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重要论述的研究
2021-11-28王帅
王帅
(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北旺乡大枣林中心小学,河北 廊坊 065000)
一、关于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及基本特征
(一)关于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文化自信的理论源泉主要来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这些先进文化当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基石,同时它也是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的理论基础。这三种文化在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建设和发展当中,相互交融、互相促进,形成一个体系,并深深融入进中国文化,“他们的关系是一脉相承和继承发展的关系,体现了中华文化应物变化、与时俱进、开放包容的美好品质。”[1]
1.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基
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2]儒家文化、释家文化与道家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体系,其中儒家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核心。
儒家思想成为中国正统的思想文化开始于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罢黯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历史标志性事件使儒家文化成为中国两千多年的正统文化。儒家重视西周的礼乐制度,追求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主张道法自然、顺应万物,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释家说的是佛教,宣传“众生皆苦”的思想,怎样使众生脱离苦海成为佛教哲学思想的思想主体。儒、道、释三种思想在中华文化和社会发展中相互促进、相互交融,充分发挥各自的优点和特征,做到取长补短,形成了一种思想系统,进而构成了一种思想的合力,植根于中华的沃土,成为华夏民族特有的精神资源。
2.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源泉
中国共产党善于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并且自如应用于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之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信念贯穿始终,今天,中国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的结果。
二、文化自信观的基本特点
根据中国的国情创立了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观,这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点在中国的最新发展结果。文化自信观是具有开放性的、是传统的,是具有理论依据的同时也是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的。所以,我们说文化自信观点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
(一)传统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总书记认真总结了我国文化发展中潜在的问题,提出了具有时代意义的文化自信理论。文化自信观创立源泉是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在总结了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文化建设方面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创造了先进的文化自信观。文化自信观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点和历代中国共产党人文化建设的延伸和最新创造。总书记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指引是文化自信观点产生的基础,是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理论保障: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是文化自信的精神来源,例如井冈山精神中的依靠群众、延安精神的自力更生等等,先进的红色精神和革命精神是经济和社会建设和发展的风向标,并提供精神保障。
(二)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理论来自于实践,理论要想实现它的价值必须要回归到实践中,方能达到改造世界的最终目的。文化自信观根源于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和社会文化发展问题的呼唤,呈现出巨大的真理性、实践性的理论品质。
文化自信观的真理性是指,文化自信观点不是松散地、单一地从习总书记本人的平常说话或讲话中来的,而是集合了党中央群体才智的一套完整的思想理论系统。经过不断研究当前世界局势,比较各国文化建设现状,总结出文化日益成为各国之间竞争的核心力量,中国文化建设必须用更宽广的胸襟面对世界,为国际文化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文化自信观的实践性是习总书记文化自信观的本质特点。习总书记指出,广大的党员干部要想深入了解基层人民的精神所需和文化需求,就必须到基层中去,加大调查、研究和考察的力度,并且将理论应用到群众工作的实践中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确保顶层设计和基层实际相符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充分发扬实干精神,不辞劳苦走遍中国大江南北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和当地群众的倾心谈话,充分了解基层群众的实际生活和精神文化现状,得到了基层群众最真、最关切的精神需求,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进程中,赋予了文化观点以自信。同时,领导在对外交流活动中,系统总结研究了各国的文化建设经验,深入填补和丰富了文化自信观。由此可见,总书记提出的文化自信是真理与实践相融合的结果。
(三)包容性与开放性的结合
在当前国际形势的背景下,全球化思潮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到各国的文化中,国际间的多样文化形态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必然成为了一种文化常态。美国学者亨廷顿指出,各种种族之间的本质差异并不是经济、政治之间的差异,而是文化差异。人类交往中的根本冲突存在于文化之中。
“海纳百川”和“求同存异”贯穿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始终,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并不是文化的唯我独尊,而是一种容纳性和开放式的文化心态。总书记多次在的对外活动中,第一次提出了“文明互鉴”的观点,意思是各国要立足于在本国传统文化,同时要主动向差异性的文化形态寻求包容性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清醒理智地认识到自身文化存在的不足和缺点,并对差异性文化进行借鉴和弥补,进而完善自身的文化体系。
“一路一带”是习总书记提出的最新经济和文化战略,正是基于这种开放性的认知,我们不仅要实现经济上的共同发展,互通有无,更要在文化方面增强沟通,不断为世界输出中国优秀文明,提升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提升广大华夏儿女的民族自尊心,突显中国的大国风范。
在文化建设方面,我们自始至终坚信民族的即是世界的,这种民族性和开放性的结合,真正体现了习总书记文化自信观的鲜明特点,是华夏优秀文明和国际文化和世界文化互相融合的结果。
三、关于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
(一)文化自信观的理论意义
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键部分
总书记的“八个明确”为我们的文化建设工作指明了清晰的思路、目标和方向。“十四个坚持”从方法论的高度回答了“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今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我们开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以习总书记的文化自信观作为开展文化的标准原则。
第一,总书记把文化自信观点提高到战略层面。首先,根据总书记的文化自信思想,文化自信与和另外三个自信拥有同样重要的地位,指出文化自信的作用的范围更广泛、地位更基础、影响更深远。第二,在总书记的文化自信思想体系中,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核心领导地位,这从根本上保证率我们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方向是正确的。而且,总书记的文化自信观创立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创新型文化,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创造性表达。
总体而论,习总书记提出的文化自信挂点,增强了全党和人民群众对文化的广泛深入理解。习总书记从战略高度重视文化自信,对文化自信的形成过程进行了战略性地分析,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
2.扩充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体系
社会主义的文化理论来源于社会主义的文化实践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文化也在不断更新和发展。我们在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为本民族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继承弘扬和更新发展是一个事物的不同方面,每一种新思想的提出都不能脱离传统文化的基础,同时,新思想又是具有新时代明显特征的创新型思想。习总书记文化自信观既吸纳了马克思主义杰出理论家文化观点的合理成分,又是应时代要求的产物,是新时期文化发展的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精华的延续和创新。
(二)习总书记文化自信观的实践意义
1.为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提供精神保障
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建设之中,“如果说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的话,那么,文化就是力量的根基。”[4]文化自信同其它三个自信的关系是互相补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也就是说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开展的基础是文化自信,同时文化自信又包含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中。我们在论证“四个自信”的关系时,要整体分析,不能分裂看待,因为在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建设和发展中,“四个自信”是一个相互统一的完整单位,一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健康良好发展。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文化自信对于社会发展的精神指引作用。首先,文化自信贯穿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当中,它为其它三个自信构建了认识上的共同心理,并且这种共同性的认识形成,对于增强整个中华民族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具有重大意义,因此,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观就更加牢固了。其次,文化自信本身蕴含着宝贵的精神财富。
2.为实现“中国梦”凝聚强大力量
2012年11月29日,习总书记于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对“中国梦”的深刻含义给予了深刻解释。“中国梦”一词,在大江南北引发了热烈响应。
“中国梦”,体现了广大人民对于幸福生活的追求。我们都知道,当今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从经济之间的硬实力的竞争到文化之间的软实力的竞争,国家文化的影响力已经不容小视,甚至文化的高度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习总书记曾经指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5]由此可见,文化复兴同民族复兴休戚与共,密不可分。
习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彻底清除了国人的对于我国文化的不合理认知,增强了全社会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在根本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从而激发全国各族人民以昂扬的斗志投入到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