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

2021-11-28赵秋明

魅力中国 2021年33期
关键词:工匠思政院校

赵秋明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商务贸易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引言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浮躁情绪加剧,工匠精神也愈加缺乏。现如今,工匠精神备受社会重视。对于高职院校来讲,其需要将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两者进行高度的融合,切实提高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不断地实现自我发展突破,推动高职教育的深化发展。

一、工匠精神的介绍

工匠精神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1]。“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2]。敬业:热爱自身的岗位,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将自身全身心地投入到岗位中;精益:在工作岗位中追求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精神;专注:集中注意力,专心关注工作;创新:敢于突破原有模式,积极进行创新。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下,具有工匠精神的人越来越少。不过,企业对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需求增长。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需要加快工匠精神人才培养速度,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教育中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中国变为制造强国

制造业是我国重要产业,有利于提升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我国大力发展制造产业,使国家成为了制造大国,但是距离制造业强国具有一定差距。若培养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就容易改变制造业发展现状,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促进制造业升级转型。高职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教育两者都属于思想层面的教育,所以两者可以进行有效融合。通过在高职思政教育中开展关于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教育教学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匠人精神的热情,深化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提高学生专业技能[3]。在这种情况之下,学生在走上制造岗位后就可以通过发挥自身的工匠精神,推动制造业发展,使我国由制造业大国转变为制造业强国。

(二)有利于发挥高校思政教育育人的作用

高职院校属于职业教育类型的院校,旨在通过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而工匠精神同样是高职院校教育内容、教育任务的重要构成要素。从目前现状来看,高职院校侧重于展开职业技能教学,但是缺乏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当代社会恰恰需要的是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为培养学生工匠精神,高职院校需要探究科学的教育途径,以促进学生发展。所以高职院校可以把思政教育作为培养学工匠精神的教育途径。通过坚持不懈地开展这些教育活动,高职院校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而且可以升华学生思想认识,激发学生爱国热情,让学生主动地为建设现代化社会贡献一份力量[4]。也就是说,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开展这些教育活动发挥思政教育育人作用。

三、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路径

(一)树立将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的教学理念

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都是通过作用于思想使人的行为发生变化。其中,思政教育是围绕着政治理念、道德观念等方面进行的思政教育工作,旨在增强学生思政素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避免学生在人生道路上偏离正确的方向。工匠精神是基于制造业下形成的精神,可推动制造业升级转型。在手工制造时代,匠人多具备工匠精神。随着机械化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显得特别稀缺,而急功近利、浮躁的人增加。制造业发展、社会发展离不开具有工匠精神人才的支持。高职院校需要认识到具有工匠精神人才对制造业发展、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积极地把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两者进行深度的融合,形成科学的教学理念,以此指导具体的教学工作。此外,高职院校需要加大力度宣传相关教学理念,提高教师对教学工作的认识。而思政教育则需要将相关教学理念贯穿到实际专业教学工作中,探究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二者融合路径,强化教学效果。

(二)尊重思政教育课堂,提高思政教育地位

思政教育是高职教育体系的构建要素,思政教育亟待进一步加强,目前问题主要表现在:思政课时少、思政教师数量少、思政教研活动少。由于部分高职院校对思政课程重视不够、思政教师缺乏教学热情,学生认为思政课属于可有可无的课,以致不太愿意上思政课。思政教育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桥梁途径,然而,思政教育在专业中的教学地位并不高,何谈能够发挥思政教育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作用。为培养学生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应更加重视思政教育,适当增加思政教育课时,积极支持思政教师开展教研活动。与此同时,高职院有必要引进优秀的思政专业教师,通过培训提高学生工作队伍思政辅导能力,打造优质思政教师队伍,便于高效地开展思政教育活动。思政队伍教师需要认识到思政教育对于提高学生发展水平,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作用,专心地分投入思政教育工作之中,确保思政教育质量。

(三)创新高职思政教育内容,发挥思政教育引导作用

思政教育内容关系着思政教育的质量和学生工匠精神形成的水平。目前,高职思政教育内容多属于枯燥的理论知识。学生并不喜欢分这些枯燥的理论知识,所以渐渐地对思政教育失去了学习兴趣。除此之外,思政教育缺乏融入一些关于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教学内容,何谈能够让学生在未来岗位上做到敬业、精益、专注、创新了。基于此,一定要创新高职思政教育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带来良好的学习体验。可以将时政新闻中与思政教育相关的生活化案例作为思政教育内容。另外,要在生活中寻找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学案例,并将其作为教育内容。互联网具有丰富的思政教育以及关于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素材,为此可以从互联网上搜集教学素材,把素材进行归类整理,便于合理地应用这些素材推进思政教育活动。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加强引导以提高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与认识。

(四)构建校企合作模式,实现三方共赢

知识来源于实践,最终又会被应用实践中。高职院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阵地,而提高学生知识实践应用能力是高职院校教育的一大目的。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知识实践应用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可以加强与企业沟通、联系,与其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在此之后,高职院校就可以定期派学生到企业实习。企业除了为学生安排工作任务之外,还需要注重从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角度进行工作指导。另外,企业需要建立工匠企业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思想,进而影响学生行为。值得注意的是:高职院校在构建校企合作模式时要做好企业的筛选工作,其中要选择生产技术水平高、资源丰富、实力强、具有工匠企业文化等的企业作为合作对象。在这种合作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就可以更好地完成工匠精神培养任务。

(五)高职思政教育信息化、数据化

在互联网技术发展水平提高的背景下,互联网+教育模式愈加成熟。正是如此,诸多学校都积极地应用互联网进行教育工作。对于高职院校来讲,其需要依托互联网络进行思政教育,促进思政教育的信息化、数据化。为有条不紊地推进工匠精神与高职思政教育的融合,要主动地在网络上寻找教学资源,并建立教学资源数据库。与此同时,要注重根据时代发展、社会发展、思政教育需求、工匠精神培养要求等更新与完善教学资源。另外,除了在教室开展教学工作之外还可以利用网络开展在线教育工作。此外,可以建立微信群、发布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一些与工匠精神相关的文章、视频等,并鼓励学生在微信中与自己互动、交流,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当前,很多学生都喜欢观看抖音短视频,院校也可以在抖音平台制作一些关于匠人精神的短视频,让学生关注自身的抖音号,进而保证教育工作的生动性、高效性。总而言之,学校有必要应用多种信息化手段,开展教育活动。

(六)抓住时机开展新生入学思政教育

通过抓住教育的关键时期,就容易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在进行思政教育时,学校也需要抓住教育的关键时期。事实上,思政教育的关键时期之一就是在新生入学教育时期。在这一时期,学生的价值观犹如一张白纸[5]。院校根据其需要帮助学生丰富自身,塑造具有职业精神的学生。在学生新入学时期,思政教育有必要将思政教育内容与工匠精神进行融合,指导学生学习工匠精神,让学生在心目中埋下一颗关于匠人的种子,保证学生的这颗种子生根发芽,使学生真正地成为一名匠人。为强化教育效果,思政教育不仅需要在课堂上多为学生介绍关于匠人精神的理论,还需走出课堂多多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匠人精神。

(七)营造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的校园氛围

高职院校需要扩宽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融合思路,强化教育效果。可以需要构建基于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的校园氛围,保证学生思想在耳濡目染中发展变化。在校园中营造校园氛围,将工匠精神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娱乐活动中,让学生在校园中随处可感受到工匠精神。通过形成良好的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的校园氛围,就可以不断地升华学生思想,培养学生工匠精神。

结束语

综上所述,工匠精神对于提高国家发展水平,增强国家发展实力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高职院校需要注重在思政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为国家发展建设添砖加瓦。由于在思政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并非一项简单之事,思政专业教师与思政辅导员需要实现教育管理联动共同提升育人效果和教育质量。思政教育队伍需要认真地在思政教育中做好学生工匠精神培养工作,引导学生学习工匠精神,传承工匠精神。学生则需要以工匠精神指导自身学习与工作,不断促进自我发展与进步。总而言之,高职院校需要坚持不懈地推进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融合教育工作,并及时地反思教育工作,总结教育经验。学生需要摆正自身的位置,接受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融合教育工作,升华自身职业精神。

猜你喜欢

工匠思政院校
90后大工匠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工匠风采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工匠神形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工匠赞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