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理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与实施
2021-11-28李绘
李绘
(长春电子科技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课程思政理念是基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工作贯彻到学科教学中的过程依据,也是我国为了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而主张开创的教育新局面。大学英语作为大学生必修课程之一,为了提高思政教育在其中的亲和力与针对性,我们必须将其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在实践中探索,在改进中加强,使大学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形成协同效应,紧跟教育改革的要求,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促使大学英语教师通过课程思政理念的渗透与实施传递给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发挥立德树人的主导作用,为国家培养有道德、有理想的新时代人才,让大学生更加积极有效地投入到民族复兴梦当中。
一、课程思政理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一)响应国家号召
英语是大学中的重要课程,其本身的公共性、共享性与必修性等特征决定着其不断发展改革的必要性。当前宏观背景下,教育政策、社会需求、人才发展、学科改革等多个方面分别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应对多方面提出的挑战,大学英语经历了多次改革与发展,最新出版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提到,我们不仅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运用英语直接认识到国际先进的科技、管理与思想,学习到世界上众多优秀的文化,还要提高学生本土国家语言的实力,确保学生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传播东方文化,形成文化的交融与升华,并在这个过程中达到与各国人民的友好交际,发展国家的软实力[1]。此外,英语是一门人文性学科,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在教育教学的时候应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注学生的素养培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渗透大学英语教学中。由此可见,教学大纲给大学英语的定位很好地契合了课程思政理念。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全面了解并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心理波动,有的放矢地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渗透课程思政理念,响应国家的号召,紧跟时代的节奏。
(二)提升教学质量
与其他阶段的英语教学相比,大学英语教学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与自主性,对教师的教学把控能力要求更高,基于课程思政理念,大学英语教师应自觉适应教育改革的趋势,主动紧跟并尽量达到教育改革提出的要求,适应并满足信息化时代教学发展的需要,切实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与教学水平。换句话说,为了更好地开展英语教学,大学英语教师应自觉、主动、积极地将课程思政理念渗透到英语教学中,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深度与广度,强化其人文性与思想性,提升教学有效性。除此之外,大学英语教师还要自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与政治觉悟,达到学科教学与思政教育的高度结合,达到教书育人,实现立德树人。
(三)加强文化自信
当前我们处于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大学生接触和学习事物非常多,为了避免大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迷失自己,教师在培养学生熟练英语技能的同时还应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家国情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批判性的目光去审视自己所学习接受的知识,进而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就要先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要长叶子先有根,加强中华文化教育,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构建积极向上的人生规划,形成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课程思政除了能够让学生更加科学的吸收西方文化,还有利于完善学生的中国精神与中国价值。
二、课程思政理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一)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一方面,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鉴于大学英语学科本身的特点,大学英语教师应自觉形成先进的教育观念、养成良好的思政素养,积极发掘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思政元素,为课程思政理念科学的渗透提供良好的契机,使两者有机结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多元文化浪潮的冲击,教师应不断巩固自己的思想价值稳定性,立人先立己,只有坚持学习思政理论,坚定自身的理想信念,才能为学生传播积极的正能量,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另一方面,大学英语教师身为高等学府的组成者与高等教育的主导者,应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与高度的敬业态度,做到以德服人,实现以德育人。教师应时刻谨记自己的身份,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端正自己的思想态度,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学习的典范,践行教师立德树人的使命[2]。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接受新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教师的真诚与付出,使学生产生每份工作都需要具备专业知识、严谨态度、正确方式的意识。大学英语教师不仅要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还要做学生思想的启发者与引导者,要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展开教学,要做到与学生同步,甚至先学生一步,落实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尽管大学生已经普遍学习了十余年的英语,但不排除有些大学生的基本功仍然不扎实,甚至尚未形成正确的学习意识,对英语学习的接受程度较低,很难自主脱离被动的学习状态。对此,教师应深刻领会课程思政理念的内涵,指导学生确定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通过丰富多样的学习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应明白,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今后的多元化发展,因此,教师不应将教学目标局限于考试或考级上。为了提高课程思政的契合性,教师应基于学生主体多设计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接近的话题,尽量贴合学生兴趣爱好,使学生认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英语的认识水平[3]。鉴于大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没必要长篇大论地对学生灌输理论概念,而是借助大学英语的日常教学活动在无形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联系自身的思考与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对事物形成客观的认知。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与思政内容创建仿真化的社交情境,拉近学生与新知识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形成良好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思辨与思政相结合
思辨能力是批判性思维所形成的能力,也是课程思政理念中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为了提高课程思政的育人性,教师应将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在课堂教学中主动为学生提供思辨的平台,结合思政元素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以近两年的热点话题“环境保护”举例,在教学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为课程思政创造一个切入点,为学生思考探究提出递进性的问题,即:全球变暖与环境保护是全人类都应该关注的事件,那么作为个体,我们应如何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正确应对环境问题,如何履行我们的责任,等等。教师应通过巧妙但贴合实际的提问指导学生展开辩证性的思考与探究,在潜移默化中渗透思政教育。大学英语教师应借助大学英语教学与课程思政的结合让大学生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以及自己应履行的义务,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巩固学生的政治素养。
结束语
总的来说,课程思政是大学德育的集中体现,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公共性、实用性课程,是大学德育工作立德树人的良好媒介,只有将课程思政理念科学合理的渗透并落实到大学英语教学中才能切实推动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与发展,进而实现全方位全程育人的宏观教育目标,在发挥大学英语育人功能的同时提高其时效性与先进性。大学英语教师应自觉将课程思政理念纳入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教学宗旨当中,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更加热爱自己的民族与国家,提高自身的思政水平,将学生培养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