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观教育对医学生培养意义与路径探讨
2021-11-28赵绮兴华孙永武
赵绮 兴华 孙永武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前言
医学生是今后医学科研及临床工作的后备军,这就要求医学生除了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科学的思维方法,还应当学会从医学、社会、伦理等不同的人文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培育医学生具有和谐、理性的生命观是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医学人才的基础;是促进社会和谐,良好医患关系的基础。
一、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内涵
生命观是世界观的一种,主要是指人们对待有生命的事物的看法和态度。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概念由美国学者华特士于1968年提出,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本质是尊重生命与个体,其内容包括珍惜生命,对生命心存敬畏,实现生命价值等多个层次。于个人层面,正确的生命观可以引导个人形成积极乐观,坚忍不拔的优良品德;于社会层面,正确的生命观是促进国家繁荣稳定和社会进步的不懈动力。
二、认识医学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独特意义
医学是最具有人文精神的学科,相比其他学科,它更注重生命的维度,医学生作为生命守护者的后备军,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必须对生命价值有更深刻的认识。
(一)扩大医学教育的素质内涵
重视生命教育,是提升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新冠疫情更令人意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医学生除了掌握过硬专业知识,还应不断提升对于生命的认知水准。将生命价值观教育融入医学生专业课,构建课程思政,为生命观教育提供更广泛的平台,能够最大范围的影响医学生[1]。引导医学生养德养心、履行救死扶伤的天职,提升医学生对本职业的敬畏心和责任感,职业自豪感的提升,又可以反过来刺激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热情,更好地履行救死扶伤的职责,并对生命意义做进一步的探索和思考,形成良好的正性循环。
(二)优化医疗环境
(三)生命价值观教育是医学人文教育的一部分
医学是最具人文精神的学科,在现代新医学模式下,医学教育应更强调健康促进作用和疾病的预防。临床医师的职业精神、团队合作、沟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越来越成为衡量医务工作者职业能力的重要指标。这次的新冠疫情中,全国医护人员冒着生命危险坚守医护工作岗位,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这些热爱生命、超越生命的战疫经历给予了医学生们无限的勇气和信心。
三、我国医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现状
然而,由于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并未将重点放在人文素质方面,因此生命教育在我国医学院校并未得到充分的发展。有的医学院校内,甚至会出现自杀、伤人、残害动物等漠视生命的事例[3]。更有医学生的带教老师也因人文素养缺失,唯利是图、频发医疗事故,这也是导致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的根源所在。
(一)人才培养方案暴露医学教育的不足
目前我国的医学人才培养方案,暴露出当前医学教育,尤其是生命观教育在存在多层面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设置忽视生命观教育
在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上,对于医学人文课程,尤其是生命教育课程占据比重极小,具体教学内容也不明确,没有系统的教学设计,没有完备的教学团队,更没有统一的教学评价机制,故而难以引起老师和学生足够的重视。
2.教学成果未落到实处
某些医学院校,对于生命观培养的研究也仅仅只是停留在理论、科研研究的层面,研究成果并未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形成了“科研成果多,教学成果少”的局面。
3.实践课程不注重人文素质培育
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昂昂溪区滕家岗遗址为核心文化区的昂昂溪文化,是我国北方原始石器文化乃至于东北亚原始石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杰出代表。该地域特殊的地理气候和自然资源,为原始先民提供了丰富而又特殊的生活条件,逐渐形成了以渔猎为主的原始文明形态。在优质石材的物质基础之下,打制、压制等多种加工方法并行,逐渐形成了丰富而又经典的细石器文化。昂昂溪文化的细石器总体数量大、种类繁、分布广、形制全、用途多,并且临近各部落发展的相对平衡。仅齐市昂昂溪区一地就有至少39处遗址,其在当时的文化辐射和发展影响巨大,辐射至周边乃至拓展到整个黑龙江流域。
医学院校拥有优良的生命教育实践基地,而医学实践活动恰恰是极佳的生命观教育平台,在临床查房、换药、医患沟通环节,可以很好地体现生命观及人文素质,言传身教,润物于无声。然而,大部分带教老师却并没有很好地利用到得天独厚的教学环境,使得学生错过了生命实践教育的机会。
(二)医学生自身特点决定其亟需生命观教育
1.医学生对于外界信息缺乏甄别力
医学生在接触医疗行业初期,一时大量关于方方面面疾病的信息涌入,某些医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无法从专业知识中抽离,可能会发生盲目悲观,过度保护,怀疑自己患病,畏惧面对疾病等情绪。这些情绪的出现,本质上是由于医学生在生命教育中,缺乏对医学知识的正确认知,无法冷静和客观的认识、分析疾病,在面对死亡时,或逃避,或过度紧张,一时难以接受[4]。某些医学生缺乏对于疾病主动探索的求知欲,同时又缺乏医疗实践经验,可能盲目相信各种消极言论,产生各种不良情绪。
2.医学生易被消极言论影响
由于大学生还未真正进入社会,价值观尚未构建完善,容易被网络、社会上一些错误的言论所引导。尤其是医学生,面临医疗行业沉重的就业压力,加上一些对于医患纠纷,伤医事件地报导,更容易使医学生对于医疗行业的崇高性和职业自豪感产生怀疑,甚至因此产生悲观、厌世的情绪[5]。
四、实施医学生生命教育的建议及对策
(一)科学认识生死,培养正确的生死观
生与死的概念与医学生专业知识密切相关,医学教育工作者可梳理生命产生、发展、演变的全过程,并加入课程思政,构建融入了生命观教育内涵的知识体系。
首先,受传统文化影响,很多医学院校对医学生采取“重生避死”的教育方式,因而医学生缺乏对死亡的思考与认知。作为医务工作者,应当更注重生命的意义与厚度,才能克服对于死亡的恐惧[6]。
其次,应该在医学生实习前开展临终关怀培训课程,如组织学生参观 ICU 病房、老年科、养老院等场所,让学生思考死亡的意义。由此避免医学生在临床上因接触死亡病例而对死亡产生恐惧、无助、逃避等消极情绪。在医学教育中适当的融入死亡教育,可提升医学生的生命意义感,使其更加尊重和热爱生命、接纳死亡。
(二)发挥榜样人物对于医学生的价值引领作用
首先,彰显榜样的力量。充分利用医务工作中的优秀事迹作为教学的优质素材,开展讲座汇报等使学生身临其境、融入其中,表彰学生中涌现的先进个体,在激励个体的同时,还可以起到树立榜样的作用,通过创建这种良好的德育氛围,吸引更多学生到先进的队伍中[7]。其次,激发学生的情感能量。大学生的价值观尚未成型,可塑性强,可通过对于先进事迹的宣教,动之以情,达到生命观教育的目的。
(三)建立多维度生命价值观教育,贯穿医学生培养的全程
生命教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将其内涵渗透进高校教育的多个维度,贯穿于医学生培养的始终。
1.将生命教育融入临床专业的教育中
医学是维护人体健康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加入课程思政,将展现医者仁心、大医精诚等生命教育精神融入各门课程中[8];在医学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还要树立对生命的敬畏感,因此医学生在学习医疗专业知识及培养科研能力的同时,还要学会如何以生命价值的原则来塑造自己的职业精神,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更加关注患者预后的生存质量;将生命教育融入医学专业课程,还可以激发医学生对生命本质的求知欲,探索欲,有利于开拓医学生对疾病病因病理探索的精神,从而不断推动医学科学的发展。
2.将生命教育融入临床实习中
在临床实践中,医院同样也要担负起生命教育的责任,医学实践是生命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医学生在面对病患时,更深刻地体会到生命的脆弱、宝贵和神圣。更知道珍惜生命的价值,帮助医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责任感、敬畏心。医学实践不光是医学生开展生命实践的平台,更是塑造医学生强大内心的场所。应遴选德术双馨的指导教师来指导医学生的见习、实习和规范化培训,营造多维度的良好育人环境。
3.将生命教育融入医生职业道德教育中
尊重病人,以人为本是医生职业道德的核心。将生命教育融入医生职业道德教育中,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可有效净化医疗环境。同时,将生命教育融入医生职业道德教育中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精益求精、认真负责的职业美德。
(四)生命价值观教育应心理健康的培养
人的生命历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而医学生,面临着沉重的学业负担以及就业与科研压力,此外还要时不时地直面紧张的医患关系。使得医学生需要承受极大的精神负荷。因此,培养医学生的抗压能力更显得尤为重要[9]。因此将生命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提升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利于培育学生的抗压能力,学习如何驾驭和释放自己的种种压力,帮助学生走出心理低谷,创造更多的生命的价值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