新时代合格文职人员,对于贯彻落实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具有重要意义。作为2020年新聘文职的一员,笔者有幸参加了空军组织的文职人员岗前培训,收获颇多,现将本次培训的基本情况、培训收获和意见建议梳理总结如下,供机关和广大文职人员参考。
一、基本情况
本次培训由空军工程大学承担,受训人员由来自空军各主要院校单位的2020年新聘文职人员组成,本次培训按照短训模式进行,各参训人员严格履行条令条例,遵守培训纪律和规章制度,顺利完成各项考核计划。培训于2021年4月9日圆满结束。
本次培训内容主要分为政治理论学习、岗位能力培训、军事素质训练、生活作风养成、精神强化塑造等几个方面:
(一)学习政治理论,打牢思想根基
在六周时间里,笔者与其他参训人员系统学习了党的创新理论、党史军史、安全形势政策等系列课程,该课程以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为主题,以我党我军成长发展史为脉络,以聆听教员授课、观看教育纪录片、参与主题党日活动、班内研讨等形式进行;在课堂之外,通过在习仲勋纪念馆的参观见学感悟党的革命先辈艰苦奋斗的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以政治学习为核心,确保文职人员筑牢对党绝对忠诚的思想根基,坚定强军报国的理想信念。
(二)培训岗位能力,打牢入职基础
“虽然身上不穿军装,同样也是军中之星。”文职人员条例解读、职业发展规划、优秀文职人员经验交流、军人道德规范、安全保密规定等适岗课程为新聘用文职人员了解制度体系、熟悉岗位纪律、找准职业定位、看清发展道路打下坚实基础,激发其形成强烈的责任感、崇高的荣誉感,养成踏实勤勉的工作作风,建立自我管理和自我规划的意识。
(三)训练军事素质,强内力健体魄
队列、体能等军事特色课程是课程体系中占比较重的一块。其中队列训练贯穿正课及早操时间,培训前期由老兵班长带队练习队列动作及口号,后期在参训人员中选取优秀队员担任队列班长,自主练习并参与会操评比,所有参训人员都要参与单个军人队列动作的考核。体能课程按照课程大纲要求,在教员指导下有序高效分项目进行,对于落后对象加以重点指导,基本完成全队合格。参加军事素质训练和考核使新聘用文职人员锻造军队人员形象体魄,形成令行禁止、严肃高效、整齐划一的军队人员风貌。
(四)养作风强纪律,脱胎换骨展新篇
“入职先入营,姓文先姓军。”早操、内务、队列、饭前一支歌……通过一日生活制度的执行,使新聘用文职人员增加组织性、纪律性,增加兵味,融入军营文化,完成由地方人才向军队工作人员的身份转变,由求职谋生到强军报国的观念转变。
(五)强精神塑意志,团结奋进勇争先
面临较为艰苦的军营环境,参训人员克服身体上、精神上的不适应,以积极面貌高标准完成理论、体能、队列等各项考核,提高了身体素质,更磨炼了意志;合唱比赛、演讲比赛、队列会操、拔河比赛等一系列具有军营特色的丰富集体活动,让参训人员增强了集体意识,传承军人崇尚荣誉的优良传统。
二、培训收获
岗前培训是解决文职人员“初识军营”问题,加强文职人员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笔者认为,经过此次培训,参训人员在军政素质、体能体魄、意志品质等几方面,都有较大的提高和收获。
(一)夯实军政素质,坚定初心信念
本次培训参训人员具有学历高,专业基础扎实,业务素质硬,人员背景来源广泛,思想活跃,自我实现动机强烈等特征。文职人员队伍,特别是院校教员序列,是军民融合、军地共建的重要成果。广泛从地方引入优秀人才,吸收地方高校的最新学术成果、学研思维、教学方法,为院校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成为改革强军、科技兴军的新动力。与此同时,受限于先前地方教育工作背景、市场经济思维影响,很多文职人员入职之初更多考虑点在于求职谋生、薪资待遇等,对于岗位特殊性质及使命担当概念模糊,对于奉献、牺牲、服从等观念尚不能适应,对党和军队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不熟悉、不了解。(蔡连辉,2019∶46)存在理想信念不牢固,政治意识淡薄等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岗前培训通过学习党的理论、详实丰富的岗位知识,以及严整密集的军事训练,为受训人员系好军旅第一粒扣子,染底色,立初心,增军味,打牢扎根岗位,奉献强军事业的坚定信念。
(二)增强体能体魄,开启军旅生涯
由于以往在地方上的教育、工作经历,本次培训参训人员先前大多未将体能素质提升作为一项长期性、必需性任务,许多人在繁忙的工作中忽视了身体锻炼,造成亚健康状态。文职人员作为新时代军队建设的重要新兴力量,特别是日益壮大的文职教员队伍,科研学习担子重,为战育人责任大,在未来必将承担更多强军重任。文职人员作为军校有机一分子,在高强度和压力的环境下工作学习,保持良好体魄实为重要。岗前培训中,培训方严格执行试用期的体能考核标准,作为文职人员入职转正依据,新聘用文职人员与现役军人在奋战在同一赛道,施行差异化的同类体能考核。通过培训期间的体能训练,参训人员端正了认识态度,学习了科学的训练方法,稳步提高了体能体魄,为接下来的军营工作、生活打下了良好的身体素质基础。
(三)锤炼意志品质,浓厚战友情谊
“战士生活,有苦有乐。”本次培训实行连队化集中管理,让新同事们生活、学习在同一屋檐下,共筑军旅梦。参训人员初入军营往往有孤单、疲惫等情绪。而在短短六周时间里,通过在内务、体能、理论学习等多方面的克服困难,团结协作,发扬相互帮带,不让一人掉队、注重集体荣誉的精神,参训人员从陌生到熟悉,由同事转变为亲密无间的战友,整体焕发出自信昂扬的斗志。此外,民主选举产生的模拟连长、指导员、以及由党员担任的班长、班副在基层中起到带头模范作用,形成了强有力而富有温情的集体。
三、意见建议
本次岗前培训严肃有序,紧凑充实,笔者作为参训人员,通过切身体会,对培训提出以下几点意见建议,供承训单位和研究人员参考,以提升未来文职人员培训效果。
(一)课程设计
课程内容上,此次岗前培训属于基础性培训,着力于培养受训人员的综合素质,包括军政素养、制度体系知识、职业心理态度等。其中,课程体系中政治理论学习占比最大,但不同教员之间存在重复授课的问题,且各课程之间逻辑关系不强。培训方应注重加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张云、李建增等,2010∶81)笔者建议培训方机关协调相关教研室在课程设计时加强协作,形成统一、一脉相承的课程体系;此外,可以在培训计划中适当添加专业培训,以帮助受训人员形成对本岗位的感性认知,对自身发展路径有更深刻的理解,以便在返回各自岗位后迅速投入工作。例如针对教学、医疗、管理等不同岗位性质进行分班,邀请前辈教员进行经验交流、专题式研讨会等差异化教学,还可以在培训中更多添加更多适用于军队工作生活的实用性课程,如军人礼节礼仪,报告词的实践学习等等。
课程形式上,本次培训兼顾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但理论课程全部由军内教员承担,且多以大课形式进行,仅有一门沟通协调训练进行分班学习,且每日课程不间断,单节时间长,互动少,存在效率低下,来不及吸收消化等问题。笔者建议理论课程以更活跃的形式来呈现,如课堂分小组研讨,辩论,知识竞赛等,以调动参训人员积极性。还可以尝试邀请地方高校、企事业单位专家名家开展讲座,开阔参训人员视野格局,还可在培训中安排每日集体自习时间,方便参训人员将所学内容进行梳理。此外,针对参训人员中教员较多的情况,岗前培训应加大对教学实践的培训力度。(张云、李建增等,2010∶81)
(二)管理组织
在时间管理上,本次培训安排了跨度六周,紧凑充实的培训课程表,并严格执行了军事化的作息、行动标准,有效地提升了参训人员的组织性,纪律性。然而,过于紧张、严苛的时间表也限制了参训人员自主的学习提升空间。一部分参训人员面临着结训后来自于本岗位的任务压力,不得不在熄灯后挤压休息时间进行本专业的学习和备课。笔者建议在未来的岗前培训中,特别是针对教员、医护等学习充实需求较大的专业技术岗文职人员群体,承训方每日可安排集体自主学习时间和弹性休整时间;在人员管理上,大队按照单位划分连队管理,各项学习、生活制度的执行都在学员队内,增强了各单位内部的沟通学习,形成了凝聚力,但也导致了各学员队相互了解不够,形成集训结后各学员队之间仍较为陌生的情况。未来承训方应更注重跨队开展联合培训,如队间运动比赛、联谊会等。
(三)效益拓展
从入营时的兴奋与不安到学有所成返程,六周培训时光匆匆,结训时参训人员多有意犹未尽之感。为巩固培训成果,拓展培训效益,培训方应建立更加全面、有效的考核机制,如采用开卷考试、撰写论文等多形式相结合的考试形式。(张云、李建增等,2010∶81)培训即将结束时,组织心得体会交流,便于参训人员沉淀经验感悟,互相学习,作为职业发展规划的参考,发挥个人优势,补充个人不足,努力向岗位能力要求靠拢提高;此外,建立荣誉奖励机制,分门别类设立各类奖项和称号,如体能标兵、内务标兵等等,并颁发奖状、奖品,进行媒体宣传,激励受嘉奖人员将拼搏精神带回本职岗位工作;还可以编制参训人员通讯录及教学档案,放眼长远为将来军队内部人员交流、职业教育培训提供支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