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字榜书的历史演变与艺术语言特质
2021-11-28欧阳明钰
欧阳明钰
(广东 深圳 518000)
一、大字榜书历史演变
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并伴随着文字的使用不断孕育发展。榜书,是中国书法的一个品类,古称署书,是秦书八体之一,是古代匾额等使用的书体。扁,署也,从户册。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古之榜犹后世之匾额,曰署[1]。古籍中有记载“南北朝羊欣云:前汉萧何善篆籀,为前殿成,覃思三月,以题其额,观者如流。”可见最早的大字榜书主要用于题宫阙门额。后来,把较大型的字统称为榜书,也叫擘窠大字。擘,是指拇指。窠,即指虎口。在书写大字榜书时,主要用到这两个部位,因此也可以用擘窠命名[2]。
我国大字榜书艺术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价值,同时兼具历史、学术、使用价值,融合了多个时代的文风、时政、地理、文字、文字书法艺术特点,是现代人研究民族传统文化的实物例证。秦汉以来,我国文人墨客、学者名流多涉猎大字榜书,在名山摩崖、古刹梵寺、风景名胜等留下了大量的榜书珍品。同时,大字榜书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如商行字号、店铺招牌、书斋堂号等。正是因为历代书法名家以及大众的重视和参与,使得大字榜书艺术的内容和形式日益丰富,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大字榜书艺术体系。
大字榜书的历史演变过程,主要遵循以下轨迹:署书——扁——额——榜——榜书——擘窠大字——泛指大字[3]。随着时间的推移,榜书的概念逐渐外延,并在我国传统书法艺术中形成了独立的分支。榜书与其他书法形式有很多相通之处,但同时又有其独特的艺术语言特质。康有为在《广艺舟双辑》中写道:榜书,作之与小字不同,自古为难[4]。并从执笔、运管、立身、临仿、笔毫等方面,对榜书的书写之难进行了分析。并指出,虽有能书之人,但多失故步。
米芾在《海岳名言》中,对大字榜书的错误书写方式进行了讥讽,并对正确的书写方法进行了剖析,他认为:世人多写大字时,用力捉笔,字愈无筋骨神气。作圆笔头如蒸饼,大可鄙笑。要须如小字,锋势备全,都无刻意做作乃佳作。意思是,要想写好大字榜书,需要先练好小字,具备深厚的小字功底,才能做到点画精到,锋势具备。陈槱在《负暄野录》中也指出,要想写好大字榜书,需要具备深厚的小字书写基础,即“作大字要如小字,盖谓大字则欲如小字之详细曲折。”
通常书写大字榜书的书法家,在日常练习时,需要通过临摹临草书、行书、隶书、篆书等,形成方圆兼备的书法艺术风格。同时,在书写大字榜书时,可以参考篆隶笔意,章草点画,赋予其凝重自然、雄浑古穆的风格。此外,大字榜书书法家还可以通过临碑帖,让榜书呈现出鲜明的筋骨,同时形成生动的气韵。
二、大字榜书的艺术语言特质
(一)从书写形式分析
任何一种书法艺术,都是有意境的线条造型,具有丰富的形式艺术语言特质,即形式美。因此,在书写榜书时,需要从书体结构、书写技巧两个方面,整体把握其形式美,同时要通过呈现出书体的意境美,揭示书体的生命构想,达到寓形式美与意境美于一体的状态。
1.笔势
在书写大字榜书时,书写者可以通过笔法、墨法、章法三项基本要素,来构成榜书艺术的内在结构,形成榜书艺术的形式美。榜书的笔势之美,主要体现在丰富多样的笔法、笔势两个方面,力求通过“挫万仞于笔端,合情调于纸上”,达到“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的境界。并在起笔、收笔、转笔、掠笔、点线中,呈现出书写者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体现出大字榜书的形式艺术语言特质。例如,翁同龢的匾额大字榜书“宝古斋”,就很讲究字体的变化,在书写“宝”字和“斋”字时,用的是行楷,书写“古”字时,用的是行草。且中间的“古”笔画少,只是稍微加粗笔画,并不刻意放大让三个字一般大小,避免字体太整齐,形成一种刻板的效果。同时,在书写这三个字时,非常讲究点画的安排,三个字中重点强调竖和点,整体依靠竖的支撑与呼应,竖与竖之间再让不同位置的点遥相呼应。因此,这副匾额整体呈现出一种坚强挺立,同时又生动活泼的视觉效果。
2.墨韵
榜书的墨法艺术语言特质,即墨韵之美,是书法艺术的“血脉”。唐代书法家卢携在《临池诀》中指出,榜书用水墨之法,水散而墨在,迹浮而棱敛,有若自然。清代书法家周星莲也针对大字榜书的墨法提出了相应的标准,认为应该做到“浓而活”“淡而华”“笔墨淋漓”。由此可见大字榜书的墨韵之美,在于沉稳大气、痛快酣畅、燥润相间、浓活淡华,同时要有层次、有变化、有节奏、有韵律。以沙孟海先生的大字榜书为例,其书写的“积健为雄”、“动静乐寿”两幅作品,书法的笔画采用了传统匾额榜书的粗壮浓黑形式,但所用字体为行草,加上每个字内笔划转折处多有涩笔留下的飞白,因此整体看上去精神饱满,丝毫不见笨拙。
3.章法
人们在欣赏一幅榜书书法作品时,首先感受到的是其章法反映出来的气韵。榜书艺术是一种以点线为形质、性情的意象艺术,不同的书写者会呈现出不同风格的章法。但优秀的大字榜书作品具有一定的共性,即讲究阴阳调和、气血贯通,无论是哪种书体,从第一字的第一笔,到最后一字的最后一笔,都力求一气呵成、浑然一体。同时,大字榜书还讲究虚实相生。有些大字榜书作品偏重于实,如颜体大字以及隋唐时期的一些墓志篆额,笔道雄厚、肃穆浑厚,有一种威严磊落的气势。有些大字榜书则偏重于虚,如《石门铭》,这类作品字距疏朗,空间感强,能够让人产生空灵疏阔之感。此外,还有一些大字榜书作品呈现出一种虚实相混、疏密有致的风格,看上去清新俊逸、舒缓自若。以刘海粟先生的大字榜书“照胆堂”为例,这幅匾额大字榜书从章法来看,其中的“日”“月”前后间形成了有机的呼应,在视觉上产生了一种和谐的效果。又如,沙孟海先生创作的大字榜书“旧雨”,“旧”比“雨”瘦长,且瘦长在上,宽博在下,整体画面看上去非常的稳重。同时,“旧”字左边的点也可以看出是有意远离字的主体,其目的是在空间上盖住“雨”字。然后再用题名在空间上把上下两个字有机联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二)从意境方面分析
书法艺术是一种表现人的生命情怀的独特艺术,榜书也是如此,且由于大字榜书的字形大,形式美更为独特,因此其意境美表现得更为突出。由于其意境美所展现出来的艺术语言特质也更加的鲜明。
榜书多为少字数,因此书法家在书写此类文字时,通常会进行精心地构思,一点一划,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倾注了自身的热情。因此,优秀的大字榜书作品里,总是能够流露出书法家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艺术理想。同时,由于大字榜书大多为摩崖刻石,具有雄浑广阔、力过千钧的气势,且行笔缓慢、笔力遒劲。在书写时,臂肘得力,骨体自然坚定,点画必然给观者以筋络强韧、骨体劲实之感,字的线质感、立体感、稳固感都很强,点画富有弹性和生命力,能够让观赏者感受到一种深厚的力量,同时能够从中感受到书法艺术的审美乐趣。此外,大字榜书通常属于结构宽绰的楷体或楷榜书,古朴中蕴含着灵动,雄浑中流露出雅致,有一种清雅健美的意趣。再加上书法家的精心构思,更增添了多层次的审美意趣。又如李可染先生的匾额大字榜书“艺林山房”,位居前后的“艺”和“房”两个字属于瘦高字形,在书写时呈现出文字本身的瘦高状态,同时刻意将中间的“林”“山”二字写成扁宽状,让整个匾额形成两高夹两低的节奏形态,这不仅避免了大字榜书很容易出现整齐呆板的形态,还彰显出一种变化有致的美学原则。
三、结语
总的来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多元化艺术融合发展的时代。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各种艺术门类的相互渗透、融合、重组,以及不同艺术风格流派的共存,对我国传统文化艺术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积极挖掘传统文化艺术的优势,并将其合理融入现代文化艺术体系当中,借助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推动现代文化艺术体系的完善。在本论文中,主要对大字榜书的历史演变与艺术语言特质进行了探讨,其目的在于将大字榜书的艺术语言特质应用于现代书法创作,以此丰富现代书法艺术的内涵,拓展现代书法艺术的发展路径,促进现代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