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人才“工匠精神”培育路径探析

2021-11-28李凤芹

魅力中国 2021年33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弘扬工匠

李凤芹

(盐城工学院优培学院,江苏 盐城 224051)

工匠精神2016年第一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完善激励机制,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则提出要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进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达标,弘扬工匠精神,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完善标准体系,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标准有效衔接,弘扬工匠精神,以精工细作提升中国制造品质。工匠精神多次写入政府报告,这其中蕴含着怎样的大国期盼?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产生于手工业时代,在我国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积淀,《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传统工匠精神的生动体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工匠精神的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方位对工匠精神做了一些界定,总结起来,工匠精神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选我所爱,爱我所选的职业认同,这是工匠精神的基础所在。只有对职业充分认同,才能终身从事并能达到至高的境界,这样工匠才能将技艺作为养家糊口的营生外,也可以当作一种事业。

(二)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职业态度,这是工匠精神的核心所在。“德国制造”的高品质来自于德国工匠在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瑞士用领先全球的制造工艺生动地诠释了这种职业态度。

(三)与时俱进,创新突破的职业追求,这是工匠精神的应有之义。“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这绝不是机械地重复劳动就可以达成的,而是需要工匠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智慧。

(四)青胜于蓝,砥砺传承的职业理想,这是工匠精神的目标境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追求让工匠精神得以不断地发展,在发展中得以不断的传承,这也是对工匠精神最好的注解。

二、工匠精神的培育必要性分析

(一)工匠精神培育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的必经之路

《中国制造2025》是为了应对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的竞争制高点而提出的国家战略,这也是第一次从国家战略层面描绘了建设制造强国的宏伟蓝图。《中国制造2025》中强调要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人才是实现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关键与支撑,技术创新不仅仅依靠高端学术科研型人才,更要靠广大一线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在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中愈发受到重视,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我国要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需要大批量的应用型人才来支撑。

(二)工匠精神培育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在诉求

应用型人才是整个社会的中流砥柱,是将理论联系实践的直接人。但是我国的应用型人才知识理论丰富实践创新不足,技术水平和发展能力不能适应岗位要求,反映出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工匠精神”的缺失。只有将工匠精神融会贯通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本质内涵之中,以工匠精神的培育引领,才能使培养出适合现代社会需求的专业型人才,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综合型人才,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才能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工匠精神”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精神标杆,是应用型人才内涵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应用型人才文化软实力的象征。

(三)工匠精神培育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助推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包含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有机统一的整体,公民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与工匠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爱国在和平年代的表达方式就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敬业就是持续专注于自己的本职工作,精益求精,一个敬业的工作者是工匠精神最好的诠释,诚信是工匠精神的完美注解,在假冒伪劣产品增多的当下,诚信不断缺失的现实呼唤工匠精神的弘扬,友善不仅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亲近和睦,也可以是人与事或是人与物之间的和谐与共,如果我们能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保持一种友善的状态,我们所生产出来的每一份产品,提供的每一份服务就是对他人的另一份友善。弘扬工匠精神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有力的助推器。

三、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

工匠精神的塑造并非一日之功,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政府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弘扬工匠精神的社会文化氛围,讲好大国工匠故事;应用型高校践行以工匠精神培育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构建知识和技能并重的教学体系,突出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的教学模式,打造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培养模式,通过专业老师的言传身教,个人通过职业认同,企业导师的榜样作用,在实践中精益求精,追求极致,逐步塑造自己的工匠精神。

(一)培养有利于弘扬工匠精神的社会文化氛围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优秀的工匠同样受人尊重,职业教育和学历教育无高下之分。但是在我们国家情况却不是如此,虽然工匠精神不是21世纪的新生物,中国历朝历代也不缺乏一些具有工匠精神的代表人物,如解牛技艺精湛的庖丁、剑师干将莫邪、纺织技术的革新者黄道婆等,正因为如此,我们现在一提到工匠精神,人们自然而然地就把他与木匠、石匠这类人联系起来,并且潜意识里面对他们也缺乏应有的尊重。这需要我们要加大对工匠精神现代内涵的宣传,诠释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制作喜闻乐见的公益短片,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同时也要将工匠精神的宣传进行下移,从小学生开始抓起,让他们从小就树立强烈的工匠意识。

(二)践行以工匠精神培育为导向的办学理念

工匠精神体现在企业,但却萌芽诞生于教育。通过一个持续不断的感知、升华及内化的过程,使受教育者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通过自己的行为方式,并在生产过程中展现出来。应用型高校既肩负着高校的基本职责任务,又承担着时代所赋予的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应用型人才的使命。要传道先明道,应用型高校应打造一支兼具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双师型教师,将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教学中,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充分体现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性。

(三)构建知识和技能并重的教学体系

德国、瑞士、日本等国家建立了从中职、中专到本科、硕士、博士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体系健全的同时,也使工匠精神也得到很好传承。而对工匠精神的塑造、培养与传承,也被认为是德国、日本二战后制造业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载体是课程教学体系的建设和课程教学活动的实施。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于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专业基础教育、专业技能培训、职业生涯教育的始终,纳入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的各个环节,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要有鲜明的价值导向,除了培养专业能力培养以外,着重塑造学生的职业追求和职业理想。

(四)突出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深入企业,将教师的科研与企业技术的改进结合在一起,以项目为导向,使学生能结合自己的所学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相长,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去,进而塑造学生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

(五)打造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培养模式

德国的工学交替的双元制培养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高职教学模式等,都是国际公认的卓有成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实训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工匠精神培育,专业实训活动作为理论教学的延伸,不仅是检验理论学习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和塑造学生工匠精神的一个重要的手段,这同样也离不开企业的积极配合。

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也是落实工匠精神培育的一个重要抓手。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生命线。通过校企合作或是预就业等形式,将学生送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是学生参与到生产管理的全过程,学生在毕业前就能了解企业的生产运作模式、规章制度、工作流程、考核标准、管理方式等等;同时也能近距离的接近具有工匠精神的大师,向大师学习,向榜样学习,精益求精,追求极致,融入企业的文化,通过工作实践的积累和耳濡目染的熏陶来培养工匠精神。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实践训练场所,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也使他们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工匠精神的本质,更加深刻的感受工匠精神的价值,并通过榜样的力量来坚定自己的职业信仰和追求,逐步塑造属于自己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培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通过营造环境,文化渲染,渗透工匠精神,通过大师们的言传身教,强化和推进工匠精神;强化职业态度和职业追求,校企合作纵深推进,实践锤炼,才能真正塑造和传承工匠精神,才能培养出《中国战略2025》实施所需的应用型人才,最终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弘扬工匠
弘扬爱国精神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弘扬《国风·秦韵》
弘扬雷锋精神 塑造美好形象
工匠赞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弘扬先进文化 传承雷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