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文化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研究

2021-11-28李月荣

魅力中国 2021年33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培育时代

李月荣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数学与信息科技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来,习总书记反复强调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思想根基。“十四五”开局之际习总书记赴福建考察调研,在福建武夷山市朱熹园考察时谈到文化自信:“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有我们今天的成功道路”。可以说,文化自信培育工作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党和国家给予了高度重视,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

一、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现状

数据表明,大多数学生都够对文化自信有认知,但仍有少数的大学生不了解文化自信。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文化自信在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中并没有全面普及,导致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意识并不强烈。他们了解文化自信,但可能只是初步的了解而非深刻了解。受西方文化思潮影响,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容易受到干扰。大学阶段是成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由于年龄特征,在这个阶段容易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而高校虽然意识到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性,但对校园文化自信培育的力度不够且对大学生缺乏深层次、系统性的文化自信培育方案。注重对学生专业教育的培养,却忽视对学生的文化自信教育培养。即使有少部分教师会将文化自信培育融入日常的专业教学中,但也仅停留在表面的渗透。作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主体,高校应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凸现优质校园文化,营造浓厚的校园氛围。

二、影响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现实原因

一是,大学生文化意识淡薄,又碰到互联网这把双刃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正是利用互联网这个大众传媒,毫不避讳、毫不遮掩地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渗透,进行文化产品倾销,逐渐抹灭大学生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比如有的大学生喜欢过洋节,追好莱坞电影,热衷苹果手机的等“崇洋媚外”的表现也说明大学生群体受到了西方思潮的影响。抖音、快手等软件大量进入生活,一些不良思想逐渐借助网络平台蔓延,比如一批批“网红”,散播的一些庸俗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洗刷着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

二是,文化类教育的缺失由高中文理分科开始,尤其是大学阶段的择业定位没有做好文理科知识学科的有效衔接,使得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自信培育上存在缺失。尤其一些理工科生只顾研读专业理论书籍,而很少去阅读人文社科类书籍,以此缺少人文精神的滋养。高校仅仅依靠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显示出文化教育内容单一的问题。

再者,家庭的文化氛围深深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些家长对文化自信教育的漠视,造成了教育行为失范的问题,对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产生了消极影响。同时家长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桎梏,把课业教育放在首位,将分数看成一个孩子是否成材的关键,忽略了传统文化的教育。

三、基于校园文化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途径

(一)完善校园文化体系,拓宽培育领域

首先,加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组织领导,抓好顶层设计。应加强党委与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各部门在党委的带头领导下打破行政化思维定势,完善资源共享整合机制。构建互相联动、面向社会、开放共享的资源配置和供给机制。掌握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舆论导引,进一步建立校园文化系统工程,塑造大学生文化自信。

其次,锻造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队伍建设。学者张文在《新时代文化自信视域下的高校育人机制研究》一文中提出:新时代高校保障育人机制构建的关键就是打造一支道德优良、专业化水平高的教师队伍,并以习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能够身体力行地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何时都不忘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1]。锻造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队伍建设,在保证教师队伍规模基础上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应该加强教师对文化知识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掌握,加强教师整体素质,为培育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能力和水平给予强有力的支撑。

最后,拓展校园文化领域,建立健全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保障体系。包括建立健全师生双向互动机制的互动机制以拉近两者之间的距离,缩小差距;建设全方位、多角度、立体的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保障体系,将文化自信培育工作融入于教育教学过程,实现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整合;整合各部门资源,广泛开展各类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改善高校的教育教学环境、校园环境、文化环境,形成积极、文明、和谐、优雅的育人氛围,实现校内文化资源与校外文化资源相结合;通过校园文化品牌这样的独特校园精神文明来保证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教育,实现校园文化与文化自信的相辅相成。

(二)创新校园文化维度,丰厚培育沃土

一是校园文化建设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发挥大数据在大学生文化自信中的利用价值,借助各种优质的网络平台塑造良好的道德情操培厚大学生文化自信。如利用中共中央宣传部推出的“学习强国”平台深入学习习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认知。网络时代,不难发现目前手机、网络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从而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最为突出。利用国家、省市的优质平台之外,高校仍需构建自身的覆盖范围更广、形式更丰富、传播效率更高的新媒体平台,如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网络公开课等平台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二是实践出真知,只有将文化自信培育播撒在实践的土壤中,才能开花结果。应根据地方所需,以“社会实践+思政”“社会实践+公益”等新形式,建设社会实践课程体系,维护社会实践基地,多为大学生提供参与文化实践的机会,强化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实践养成。进一步将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实习等变成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动力源泉。为进一步培育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可在重大历史纪念日、传统节日之际,开展与其相关的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活动,比如组织参观历史博物馆、革命圣地、红色文化基地,在亲身观摩中增强其对文化的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从而加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还可组织开展舞台上的红色党课、红色微电影拍摄等一些深受大学生喜爱的文化活动,如使其产生情感共鸣,在实践中潜移默化的实现文化自信的培育。专业实习则是在专业技能的学习中实现对社会的认知,通过实习培养大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

三是开辟第二课堂,打造文化自信体验教育,通过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积淀文化底蕴和文化自信。用形式多样的文艺、体育、研讨,报告,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置身于这种环境之中,受这种精神的熏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就提升了文化自信。打造具有深刻教育意义、具有广泛影响力和符合新时代大学生性格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进一步反映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全方位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如开展“文化节”、“艺术节”、“科技节”等品牌行校园文化活动,用高水准品牌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育人氛围,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陶冶学生的文化情操。依托社团文化节,为新时代大学生提供更加宽广的成长平台和更加生动的展示舞台,通过开展多彩的社团文化活动来为文化自信培育升温。借助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等文化活动,使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者和践行者,提升校园文化育人内涵提升。

最后,在“大思政”工作格局中,发挥文化思政功能,筑牢新时代大学生的“精神之钙”,树立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信念。一要广泛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教育活动,引导青年学生树立坚定理想信念。以青年大学习活动为例,单纯的每周一答效果甚微。如果以团日活动加以引导、用竞赛的形式加以巩固、用综合表彰的形式给予鼓励则会引发大家的积极性。在“四史”教育深化中,也要创新活动方式,拓展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容,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二要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共筑文化自信培育的“同心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必修课程,但其往往具有片面性,比如内容浅尝辄止;课堂效果不佳;理论收成不理想。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要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鼓舞大学生孕育爱国主义情愫,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学生帮助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认知,用习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大学生指导积极的文化践行。要用创新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育实效。当然,仅仅的思政课已不能满足文化自信培育的需要。因此,正视学生的文化基础差异,满足新时代大学生对多样化文化的需求,还需借助公选课平台因材施教,挖掘自身的专业资源,开设国学、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类公共选修课,如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清历史等公共选修课程,这样大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对应的文化课程,从而加强对其文化素养的培养,增加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

结束语:在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过程中,单从高校校园文化的角度进行是不够的,还需要家庭、社会全方位的联动。对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培育时代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HANDS OFF THE WHEEL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