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2021-11-28马淑义
马淑义
(保定市徐水区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河北 保定 072550)
改革开放后,我国第二产业迅速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增长。数控技术是民用工业中非常重要的生产技术,其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所以,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落实人才培养策略,中职院校设置并且重点发展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但是中职院校传统理念影响较深,教育培养模式滞后,其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合理且实用。因此掀起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改革是必然趋势,要加强能力本位课程和学习领域课程的规划与配置,培养数控技能强、综合实力高且拥有创新思维的数控人才。
一、中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概述
此专业属于加工制造类,学制在三到四年,专业技能方向是加工中心加工与数控机床装调和维护等等,专业职业是数控车工、数控程序员等等。此专业教学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分析毕业生就业状况、岗位情况、培养方案和教学改革。
二、中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学现状和现存问题
(一)课程设置现状
大部分中职院校根据课程性质将其分为两种,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而专业课根据其操作特性又被划分为两种,理论课程和实操课程。一般情况下,公共课程的学习周期为一学年,然后在第二学年开始理论教学,但是专业实操课程较少。
1.公共基础课程
目前,中职院校设置的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括语文、数学、英语、思想政治、计算机基础、人生课程等等,不同定位的院校会加入不同特色的课程,如物理课等等。从学时比例分析,公共课程学时比例超过了35%。此种比例在常规学科体系中非常常见,但是对于能力本文课程体系来说,占比过高。由此可知,开展中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改善公共基础课比例,在保证学生全面、综合发展的基础上,调整课程比例,降低公
共基础课比例,提高专业课程比例,从而强化学生实践技术能力。
2.专业理论课程
大部分中职院校设置的专业理论课程包含,金属材料和热处理、数控机床和编程、电气控制、数控加工工艺学、机械制造工艺学等等。不同定位的学校会根据社会需求、岗位特征以及区域特性来加入特色理论课程,如市场营销、专业英语等等。专业理论课程占比超过了30%,由此可知,中职院校明确专业理论课程的价值和作用。并且将此课程设置在第二学年,符合教学要求和学生学习规律,只有掌握理论基础,才能提高学生对实操课程的理解程度。
3.实操课程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应用性非常强,在开展教学改革过程中,此类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愈发重要。因为大部分中职院校将实操课程安排在后期,所以不能明确制定其时长。部分院校的学年为三年制,实操课位于第二学年的下半年,总长为一年半。部分院校的学年为三年制,实操课位于第三学年。总体而言,实操课的占比超过了40%到50%。并且课程内容涵盖丰富,如数车加工技术。专业技能综合训练等等。若是中职院校想要提高此课程的比例,必须从教师能力、场地、设施和训练内容四个角度入手,其难度非常高。
(二)现存问题
从上述课程设置角度分析可知,如今我国大多数中职院校的课程设置非常混乱,不同院校拥有不同的课程重点、学制时长、内容和比例。公共课程大幅削减、重要的专业课程消失、实操课程大量增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事件技能能力,但是不能在正确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改善教学条件、建设高质的教师队伍。
1.教学理念不正确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持续发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逐渐改变,很多中职院校渐渐提高了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视程度,并且积极落实此项工作。我国人口始终处于增长态势,市场经济竞争愈发激烈,只有拥有快速提高个人实力的意识与能力,才能获得更好的工作。中职院校开设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目的是,大量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实操性人才,熟练掌握数控车床使用和编程等领域,迎合人才市场的新要求。同时此项工作还能扩大生源,促进中职院校稳定发展。但需要注意,掌握基础数控能力的学生,其毕业的薪资水平和预期仍有不小差距,并且发展也不可能一帆风顺。此类基础能力只能保证学生满足未来岗位的基本要求,不能对其后续发展提供强劲、持续的助力。想要在瞬息万变的时代中提升个人竞争优势,在最短时间掌握市场所需能力,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但是部分院校过于重视生源和培养速度,忽视了培养质量,无法输送复合型人才。并且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理论课程,忽视实操原理教学,无法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降低了教学效果[1]。
2.教学条件不充足
首先就是教学内容和方法,如今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社会建设丰富多彩,要求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课程设置内容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及时更新和完善。但实际情况是,大部分教材内容较为陈旧,对于竞争优势较强的课程如《计算机应用基础》,仍停留在基础教学上,不能根据时代要求进行优化,也不能引入新兴软件。教师无法激发学生的热情,也无法加强理论教学和实操教学的融合性。并且在课堂上,教师仍是教学的主体,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导。以数控技术所需机器为例,其操作较为复杂、内部构件较为繁琐,学生无法仅凭理论口述教学就能勾勒出立体、灵活的机器图形。即使是为学生提供机器模型,也只能用于观赏。其次就是教学设施比较少,受资金限制,中职院校不能为学生提供充足、先进的数控机器。最后就是教师能力受限,部分教师缺乏实操能力和丰富的工作经验,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指导。
3.教材选择不科学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材非常多,并且此类教材以数控加工工作程序为核心,以工作任务为驱动。此种教材虽然符合我国教育领域提出的就业导向要求,鼓励学生深入掌握数控技工技术,提高数控实践能力。但其实,教材内容在改革前后变动不大。并且大部分学校采用的教材非常相似,其缺乏创新性。
4.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
首先大部分专业教师来自于本科生或者研究生,只有少部分骨干教师是具有丰富技术岗位经验的人员。其次由于不同院校拥有不同的侧重点,所以其教师更擅长理论教学,而非实操教学。再加上市面上教师培训教材非常少、内容质量低,不能满足日益变化的教师能力提升要求。最后就是受资金限制,外聘教师稀少、培训活动浮于表面、院校培训机制不够健全,不能通过教师最大程度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
三、中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改革策略
(一)借鉴先进理念,形成教学特色
中职院校应该掌握国内外先进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学理念、经验,坚持实践、发展和创新理念。以本院校教学情况为基础,针对性开展教学改革工作,构建具有特色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要突破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加强理论和实践的融合性,开展多个教学场合,如课堂、实训车间等等相结合的情景教学。要通过校企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加先进、优质的数控机器和实训课程。根据上文可知,纯理论教学无法让学生真正融入到教学中,因此在学习机械制图等课程时,只能让学生认识零件图,不能真正根据生产来学习。而校企合作可以让学生真正理论理论课程、掌握实践经验,激发学习热情[2]。
(二)充分开发课程,选择重点教学内容
开发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主要从两方面阐述,首先就是选定开发目标,要以专业能力为基础进行开发。此专业人才多从事于数控车工、加工中心操作工等职业,主要集中于数控机床操作。所以应该将课程目标设定为培养具有数控机床操作能力的人才,让学生掌握应用数控机床、安装刀具、加工机床零件以及制定机械制造图等技能。要以专业素养为基础进行开发,如今,此专业的学生应该重点发展实践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这两个领域,前者可以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实力,可以通过确立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来完成,通过教材设计教学情境、开发教学领域,强化动手操作意识。后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循序渐进。所以在设置课程时需要提高学生的灵活应变、协调沟通能力。
其次就是选定课程内容,未来就业,此专业的学生应该拥有识别零件图、加工工艺和编织以及操作机床等能力。所以在开展教学改革时,一定要对未来可能应用到的能力和知识进行掌握与开发,要选择重点教学内容,创新组织方法。要将数控加工工作程序中所需学习的领域,以项目课程为载体进行展示,开展项目即教学内容。一般情况下,会以教学目标为基础衍生的一系列知识为项目课程教学,其中具有决定性和重大影响性的知识就是重点内容。而在教材中,通常会以核心知识点为教材的重点内容,其不仅能决定教学主题,还能连接多个知识点。并且还要重视学生认知中的重点内容,教学改革后,学生占据教学的主导地位,要考虑学生认知水平、认可度、接受状况,即使部分内容非常重要,如果学生已经熟知并且掌握,教师应该适当删减此部分内容在教学中的比例。反而,即使部分内容较为基础,如果学生理解困难,也应该被设为教学重点。
(三)组建高质量的教师团队,设计考核、评估机制
要根据此专业要求配置数量充足、专业素质较高、经验丰富的教师,要为主干专业课程配置专职教师,并且辅助综合实力较强的专业带头人。并且还要划分教师比例,要招聘学历、职称兼具的双型教师,部分教师需要拥有高级职称,部分教师需要拥有高级技能证。
要考核教学课程,结合笔试、实操、成品展示等多种方法,考核的重点是专业能力,统一考核专业理论、技能、方法能力和协调能力等等。并且还要依据不同课程的内容、特色和模式进行特色考核,最终评定课程成绩。对于课程评价,要评价课程质量,是否以职业技能为教学中心,是否突出了学生能力。要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要设定多种评价主体,如院校、学生、企业专家等等[3]。
四、结语
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形势不可阻挡,其集中于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实践技能的学生,加强工学一体化。随着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重要性愈发显著,只有通过教学改革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师实力、优化课程设置,真正转变中职院校开展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课程主体,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加强的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