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柔性管理在高职院校班级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2021-11-28梁银明
梁银明
(广西生态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3)
当前,随着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趋势发生的深刻变革,特别是高校在校人数快速增长和在校生构成的复杂变化,这些都对高职班级管理和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柔性管理对学生管理工作的积极作用更加凸显,它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心理、性格特点进行深入的了解,更加注重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更加注重推动学生管理来实现对学生正面的引导,以满足学生对于班级管理的这种需求和心理需求,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将会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柔性管理的内涵和特点
所谓柔性管理,是针对高职院校传统的刚性管理模式而言的,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相比更为人性化个性化,更加突出教师在学生管理和班级管理中的服务和沟通,力求通过师生之间平等的交流和沟通,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于管理工作的个性化心理需求。
(一)个性化特点
所谓柔性管理的个性化特点,是指柔性管理在制定管理制度实施管理行为的过程中,更加以学生个性化的需求作为管理重点,持续对传统的管理方式进行了有效革新。通过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进而引导学生对正常的班级管理行为产生强烈的心理认同,进而引导学生在行为上对老师的管理活动更加的主动参与,这种柔性管理的个性化特点使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相比,更加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可参与和心理认同,也会比刚性管理更加能够收到良好的管理效果。
(二)差异化特点
所谓柔性管理的差异性特点,主要是针对刚性管理在管理过程中比较粗放、单一的管理行为和管理特点而言的。随着高职学生人员构成的日趋复杂化,柔性管理的差异性特点也被得到了有效的放大。在班级管理过程中,通过发挥柔性管理的差异性特点可以满足不同学生对于班级管理的现实需要,避免管理行为的粗放单一,使管理行为更加科学合理,更加有利于获得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认同。
(三)灵活性特点
所谓柔性管理的灵活性特点,指的是与刚性管理相比,柔性管理并不像刚性管理那样更加依赖于制度规范等强制性措施,柔性管理更多依赖的是教师个人的管理能力以及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调动,教师通过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理论和自我管理意识,进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自我管理行为,让班级管理工作的形式和途径更加灵活多样,能够更加适应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现实需求。
(四)平等性特点
所谓柔性管理的平等性特点,指的是在班级管理过程和日常的学生管理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地位更加平等。在传统的刚性管理过程中,教师更加处于主动的管理地位,而学生处于从属的受管理的地位,而在柔性管理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更加的平等。这种平等性特点更加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从而使班级管理行为从被动的学生受管理而变为学生主动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试,使这种管理的行为更加高效更加规范科学高效。
二、柔性管理在高职院校班级管理工作中应用的作用
(一)有利于提升高职班级管理效能
从高职班级管理和学生日常管理的情况来看,如果单纯依靠传统的刚性管理,通过制度、规范和奖惩的综合运用来对学生实施管理行为,虽然在短期内能够取得一定的效果,能够使学生被动地遵守学校的管理制度,但是从学生心理的角度来看,学生对传统的管理方式呢并不十分认同,对一些管理方式管理制度和管理行为甚至存在一定的抵触,从长远的角度来看,通过柔性管理的应用,可以有利于学生学习和生活积极性的调动,有利于高职管理报高职班级管理这种效率和质量的持续。
(二)有利于高职班级管理模式的创新完善
随着高职百万扩招政策的深入实施,高职学生管理和班级管理的传统模式都将受到来自学生数量和学生构成变化的深层次影响,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对学生在日常班级管理过程中实施柔性管理行为,非常有利于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方面实施自我的探索和完善,这对于高职学校对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探索,有效改进日常管理行为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实施更加高效的管理行为,都是十分有帮助的。
(三)有利于提升教师的管理素养
在百万扩招制度实施之前,高职的学生管理活动和管理工作任务相对比较单一,由于高职学生大多是未成年人,所以他们更加依赖于教师采用刚性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进行管理。而随着扩招政策的实施,很多下岗工人、退役军人、农民工等新型学生加入,对教师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通过实施柔性管理,特别是在与学生进行广泛的沟通交流过程中,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自身在学生管理能力方面存在的短板,有效改进自身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持续提升自己的学生管理能力。
(四)提升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在传统的刚性管理模式下,高职学生在管理行为中处于从属的地位,久而久之导致学生更加依赖于教师的刚性管理,对于自己日常的学习和生活的活动,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科学的安排,这样对于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是十分不利的。这个角度上来看,通过柔性管理的实施,教师可以对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持续进行培养和提升,让学生能够对自己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行为进行有效的组织和计划,这对于学生日后进行良好的职业规划,实现个人的发展都是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三、柔性管理在高职院校班级管理工作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大部分高职院校更愿意采取传统管理方式
相对于刚性管理来讲,柔性管理它虽然有诸多的优势,但是在前期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物力和人力,而且柔性管理效能释放过程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与传统的刚性管理相比,它的起效更加缓慢,虽然它的后期效果非常良好,但是对于高职管理者来讲,更愿意通过刚性的管理来取得短期的效果,而对学生管理的这种长期性要求并没有足够的重视,所以导致很多高职院校还是仍然愿意使用刚性管理制度来进行学生管理。
(二)对柔性管理的认识存在思想偏差
当前,在高就高职院校实施柔性管理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思想偏差,一方面认为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相比,柔性管理更加突出服务功能,而在管理方面的职能却逐渐弱化,导致教师在实施管理过程中只服务、不管理,导致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缺乏有效的计划性,而对于一些违反管理性管理规定的行为也无法得到有效的制止,导致日常的班级管理缺位。另一方面就是认为柔性管理,它与普通的刚性管理相比也并没有质的区别,在实施过程中,仅在日常管理制度上进行了一定的改变而已,导致柔性管理并没有与传统的刚性管理有着明显的区别,使柔性管理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三)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偏差
当前,一些高职院校也开始尝试实施柔性管理行为,但在具体管理中仍然存在一些偏差,一方面,对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个性化需求了解不明显,虽然有的在实施柔性管理过程中,也注重提升自己的沟通和服务意识,但是由于教师没有与学生进行深入的沟通,导致教师对学生的心理需求、心理变化、心理特点等方面缺乏深入的了解,而因此也无法在管理行为上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另一方面,教师对于学生的自我管理行为和自我管理素养缺乏有效地调动,导致教师单凭自己的管理行为去实施柔性管理,导致柔性管理变成了教师自己的独角戏,无法得到学生的积极回应,自然也无法取得有效的效果。
(四)班主任和辅导员素质还亟待提升
从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来看,仍然存在很多突出的问题,一方面,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不足。教师的年龄知识结构都相对偏老,对于学生数量的增多,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无法应对全新形式的变化,另一方面,教师在实施管理过程中更加注重管理的短期效能。在管理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不出事,而没有关注学生是否在管理过程中满足了自身的个性化需求,更加注重通过柔性管理完成日常的管理任务,而并没有关注管理的行为究竟是否得到学生的回应和认可。
四、在高职院校的班级管理工作中应用柔性管理理念的可行性路径
(一)要深入实施“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
一方面,要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和情感需求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调查,通过派发调查问卷等方式,广泛收集学生对班级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可以通过班会、支部会等载体,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获取学生的真实想法。另一方面,要对现有的管理理念进行革新,更加突出以学生为本,在日常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等各个方面都要进行深层次的革新,全面对接学生各方面的新情况,将服务与管理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让学生们在管理过程中更加容易接受和参与。
(二)要注重学生自我管理行为的激发和引导
一方面,要注重激发和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的行为,通过选举班级干部,让学生们自发地管理班级事务,引导学生在参与自我管理的过程中,深化对学生管理行为的认知和认同,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另一方面,要注重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班级归属感,通过组织运动会、知识竞赛、技能比赛等方式,让学生们进一步提升团队意识,引导学生们在比赛之中,感到集体的力量和氛围,更愿意为班级管理和发展做出贡献。
(三)要注重和谐校园文化的营造
一方面,要注重在高职院校内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和谐的校园文化,更加注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们形成积极向上、顽强拼搏的职业精神,自发地约束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行为,更加释放出和谐校园的正能量。另一方面,要注重优秀学生社团的组织和建立,比如,红色文化社团、校园互助小组等等,充分发挥学生社团联系影响学生的特点,通过强化对学生社团的管理、组织和引导,持续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行为产生积极地影响。
(四)要注重持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面对高职学校班级管理的新形势,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一方面,广大班主任和辅导员要注重日常班级管理工作,从学生的个体特点入手,灵活机动的制定管理制度,强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提升与学生打交道,做学生思想工作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要提升管理创新能力,不能仅仅满足于实现日常管理目标,更要从学生未来发展和成长的角度出发,制定和探索更加多样化、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和管理体制,为高职班级管理工作提供专业支撑。
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班级管理过程中实施柔性管理方式,不仅可以有效提升班级管理和学生管理效能,也可以进一步引导和影响学生正确面对自己的学生生活,以及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对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职业精神培养都会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