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革命文化在新时代高职学生中的弘扬与发展

2021-11-28万登泸

魅力中国 2021年33期
关键词:革命精神时代

万登泸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温州 325003)

习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为新时代的高职学生,要对革命文化有充分的认识和自信,在心灵中埋下革命文化的种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新时代中国革命文化的弘扬与发展服务。

一、革命文化的内涵要义

中国的革命文化,起源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丰富发展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以及改革开放时期。革命文化包含有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和航天精神等革命精神。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伟大斗争中构建的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革命”为精神内核和价值取向,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的革命文化处于承前启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始终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1]。

革命文化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文化支撑和精神标识,它是革命实践的伟大创造,是中国革命事业的精神遗产和文化传承,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优良传统和品格风范的集中体现,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用革命文化中的奋斗精神、创业精神和奉献精神等红色基因激励新时代青年学生。让新时代的青年学生传承革命文化,补足精神之钙意义重大[2]。

二、高职院校学生对中国革命文化认知的状况分析

目前,革命文化缺乏重点提炼、弘扬与传承,特别是在高职院校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学生缺少自觉意识、坚强刚毅和积极向上的精气神,缺乏革命精神、奉献精神、牺牲精神的熏陶。

我们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研,对教师进行访谈,对思政课程教学效果进行评估,了解青年学生中的思想政治及革命文化精神状况,寻找革命文化弘扬与发展存在的薄弱环节,并对现状进行分析和寻求课题研究的对策。

(一)基本情况

经过对学生“弘扬革命文化、传承革命精神”调卷情况分析和思政课程中革命文化教学效果进行了解,发现新时代高职学生愿意崇拜革命年代英雄人物;会去学习和了解一些过去的红色革命事迹;认为在新时代有必要对学生加强传承革命精神、弘扬革命文化教育;认为参加革命文化普及活动意义重大;愿意接受更多的革命文化教育;对中国革命的光辉历史感到自豪;认为开展革命文化宣传对自身的精神层面(主要是价值观)影响大;认为现在社会有必要大力宣传诸如“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革命文化熏陶。

(二)存在不足

一是缺乏认知:调查中也反映出学生对革命年代的红色基因和文化历史缺乏系统了解;主动对革命文化故事接触不多;红色革命历史有关的景点、公园或遗迹自觉参观太少;对革命时代的革命精神了解不够全面;身边的革命文化气息不够浓厚等等。

二是缺乏主动:学生主动接受革命文化教育不足,不管从理论还是实践中,对革命文化兴趣不浓,习惯于学校组织安排的系列活动,往往处于被动和等待。

三是缺乏实践:高职院校让学生主动参与革命文化实践的机会太少,缺少实践的体验;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单一而缺乏真情实感,校园实践中有时流于形式而无法直指人心。

四是缺乏共情:革命文化教育形式单一、刻板、枯燥,说教式突出;对革命年代青年人的故事挖掘不多,模范引领不强;用革命年代同龄人的心理感召缺失,感情投入不够;革命文化中的奋斗精神、创业精神和奉献精神提炼不够,示范时代性错位;

三、革命文化感召力和新时代理想期望

(一)革命青年的精神追求

每个国家都注重青年一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习总书记说: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3]。

革命文化诞生于血与火的革命岁月,是对20世纪广大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历史的共同记忆,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书写的红色篇章。多少青年英烈为了革命理想抛头颅、洒热血,不畏艰辛、前赴后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了民主独立和人类解放事业牺牲精神,留下很多可歌可泣的时代青年的动人故事,值得挖掘和宣传,值得青年学生弘扬与发展。

加强革命年代青年和新时代青年的对比研究,寻求历史青年的精神价值,并将这种精神贯穿到新时代青年的教育过程中,把革命文化进行传承和发扬。

(二)革命文化的精神感召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说: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一大会址、江西革命老区、长征路、革命圣地延安等都是我们革命文化的精神力量来源地,我们应将这些进行梳理,进行提炼,形成系统。

第一是从一大召开和红船精神,阐述中国共产党的首创精神;第二是从南昌起义、三湾改编到第一块革命根据地建立,阐述井冈山精神;第三是从古田会议到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苏区精神;第四是艰难曲折、遵义会议到胜利会师的长征精神;第五是从陕甘宁边区建设到抗日战争胜利的延安精神;第六是从解放战争到进京赶考的西柏坡精神等等。这些都焕发出革命精神的伟大力量,用革命文化的感召力陶冶新时代青年学生情操,树立远大理想。

(三)新时代对青年学子的理想期望

习总书记说: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我们要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新时代思政教育要用习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高职院校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4]。

四、新时代高职学生传承与发展革命文化的思考

十九大报告中提到,“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是对我们青年人成长成才给予的厚望。高职学生要有责任担当,要树立革命文化的价值所在与文化自信。传承革命文化,就是传承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不畏牺牲、乐于奉献的奉献精神。革命文化为新时代青年学生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人生导航,内化到青年学生的血液当中,体现在爱国情怀和核心价值观中,外化于学习文化知识与技能。

(一)教行于上,传承革命文化精神

高职院校将革命文化教育纳入到教育教学总体计划中,发挥革命文化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各种时机对高职学生进行革命文化宣传教育,通过革命英雄事迹故事,革命年代伟人和英雄人物的诞辰、逝世等纪念日,五四青年节、抗战胜利日、建党、建军、建国等特殊日子等进行主题宣传教育。挖掘更多革命文化素材进行时时教育,让革命文化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宣传教育。青年学生接受革命文化的不断熏陶,思想更加端正,精神更加饱满,斗志更加昂扬。革命文化之钙在青年学生中世代相传,并不断发展光大。

(二)化成于下,展现革命文化精神

新时代高职院校青年学生接受革命文化熏陶后,自觉参加以革命文化为题材开展的班团活动,积极参加红歌赛、诗朗诵、辩论赛、情景剧等活动,运用线上线下联动组织活动;利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丰富活动内容与形式。这些都不断展示着革命文化当中包含的奋斗、奉献和创业的精神,让更多的青年学生感受到革命文化的感召力,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探寻自身的人生意义[5]。

(三)内化于心,树立革命文化自觉

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6]。当高职学生接受了中国革命文化中典型的伟大人物事迹;革命年代青年的理想和奋斗故事;本地革命文化的精神和特色等教育。必然在青年学生心中树立了典型、确立了榜样,每个学生都有崇敬的革命英雄人物,构建起青年学生与英雄人物的精神相通,培养独特气质类型。让青年学生补足革命文化之钙,内化到血液当中,体现在爱国情怀、崇尚工匠精神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树立起对革命文化的自觉自信,使自身力量更加强大。

(四)外化于行,践行革命文化基因

毛主席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可以选派优秀青年学生到革命老区、长征纪念地、革命圣地等实地走访调研,收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文化精神力量,进行梳理,进行提炼,形成系统。在此基础上,青年学生可以组织革命文化宣传队;定期举行革命文化学习会;举行革命诗词朗读会;对接建立革命文化教育基地;组建革命基地实践队等思政第二课堂,用革命文化的感召力陶冶青年学生情操,树立远大理想。青年学生不断实践对革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外化于学习文化知识与技能动力,落实到高技能人才培养和实际岗位中,达到学思用结合、知信行合一。

革命文化是革命先辈用鲜血凝聚成的、用思想凝练成的、用行动实践成的,是一代代接续奋进的历史史诗,值得我们高职学生的传承与弘扬,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才能汲取无穷革命力量,才能在一代代人的接力跑中跑出更好成绩。

猜你喜欢

革命精神时代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HANDS OFF THE WHEEL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