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岭南醒狮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策略

2021-11-28高洁

魅力中国 2021年33期
关键词:保护意识舞狮岭南

高洁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广东 佛山 528041)

我国的醒狮文化已传承多年,民族特点十分浓厚。相较于好斗、雄壮的北狮而言,岭南醒狮更注重神似,更加重视意在的表现,实现了武术形式在舞狮技艺中的融合,打造出的舞狮形象更加威猛。岭南醒狮基于北狮的优势,将多种经典表演形式融入其中,实现了传统艺术及其他艺术的兼容并蓄,既能强健民众体魄,也具备较高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与教育价值。

一、醒狮文化的特征

(一)艺术独特

相较于注重于写实的北狮而言,岭南醒狮文化注重于神似的体现,将意在的突显作为重点,突破了物态的限制,注重于夸张性、威猛性艺术形象的打造,极具艺术魅力。由于融合了武术元素,对舞狮者的技巧要求较高。舞狮者需要根据锣鼓节奏的变换,通过不同动作转换,实现雄狮形态的生动性、形象性展现。可应用多种不同的步形或动作,结合具体的表演情况实现多元组合。击鼓手是醒狮表演的灵魂人物,舞狮者需要随着鼓点节奏而调整舞狮动作。醒狮鼓点种类较多,高达二十余种,所应用的击鼓方法也有所差异。为突显醒狮表演中狮子的清、静、定、恶四种形态,需要分别对应以轻、重、缓、急四种不同击鼓方法。

(二)主题鲜明

采青是舞狮表演的高潮,是舞狮的精髓之所在,青原意为生菜,广东话谐音为生财,因而采青意为采集财富,寓意十分吉祥。采青过程中,舞狮者需要通过舞狮动作展示出采青前、采青过程中以及采青之后狮子的不同神情。在多年来的醒狮文化发展演进过程中,采青表演形式不断创新,醒狮表演的内容得以进一步扩充。现代化的醒狮表演具有形式鲜明、观赏价值高等特点,舞狮者可通过舞狮技巧的展现彰显狮子运动时的动态美感,且可同时完成采青挑战,舞狮者取得设置的食物即预示采青成功。表演形式的不断创新与优化,进一步推进了醒狮文化的持久性发展。

(三)礼仪规范

醒狮文化的一大特点注重礼仪。新狮制作完成初次进行舞狮表演前要举办仪式,需要清扫新狮周身,而后进行新狮点睛,礼仪完成后,新狮会随鼓声起舞,逐步将仪式气氛推至高潮。醒狮的起舞也是具有一定礼仪要求的,起鼓点之后,狮头、狮尾两个舞者均需跳入舞狮场地,双方行礼之后才可正式开舞。双狮初遇,需向对方行参拜礼,起舞后绕行一周后应再交换见面礼,最后方可退出礼成。由于醒狮的表演时间常会维持较长时间,因而需在表演中更换狮头舞者,舞狮者应于狮头高举时由狮头颈后左侧进入,不可于正面或右侧进入,否则会被解读成具有不敬之意。迎宾时双狮舞动是最佳方式,可在节奏欢快的鼓点引导下展现欢迎舞姿,之后通过笑佛将宾客引至座位处。

二、岭南舞狮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困境

(一)保护传承经费不足、文化传承受阻

岭南醒师保护与传承中最大的困境是经费缺乏,主要原因是其经费来源渠道过窄。如藤县舞狮团队,主要是依靠政府拨款维持舞狮培训与表演,另外一个主要经费来源便是企业资助,这些经费占据其经费总量的八成左右,仅有二成左右是舞狮队参加商业表演获得的收益。醒狮文化保护与传承中,文体部门的人力及物力投入远远不足以支付建地建设、长时间训练、外出参赛等产生的费用。政府部门为藤县划拨了40余万元用于建设基地或采购硬件设施,然而基地建成的实际支出成本却为政府划拨成本的两倍之多,缺少的资金只能在文体部门支持下采用其他渠道筹措。虽然社会捐助也是舞狮的主要资金来源,但往往捐助金额不大,对醒狮文化的传承起不到有力支持作用。因而,资源经费的不足、来源渠道单一,是限制醒狮文化保护传承的关键性因素。

(二)缺乏文化认同、保护意识不强

经济的增速发展冲击着岭南醒师的保护与传承,逐渐削弱了岭南居民对舞狮表演方面的喜爱之情。这是由于年龄层次各异的居民对舞狮表演的理解深度不一,因而认同程度也各不相同。如年龄较少的儿童喜爱热闹、欢乐的舞狮表演气氛,而年龄较大的岭南居民则注重于传统技艺的可欣赏性,因而其更加认同醒狮文化,对舞狮的保护与传承期盼性更高。而岭南的青少年居民则不够重视与认同醒狮文化,这是因为青少年兴趣广泛,众多内容丰富、新鲜有趣的娱乐项目更能吸引其目光,因而缺乏对传统舞狮文化的了解,认为其属于陈旧过时的表演形式,在保护与传承醒狮文化方面,青少年群体的热衷度不高。然而舞狮文化传承需要以青少年作为主体,为此,迫切需要通过提升青少年对醒狮文化的认同与喜爱,引导其主动参与醒狮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三)未融入学校教育、缺少校园传承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是传承传统文化、推进岭南醒狮文化继承与发扬的重要场所。然而在现代文化的影响下,教育领域中岭南醒狮文化的影响效应被逐步削弱。在这一境况下,学校应通过自身教育职能的发挥,履行自身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于校园内部大力传播与发展醒狮文化。但目前,学校体育教育被西方文化牢牢占据,以篮球、排球等现代运作项目为主,学校教育中难以窥见舞狮这种民族文化艺术教育项目。如整个藤县开设了舞狮队的学校仅有5所,在全县高达300所学校之中占比还达不到2%,如此小的舞狮文化教育比重,不足以推进舞狮文化发展。加之校园舞狮竞赛活动的举办次数较少,校园舞狮文化氛围不浓厚,舞狮技术学习、保护与传承醒狮文化的教育规划未完善建立,均制约了舞狮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效果。

(四)老辈舞狮人才渐少、传承人才青黄不接

岭南醒狮文化的传承需要以人为主体,然而岭南地区却存在着舞狮传承后继乏力的问题。舞狮表演艺术家逐步老龄化,老辈传承者的人数在不断减少,中年舞狮传承者数量仅为几十人,而青年群体中热爱舞狮、热衷于舞狮文化学习的人员更少。导致岭南醒师文化面临青黄不接严峻形势的诱因有二,一为舞狮学习要求高,除年龄因素外,身体及心理素质方面的要求十分严格,同时舞狮学习者还需品志坚毅、不惧吃苦,训练短期内成效不明显,需要通过长时间、系统化的训练才能掌握精湛的舞狮技艺,因而导致许多人心生畏惧或中途放弃。二为岭南地区居民纷纷走出乡村到大城市务工求生存与发展,导致年轻人才外流,致使醒狮文化人才接续不足,为其传承与发展带来了困难。

三、岭南舞狮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策略分析

(一)加快舞狮技艺创新、结合地域特色打造民族文化品牌

舞狮技艺的创新发展,民族文化品牌的铸造,可帮助舞狮者提升人气,拓展其经济来源。基层群众是岭南舞狮文化的存续与发展根基,社会成员对舞狮技艺的认可程度,决定着醒狮文化艺术价值的彰显程度,是其表演人气高低的重要限制因素。在社会发展、现代文化影响下,在村落合并发展的过程中,阻断了众多民间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致使其内容被改变、形式被变换。为应对醒狮文化传承断裂的危机,需要通过创新谋求发展,从而实现醒狮文化的永续传承。需要契合时代发展特征,对醒狮文化进行创新性打造,树立起民族文化品牌,引入具有新元素的舞狮动作,在彰显醒狮文化历史内涵及文化底蕴的同时,提升其时代性,使之具备更高的可观赏价值与趣味性。在品牌效应驱动下,舞狮文化名气会逐步提升,便可拓展更多的经费来源,从而化解其保护与传承经费不足的问题。

(二)增强文化自觉、强化文化保护意识培养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舞狮文化,其保护与传承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参与。将之列为非遗文化的一大目的,便是通过社会保护意识的强化,助力醒狮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对当前岭南居民的醒狮文化保护意识欠缺问题,需要通过多元化教育方式的整合与应用,加强对社会民众的宣传教育,提升民众的保护意识,帮助民众构建起良好的文化自觉,提高对醒狮文化的认同度,产生强烈的民族文化自豪感,使之于内心深处实现文化保护意识的深入根植,通过社会民众的文化保护与传承责任感强化,引导其自主性、积极性地参与到岭南醒狮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来。

(三)确保学校教育功能发挥、实现校园传承

由于岭南地区的学校未实现课堂教育、课外活动中民族文化的多元引入,并且现代体育运动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带来了一定冲击。因而限制了舞狮文化在校园中的融入与发展。为扭转这一现象,应提升学校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注重于学生传统文化认同感的培育,增强学生的醒狮文化保护意识。可将舞狮技艺融入体育教育,通过舞狮技巧的调整增强其学习过程的趣味性,或是举办舞狮活动,增强学生与舞狮文化的接触深度与频次。可编创舞狮徒手操,作为体育锻炼项目教授给学生,也可在社团中纳入舞狮兴趣班,逐步将舞狮文化学习引入课堂,通过学生对舞狮的了解催生其学习欲望,增强青少年对舞狮的热爱程度,逐步引导其参与保护与传承醒狮文化。

(四)举办联动赛事、为舞狮人才传承提供锻炼平台

舞狮竞赛活动是舞狮传承者锻炼磨砺的重要机会。岭南醒狮文化保护与传承中,可以文化品牌塑造为契机,以区域知名度提升为目的组织召开多种舞狮竞赛,可以舞狮团队为主体,联合地方优秀企业,共同冠名、协同举办赛事,如藤县曾举办的世界狮王争霸赛、东盟国际狮王赛等竞赛活动便是舞狮行业内顶级赛事的代表。同时,还可为舞狮团队创造出省、出国参赛的机会,从而扩大舞狮文化的影响范围。通过舞狮竞赛活动的举办,既能为舞狮传承者提供技艺展示与交流切磋的机会,也利于带动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可拉动区域经济增长,从而为醒狮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更多资金。

结语:岭南舞狮的地域性文化特征十分浓厚,实现了力与美的完美结合,彰显了独特的艺术风格,通过对狮子神态的模拟与演绎,获得了东方狮王的桂冠,得到了国内外人士的一致赞誉。为化解岭南醒师文化保护与传承中面临的经费不足、保护意识缺失、缺少校园传承、传承人才青黄不接几方面问题,应通过、结合地域特色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强化文化保护意识培养、实现校园传承、为舞狮人才传承提供锻炼平台几个方面解决,从而更好地保护与传承岭南醒狮文化。

猜你喜欢

保护意识舞狮岭南
岭南荔枝红
汉代岭南考古学特征拾零
雨岭南
迷宫弯弯绕
不辞长作岭南人
舞龙舞狮进校园
舞狮
“留住乡愁”前提下的锦和古镇保护与发展研究
论提高全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重要性
保护意识下民族村寨乡村旅游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