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教师角色再认识
2021-11-28邓艳艳
邓艳艳
(江西省奉新县第一中学,江西 奉新 330700)
一、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发展和概念
中国教育经历了历史性的“互联网+”教育过程,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学科教学的融合日益深化。疫情期间的在线学习实践进一步证实,网络对于学习《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加强网络教育的意见》是必要的和决定性的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与教学建设与应用指出:“积极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学习,扩大学习时间和空间,促进教学组织的重建和教学方法的创新。”这表明应评估混合学习模式,它是在基础教育中实施和发展起来的,需要指出的是,当前和未来的混合学习不再是“在线”和传统课堂的简单补充,而是一种“充分整合在线学习,移动学习和线外学习带来了教学模式和教师设计的改革“,即充分整合和发挥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各自的优势,该模式具有多样化、整合性的特点,具有“让学生达到深度学习的最佳效果”的真正意义。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对高中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上所述,混合学习促进了学习方式和学习观念的变革。英语学科具有独特的意识形态、社会传播,人文与文化。英语教师的教育功能要求英语教师具备较强的英语学科技能,《高等学校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后称新课程标准)》提出“英语高中科目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文化意识、心理素质,英语学科的学习能力和其他基本素质”,这决定了教师培养学生素质的总目标。因此,面对混合学习的趋势和新的学习标准的要求,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的基本英语写作能力入手,充分考虑英语的官方特点和混合学习、设计和实施。
三、信息时代高中英语教师角色的再认识
(一)教学资源的整合者
混合学习不仅使学生更容易接触大量信息源,而且更容易更快地分发和共享信息和知识。学生可以进行主动、自主的学习,教师在知识上不再占据绝对权威的主导地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多数学生在学校学习基础知识和原理。与教师提供的有限而系统的教学内容相比,网络资源具有碎片化、广泛和大量的特点。知识是无限的,大脑的记忆和注意力是有限的。卢西亚诺·弗罗里达说:“正是在这一时刻,当有意识强大的情况被认为是可行的时候,存在着明显的欺骗,如果学生在互联网上真的“自由放任”,信息太多,不仅会超出学生的认知能力,但也会导致过度的压力和疲劳。在个人学习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学生很难准确、快速地找到可以扩展其知识和扩展教材知识的来源。教师必须为学生隔离户外信息爆炸,按照学生逻辑选择知识,避免学习碎片化,发挥整合作用,使学习资源“连贯”而不是“碎片化”,教师必须构建一个具有强大聚集性和互动性的教学社区,吸引学生积极共享资源,加强学生与教师、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和心理冲突,提高学生理解和表达语言的能力,形成语言意识,发展语言技能。此外,教师提供的材料也起到了支撑建设的作用。通过主要学习者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最终让学生自主学习,即从“帮助”到“释放”,教师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专家意见”。
(二)认知的启发者
教师作为教学资源的集成商,只是人类学习和教育的第一步,要实现人的个体发展和成长,学生需要学会认识教育——财富是隐藏的。国际教育委员会21世纪报告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特别是学习认识、学习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一讨论阐明了知识的重要性。学会了解更多的是学会拥有知识的手段,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只有学习知识,我们才能继续运用适当的方法学习,激发内在自主探索的必然动力,实现个体成长的升华。在2020年的家庭学习期间,学生们经历了在线学习,大多数教师表示,学生在课堂复活后的学习效果是不平等的。教师应在混合学习中受益于信息技术的适当优势,引导和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教授和培训学生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为学生提供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帮助学生拓展视野,拓展英语教学渠道,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适应能力。教师应考虑认知发展的特点和高中生学习的具体内容,帮助学生从跨文化的角度观察和理解世界,表达自己独特的观点,做出准确的价值判断,以促进学生意见品质的发展,成为学生认知的闪光点。
(三)教学技术改革的适应者和改革者
适应教育技术改革并不意味着教师只关注技术,走向技术的极端,而是教师关注学科的本质和报道,再加上教育技术,利用信息技术的舒适,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育技术的变革,更好地为学习服务。而且曾经有过一次网上的“返校现象”课。但是,这种情况并不正常。老师继续引导学生积极适应,为在线教学软硬件提供反馈,积累在线教学经验。人们对在线学习的态度逐渐改变。例如,一些研究表明,在线学习的经历会影响教师对采用在线学习方式还是混合学习方式的态度。无论教育技术如何变化,教师设计的出发点不是关注其变化,而是理解学科的本质和联系,互动在语言学习中非常重要。然而,与非在线学习相比,在线学习对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施加了时间和空间限制,特别是对于需要频繁互动的实体,如英语。如果教师适应这种变化并减少课堂学习中的互动关系,因此,教师应积极适应这种变化,并发现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优势。他们会很高兴,当被否认和批评时,他们会很不高兴。研究表明,在网络学习环境下,学生不应该面对面交流,避免因害怕犯错而感到羞耻。同时,网络讨论和评论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思考时间,除了迫使教师学习活动发生变化的教育技术之外,教师的学习活动也在不断推动着教学技术的改革。
(四)与学生协同发展的共生者
在疫情防控期间,许多教师在网上学习中简单地照搬了传统的线外学习方式,这不仅进一步加剧了对线外学习的不满,避免以学习为目的实现自主学习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引起学生、家长等方面的不满,传播在线学习的优势,使在线学习流于形式,只关注在线形式,忽视时间联系。面对信息时代的机遇和挑战,教师和学生在不断地接受和学习,需要在网络保障的开放学习环境中共存和取舍,在课堂上,师生的知识、道德和心灵是平等的,教师需要开展开放学习,在混合学习的教学方式中进行研究、合作和启发,增加交流,相互启发,不断反思与学生的互动与合作,“在获取和发展知识方面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11],并创建一个教学社区。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师是与学生合作发展的象征。此外,共生不仅仅指生存,教师也应该关注学生的健康和教育。新冠病毒肺炎让我们更加意识到健康和生命的重要性。生命和教育是一体的。对于英语这门人文主义很强的学科来说,社会性和适用性,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英语的语言功能和网络的舒适性,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和当前问题,深化学生的社会学习,-学习生活知识和健康技能,培养对学生生活的恐惧感和责任感,促进学生社会成长。从宏观角度看,生命健康教育和师生共生关系对人类社会、整体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基于高中英语教师角色再认知的课例设计
根据“形式、意义、用法”的三维语法学习理论,本信接受了高中第三门必修英语课程模块5中的定语从句教学,本模块的主题是“人与社会”。因为高中生在高中时就已经学习了定语从句,并且具有一定的意义他们将在这门课上更进一步。
(一)课前安排
教师通过rain class或superstar learning Link等平台发布属性从句、本模块音频、本课程教学目标中缺少相关词语的红河谷音频和歌词,之后,教师要求学生思考:听音乐,填补空洞的自由。同时,思考答案在主语中指的是什么。学生持有他们的答案以供课堂使用。项目描述:使用现有的学习资源和技术支持,教师选择有关教材模块内容和主题的歌曲,并将其放在网络平台上供学生学习,发挥适应教学技术改革和整合资源的作用。丰富学生身体,提高学生意识,积极关注客观语法。
(二)课堂活动
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共同讨论和控制反应,并根据语言中定语从句的形式和意义探索和总结其结构和用法。同时,教师可以参加每个小组并给予适当的指导。经过讨论,教师选择语言中的一个属性从句进行解释和分析。例如,在“我不知道你为什么在听”中,原因是背景,原因是相关词,指原因,而背景则是由相关词语引导的。根据老师分析的思路,学生发现语言中其他定语从句的先例和相关词语,并通过教师给出的答案进行控制。设计说明: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和理解定语从句的规则和用法,而不是直接向学生展示惩罚的模式,教师创造一种合作的情境,在这种情境中,不同思维方式和认知水平的学生相互启发,教师扮演着学生认知的角色。老师要求学生阅读中国古代哲学文本,在文本中画出包含属性从句的单词,理解它们的意思,识别短语中的背景和相关单词,并在重复阅读中体验每个背景的使用。由于学生熟悉定语从句的基本语法点,教师可以结合内容提出进一步的简单问题。例如,对于课文中描述孔子的第一段,老师可能会问“谁是孔子?孔子的南方贡献是什么?”的问题,鼓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及其含义在定语从句中尽可能详细地描述孔子,从个人、社会、国家等不同角度,集体讨论后举手回应。
(三)课后作业
学生大声朗读中国古代演讲的哲学思想,然后将音频上传到rainclass或《超级明星学习之旅》供教师复习,并将总结、反思、建议等信息留给教师。教师收集实时新闻报道,-在重要平台上使用属性从句的散文和诗歌,可以以文本、视频和音频的形式集成到在线教学软件的公共数据库中,供学生理解。同时,教师应展示信息来源,并根据学生的兴趣点推荐学生探索社会和全球知识。学生)在学生的常用网站上添加在线课程供学生学习。项目描述:教师允许学生及时反思和总结,帮助学生建立自我认知框架,发挥学生认知打火机的作用。在学生与当前外部问题之间搭建桥梁,并建立有效的学习数据库。
五、结语
“互联网+” 混合教学模式并没有创造真正的“泛教师”学习环境。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教师”,这并不是降低了教师门槛,而恰恰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专业教师来说,新的互联网技术只是创新了学习工具,丰富学习资源,扩展学习平台,不会改变教书和育人的教师的基本角色。教师应该密切关注英语学科的基本素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学习,以实现为党和国家育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