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实习护生职业防护能力的重要对策
2021-11-28田佳
田佳
(武汉大学医学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0)
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与医疗职业危害同时并存。由于临床医疗工作属性的特殊,其职业危害普遍存在于临床医疗和相关工作中,大量的危害因素犹如一双双无形无影的“杀手”随时威胁和损害着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如化学消毒剂、电磁辐射、放射线、紫外线、病毒血液、铅污染等。据相关报道,医护人员感染乙肝几率比普通人群高3-6倍。因此,职业安全与防护是医护人员需要密切关注的问题。
对于实习护生而言,临床实习是护理专业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且必要环节,是护生实现从理论学习到实践操作的必经阶段。同临床医护人员一样,护生在为患者进行治疗操作、把健康带给患者的同时,也暴露于各种显性或隐性的职业危险中,严重威胁着自身的健康。由于护生初入临床经验不足、各种操作技术能力差,加上年龄偏小、心理素质不够完善、面对患者易紧张胆怯等心理,护生的职业安全防护意识和能力表现尤为薄弱,工作中发生职业感染的危险性很大。因此,需要制定积极有效的医疗职业防护策略、开展职业防护教育和实施职业防护预案,培养和提升护生的职业防护意识和科学规避伤害风险的能力,避免或减少遭受疾病的侵袭,从而防止或减少职业危害的发生,得以维护护生的身心健康。
一、实习护生职业危害因素
(一)化学潜在危害因素
主要来自消毒制剂及抗肿瘤化疗药。临床治疗中经常接触到的各种化学消毒剂、固定剂等对人体具有显著的损害,如常用的含氯消毒剂、氨水、戊二醛、甲醛等,可刺激人的眼睛及呼吸道,引起咽喉炎、职业性哮喘、咳嗽、眼睛流泪等损害症状,若长期处于此污染环境中,人体白细胞会显著下降。目前广泛合理应用的肿瘤化疗药物在杀伤或抑制癌细胞的同时,正常人体组织细胞也会受到损害[1]。既会诱变引发某些疾病,又可引起护生脱发、头晕、皮炎等副作用。
(二)物理危害因素
主要来源于各种辐射损害、铅污染和设备的电击伤。看不见、摸不着的放射线能损害人体组织器官、腺体与造血功能,长期的毒性蓄积轻则引起人体头晕、乏力、失眠,重则引起造血功能损害、内分泌失调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对男性护生可造成死精或少精,引起生育功能障碍,对女性护生则是引起月经失调或面部色素沉着。紫外线还可引起皮肤癌、眼炎等臭氧中毒症状。
(三)生物性危害因素
细菌、病毒、真菌或是寄生虫等为常见的生物性因素,可引起各种感染性疾病。通过空气、血液、体液传播的感染性疾病可通过呼吸道、粘膜暴露、锐器伤(针刺伤、玻片、刀划伤等)等伤口接触引发医护人员继发性感染。针刺伤是血源性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也是医护人员最常见的职业危险因素。据WHO在1999年的报告,每30秒钟就有一名医护工作者被污染的针头扎伤。医护人员患血源性疾病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
(四)心理社会因素
护理工作的特殊性使得护生必须适应倒夜班、加班的工作规律和节奏,正常的生物钟受到干扰,年龄小、经验不足的护生们需要有充分的休息与睡眠才能保证工作时的清醒和精神。为了提升自己,护生们既要保证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又要备考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甚至一部分同学需要着手准备专升本或是英语四六级的等考试。集工作、生活、学习于一身的护生们精神压力很大,许多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失眠、胃病、压力性肥胖、内分泌失调等疾病。
社会对护理工作的期望值随着进步发展也在与日俱增,患者的维权意识、医闹、酗酒、吸毒等社会问题无形之中增加了护理工作的职业风险。护生由于经验不足,一旦操作不慎处理不好就会受到患者或家属辱骂、投诉、威胁或袭击等暴力行为,对心理精神造成极大影响。
二、临床实习中职业防护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防护的知识和方法不完善
广泛应用的各种临床新型药品及高精尖治疗技术,使得医护工作者常暴露于职业危险环境之中。对于护生而言,如果没有正规培训,告知操作或使用注意事项,在无保护措施情况下实施诊疗和护理,极易造成职业损害,对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临床治疗中产生的大量的一次性物品,如带有血液的一次性注射器、头皮针、套管针、缝合针、血糖针,进入人体的一次性管道,含有各种化学药剂的输液瓶等医用废物和接受放化疗患者呕吐物、排泄物、分泌物等如果不能科学有效安全处理,可污染环境引起生物、物理和化学性伤害。
(二)职业防护教育薄弱
传统的护理教育方式中重视操作技能的培养和巩固,而职业防护意识的培养比较缺乏。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带教老师或是科室如果不能及时、主动地向护生传递职业损伤的自我防护知识和技能,对护生操作完毕后的用品(主要使一次性物品)处置不重视,不重视医疗锐器伤的防护,或是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护生错误的防护措施,都会对护生造成职业伤害。护生的职业防护意识薄弱是职业伤害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
三、临床职业防护中的重要对策
(一)加强护生的职业防护知识教育
在校期间,学校教学办要将职业防护内容纳入实践教学大纲,作为必修课程进行考核。实训中心进行模拟病区的医疗废物处理方案的改善,严格模拟医院医疗废物处理流程。实验室里需悬挂如职业防护损伤危险因素的防护措施和实验后废弃物处置的指导条例,使学生在实验过程既有章可循又可随时警醒。如果实验操作过程学生发生针刺伤、体温计破损、使用后的一次性安瓿、纸张、棉签弃于垃圾桶等现象,实验指导老师有责任督促学生严格按照条例执行,同时将执行情况纳入操作课的考试成绩。通过在校期间的防护知识考核来强化学生的职业防护意识,为临床工作中的职业防护奠定基础。
实习医院需针对职业防护现状、职业危害因素、职业暴露的分级、标准防护措施等职业防护知识,对实习护生进行岗前培训宣讲、定期授课、定期考核、随时抽查。通过职业防护知识的定期宣讲让护生增强自我防护意识,掌握标准的职业防护措施达到职业防护的目的。
(二)发挥带教老师指导和管理作用
临床实习科室应选择素质高、责任性强、技术精湛的护师作为带教老师。在实习带教的过程中对护生需做到放手不放眼,具体从以下五方面着手。
1.带领护生熟悉科室环境,做好职业安全教育,告知三区的划分及医疗垃圾的分类处理,从环保角度防止医疗污染以及医疗垃圾流出医院的严重危害。告知她们如何防范在处理垃圾过程中不被医疗废物所伤害。如: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器械均作为感染性医疗废物处置,刀片、各类针头、安瓿等锐器放入符合规定的锐器盒中,盛装医疗废物的包装物或是容器达到3/4满时,就应采用有效的封口方式妥善封口。只有分类收集、妥善处理的医疗废物才能减少对人体所造成的伤害。
2.带教老师对护生的职业防护做好管理。根据各项护理操作特点做好具体指导,在不同场合、不同条件、不同环节进行操作治疗时均应给予细致的指导,规范实习护生的操作技术,讲解防护措施及发生损伤后的紧急处理等。
职业防护临床以针刺伤和玻璃伤为首位。护生只有规范操作才能有效避免锐器伤害。若配药时需要正确掌握输注的压力,一旦压力过大药液溅入眼睛里会发生伤害。若护理操作不当可致针刺伤、安瓿划伤手指等,如果操作者继续带伤工作,再与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物品等接触时,则发生血源性感染的危险大大增加。
为防锐器伤害,带教老师需要指导护生掌握正确的持针或握刀的方法,不将锐利面对着自己或他人,保持锐利面的使用空间,用后将针头或刀片放入利器盒中,按医疗废弃物的处理原则处置。在打开玻璃安瓿时,将纱布垫于安瓿和手指之间;将使用完毕的注射器及时处理,避免遗漏伤害他人;在操作中,防止血液或体液喷溅到头面、眼部等外露粘膜,一旦发生,立刻用大量清水冲洗或用抗生素眼药水;如护生手上原有伤口,一定要戴好乳胶手套后再进行各项操作,防止病毒入侵机体造成伤害;一旦发生针刺伤,需要迅速挤出伤口的血液,用肥皂水和清水冲洗干净伤口,再用2%-5%碘酊消毒,必要时对伤口进行传染病专业性处理。并迅速报告带教老师,然后逐级汇报。
3.带教老师指导护生正确进行化学制剂防护。带教老师一定要告知护生正确使用消毒工具方法和配制化学制剂的注意事项。紫外线灯光线极易损害皮肤和眼睛,可诱发光感性皮炎、皮肤红斑和电光性眼炎。因此,紫外线空气消毒应选择在治疗、护理操作少的时间,如中午或晚间,开关紫外线灯时需用报纸遮挡眼睛和脸部,避免紫外线照射下取物。各种化学消毒剂都会对皮肤有一定的刺激或腐蚀性。在配制化学制剂中,戴口罩和乳胶手套,最好戴护目镜,与化学试剂保持一定距离,合理安排好护理步骤,缩短接触制剂的时间。若不慎将药液溅到皮肤或眼睛,应立刻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并及时上报就医。
4.加强指导护生在接触化疗药物时的防护。临床广泛应用的抗肿瘤药物大多数为细胞毒剂,有毒性。在临床配制、使用过程中,如打开药物粉剂、安瓿时或抽吸药液时都会产生弥散于空气中肉眼看不见的在含有毒性微粒,或者因针头脱落、药物瓶内压力过大等意外原因导致药物外溢,这些因素都会对操作者及环境存在潜在的职业危害。带教老师应指导护生在接触化疗药物前应先充分了解化疗药物的性质、性状及毒副作用。治疗室应安装排风设备,护生在操作时按照规程操作,洗手,正确穿戴防护服、戴布口罩、工作帽(头发全部罩于帽内),戴橡胶手套和护目镜,防止药液通过吸入、溅入等途径造成对身体的危害。打开安瓿要垫上无菌纱布,进行溶解粉剂药物时,要将溶酶沿安瓿壁缓慢注入,待将粉剂完全浸润后再轻摇,并保持药瓶内外压力平衡,用大号针头抽吸防止药物外溢。完成药物配制后,将医疗废弃物集中放入专门的污物袋存放,统一封闭处理。
5.重视医疗环境中物理危害的防护。治疗室均应有排风设备,可排除有害气体,保持空气流通。定期对病区进行空气消杀,保持空气流通。带教老师指导护生严格遵循放射线操作规程,按要求程序进入操作间,争取短时间内完成检查或治疗,若参与手术,要充分利用屏蔽装置,穿戴好铅制防护服,减少不必要的过量射线照射。
(三)重视临床实习前的预防接种
主动免疫是预防职业伤害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在进入临床实习之前,护生均应进行全面体检,注射乙肝疫苗确保机体产生乙肝抗体,注射新冠疫苗做到免疫防护,进入临床后2周做一次核酸检测,做到早期干预、早期预防。
(四)督促护生做好双手的卫生管理
医务人员的手污染是细菌传播的主要途径,有研究显示,戴手套进行各项护理操作的工作人员其皮肤黏膜被医疗器械损伤和直接接触患者血液而受到感染的几率明显低于不带手套者,表明戴手套进行操作可以减少皮肤接触血液而被感染的次数,减少皮肤的伤害[2]。大多数护生常常忽视手的卫生,各种检查、治疗前后和下班时不遵循六步洗手法原则,洗手时间少于10分钟,有的甚至将洗净的双手触摸水龙头或是工作服上擦拭等。带教老师需要随时以身作则,既要教会护生自我防护的知识,又要督促她们养成勤洗手、戴手套的良好习惯。
(五)帮助护生建立心理危害防护
实习医院要采取安全有效的防暴措施,如提供保安服务、监控系统、警报等,遏制医疗暴力事件的发生,提高对医护人员人身安全的保障。当护生面对具有感染风险的患者(如淋病、乙肝、梅毒等)都会感到紧张、害怕,带教老师需要第一时间关注和安慰,舒缓紧张情绪,指导她们正确做好防护措施,规避针刺伤带来的感染风险。科室定期安排小讲课,组织学习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指导护生正确认识工作环境,学会释放心中的压力和焦虑,调节自我情绪,保持良好的工作学习状态;可组织科室内部广播体操,帮助护生适度调节工作状态,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综上所述,通过对职业危害的深入了解,所有实习护生均应充分认识到职业危害的重要性,增强自我职业防护意识,高度重视职业防护,在临床带教老师的指导、管理和监督下,通过职业防护知识的系统学习、各种安全规范的治疗操作、主动积极的防护措施、严格的自身双手管理和必要的心理调适,可达到保护自身防患于未然,将职业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从而全身心地投入临床实习中,达到实习高质量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