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高年级英语课堂设问技巧
2021-11-28朱丹
朱丹
(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西洛街道松林小学,贵州 毕节 551803)
众所周知,在我们的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们常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就是设置问题。而设问,对于学生的学习是很重要的,但设问也有不足之处,比如我们是照着书本依葫芦画瓢地提问,学生也就只会照着我们事先想好的答案再复述一遍,问题就没有意义可言,以下,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英语课堂上的设问技巧。
一、设问的初衷
设置一个问题,首先就要明白设置这个问题的初衷,是为什么而设,设置了能让学生明白什么。大部分的问题我们都是根据教材上的内容来设定的,这就是单纯地把问题当作了教学环节中的一个过渡的手段,导致答案显而易见,只需要一板一眼地照着课本念即可,直接跳过了动脑这一流程,而学生的思维也就限制在了教材里,得不到拓展。因此,我们在设置问题时,不需要循规蹈矩跟着课本走,要有自己的开放性思维,要让学生出其不意,只有让他们脑海中的答案无迹可寻,他们才会去动脑。教学设问的初衷就在于,学生是主体,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主体思考,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从而达到高质量的教学成果。
例如:四年级上册英语书中section B的“story time”,小松鼠带着朋友们参观她的家,并一一向朋友们介绍墙上挂着的照片分别是她的哪位家庭成员,书中已经写有部分对话,对话主要围绕着成员们的职业展开,若老师要在这个时候设问,就尽量避开有关于职业的单词和语法,我们可以提问照片中人物的外貌,可以猜一猜人物的性格,甚至可以提问如果你是小松鼠,你会如何向朋友们介绍你的家人。一方面,通过意想不到的提问方式,以此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学习能力,另一方面,以文章内容为主,围绕文中已经给出的线索,摸索文章可能出现的下一个问题,学生觉得有趣的同时又发散了思维,一举两得。
二、问题的有效性
如今的社会发展更好,各个方面也更为发达,连带着孩子的阅历也逐渐丰富起来。像外出旅行,参演电视节目,舆论暴力等等,这些在上一个拼了命想吃饱穿暖的年代,似乎是想都不敢想也没精力去想的。从而这一代的孩子,在心理上与上一个年代的孩子相差甚远。因此,老师在设置问题前,可先做个前期准备,深入了解一下每个孩子,家庭环境也好,兴趣爱好也好,都可以作为设置问题的切入点。因为只有与孩子拉近了距离,才能知道他们心里大概在想什么,才能准确地找到与他们有共鸣的地方,提出能使他们有兴趣去钻研的问题。如果老师提的问题反而让学生反感,那么问题的有效性就所剩无几了。
三、问题形象化
很多老师在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时,往往想到的是让孩子怎样重复这个内容从而达到牢牢谨记的效果,如此一来,问题就会一直围绕着同一个意思转,枯燥无趣。比如,老师想让同学们学会某个单词的发音,下意识地就会让学生一直跟读这个单词的发音,循环往复地播放教学录音,殊不知学生早已读的厌烦,长此以往,不仅预期的学习效果达不到,还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乐趣,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甚至想逃避,所以在设置问题时,需要把问题形象化,让无趣的问题变得生动形象,不要是毫无起伏的平面化。例如:五年级英语书下册中的“Reading For Pleasure”,图中两个女人正在谈论一只鹦鹉,鹦鹉的单词是“parrot”,她们说它很聪明,聪明的单词是“clever”,如果老师需要同学们牢记这两个单词的读音,可先放一遍课件里的录音,让同学们跟读一遍,其后教师写出单词的音标,让同学们记住每个音标的发音,一次两次记不住没关系,可以接着由这个音标联想到其他的单词,或者把词根记下来,再写个例句延伸一下单词的其他意思,效果会事半功倍。
四、开放性问题
一般来说,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都有与其对应的固定答案,这样问题就会显得很封闭,把学生们的思维都限制在了一个狭小的空间里,老师们可以尝试着在设置问题时把答案留出一个较大的范围,不要把问题限制在一个答案里,就像人生,也是有很多不稳定性的,让学生去思考剩下的可能性,去开动他们的大脑,学生这个年纪最是大脑活跃的时候,一定要让他们有自己思考的空间。例如:在提问时,选择同一个对象,比如提问书的颜色,可以是“Do you see that green book?”,也可以是“What color is that book?”;再比如提问大象的数量,可以是“Do you three elephants?”,也可以是“How many elephants can you see?”看似问题问法都一样,实际上又有一点细微的区别,前者的答案都是“是”或“否”,都带有唯一性,而后者则是根据学生自己感受到的来回答,带有主观性,比较容易让学生接受。
五、结束语
教学技巧的来源都归结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通过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总结出来的,走不了捷径,这是一个磨炼教师的过程,也是一个考验教师与学生配合程度及默契的过程,教师在努力同学生促进关系,通过了解学生来得出技巧时,学生也应积极配合,这样才有更多的学习技巧,才会有更高质量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