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趣味课堂的构建
2021-11-28李秋丽
李秋丽
(黑龙江省绥化市一曼小学,黑龙江 绥化 152000)
引言
数学是一门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为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小学数学教师应当从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出发,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并且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为促进学生注意力的集中,避免其产生厌学情绪,教师应当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切实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
(一)小学生思维的发展特点
低年级的小学生往往具有兴趣和爱好广泛、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等年龄特征,并且在思考问题时也常常使用感性思维。例如,在学习四则运算时,低年级小学生往往从数字和运算符号入手,进而才能慢慢进入逻辑运算阶段。因此,为培养低年级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小学数学教师应当采取必要的教学方法,构建趣味课堂。
(二)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通常情况下,小学生往往具有较强的好胜心,表现为其希望获得老师和家长的赞许。在这种心理的引导下,小学生往往能够表现出一定的课堂积极性,但这种学习动机往往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此外,另有部分小学生学习的目的在于结交朋友,或者得到家长的奖励,而能够真正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的小学生往往少之又少。
(三)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为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成绩,教师应当从提高其学习兴趣入手。在开始小学生活之前,学生往往会对学习生活充满期待,然而,等其发现真正的小学生活其实并不如想象中一样轻松、愉快时,便会对考试和学习产生负面情绪。
二、小学数学教学趣味课堂的构建作用
(一)激发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的单一方式为主,这种“一言堂”的教学方式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不符,因此难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导致课堂效率不高。并且长此以往,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将会进一步削弱,甚至会导致恶性循环。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打破恶性循环,借助构建趣味课堂的方式,提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使其能够在游戏中体会到数学的独特魅力。
(二)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
为进一步提升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教师也应当从构建趣味课堂的角度入手,让课本中原本枯燥乏味的文字和概念变得生动活泼,且能够贴近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在这种课堂氛围中,小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能够被充分调动,因此数学学习效率也会有所提升。
(三)锻炼小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采取构建趣味课堂的教学方式,还有助于锻炼小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为实现这一目的,数学教师首先应当对趣味课堂的概念有所认识,即将数学游戏与课本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在趣味的课堂情境中独立思考数学问题,并且进行自主探究,使其借助游戏锻炼数学逻辑思维,进而提升对知识和概念的理解掌握程度。这种教学方式的目的在于摒除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使学生愿意主动接纳数学知识,并且锻炼逻辑思维。
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趣味性教学有效措施
(一)创设趣味教学情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为将趣味课堂的教学方法引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师应当首先创设趣味课堂教学情境,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首先对学生的切身感受有所了解,并且鼓励所有学生积极参与趣味活动。例如,在讲授《数学计算》一课时,为提升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概念的理解程度,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计算的相关概念进行表述,使其能够在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建立科学、严谨的数学逻辑思维。需要注意的是,小学数学教师不能贪图速度,而应当为学生预留充足的语言表达时间,并且及时对其表述中的失误之处进行纠正。
例如,在学习《两位数的乘法》一课时,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采取如下方式构建趣味课堂:鉴于大多数小学生喜欢看《熊出没》,教师可以构建“光头强种树”的课堂情境,让小学生计算如下问题。在2天的时间内,光头强一共种了20棵树,请问他每天种多少棵?随后要求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在提升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培养其主动探索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师在构建趣味课堂的过程中,应当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必要的情境导入方式,以促进小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提升,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情境导入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首先对小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现状有所了解,进而帮助其结合生活实际,对课本中的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因此,教师应当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数学思维模式。
例如,在讲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采取如下方式进行课堂导入。为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可以借助“打扫班级卫生”的话题来构建趣味情境。班级卫生区域可以被划分为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若二者边长相等,且长方形的宽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那么两个卫生区域的面积是否相同?构建情境后,教师应当为学生预留思考时间,并且随后要求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二)趣味性教学氛围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这种“一言堂”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不但不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长期下去还会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降低。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采取构建趣味课堂的教学模式,对教学氛围进行改善,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体会数学的独特魅力;同时应当构建平等、自由的师生关系,以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应当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首先对班级学生的数学能力和学习兴趣进行初步的了解,并且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引导其自主思考数学问题。例如,在讲授《测量》一课时,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借助“脚步丈量教室的长度和宽度”的趣味课堂模式,让小学生对距离的概念产生更加深刻的掌握。此外,教师还可以设置更加开放的命题,即让学生自主思考能够用于测量教室的长度和宽度的方式,此时学生能够积极发言,提出自己的见解,譬如使用绳子或者尺子。这些方法各有千秋。随后,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并且告知其各种测量方法的优缺点,进而引入距离的概念和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使学生能够顺利实现从生活到课堂的过渡。
(三)游戏教学方法的应用
为进一步吸引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其能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小学数学教师应当采取构建趣味课堂的方式,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趣味游戏的方式,将数学知识融入游戏的过程中,使学生在参与游戏的同时深刻掌握本课的知识点。在选择数学游戏的时候,教师应当以课堂教学内容为基础。例如,在讲授《时、分、秒》一课时,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借助预先准备好的教具——能够拨动指针的表盘,让学生回答表盘中显示的时间,若回答正确则得分,回答失误则需要接受惩罚,即表演节目。这种趣味教学方式能够提升小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并为其营造良性竞争的氛围,使其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四)注重课前提问,创设趣味十足的问题情境
面对已经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储备的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教师应当与学生之间保持平等的交流关系,及时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并对其兴趣爱好有所了解,以此为基础设计趣味课堂。这种基于学生兴趣爱好的趣味课堂构建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并且有助于其锻炼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能够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因此,面对高年级的小学生,教师应当首先在课堂之前进行提问,以构建良好的师生交流关系,并且提问的内容也应当具备一定的趣味性,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
例如,在讲授《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一课时,小学数学教师应当从整数过渡到小数,首先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使其能够对本课的知识点具备一定的认识,进而要求其结合整数的加减法,自主探究小数加减法的原则。随后,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以构建趣味课堂情境:先前已经学习过整数的加减法,相信大家一定对整数加减法的原则印象深刻,那么小数的加减法应当如何计算?此后,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并且在黑板上板书需要学生通过讨论解答的小数加减法问题:“2.6+4=?”“3.5+5=?”“20+3.5=?”进而教师应当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评价,并且结合整数加减法的原则,告知学生小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并且让学生进行练习。
(五)丰富教学内容,以故事引发学生主动探究
鉴于大多数小学生喜欢阅读故事,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借助短小的数学故事来构建趣味课堂情境,使学生在获得更加优质的课堂体验的同时,加深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为达到这一目的,小学数学教师应当首先了解故事教学法的概念和具体应用方式,并且选择合适的故事,即故事本身既不能太短也不能太长,更不能意义太过深刻,否则会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当从实际教学情况出发,并且参考既往的教学经验,选择合适的故事进行课堂引入,使学生在充分调动自身的形象思维的同时,体会到数学学科的独特魅力。
例如,在讲授与位置相关的课程时,小学数学教师就可以借助数学故事进行课堂引入,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以故事引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此外,教师还可以开展“数学小故事分享会”等教学活动,让学生自主讲授自己了解的数学故事。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进而能够提升其知识积累的程度,使其在体会到分享的快乐的同时,对本课的知识点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
结束语
总之,随着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深入开展,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教师应重视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科学的构建更加高效的趣味课堂,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为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奠定基础。希望通过以上分析,能加强趣味课堂构建能力,从而全面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