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胃肠道间质瘤诊治进展

2021-11-28张雨谷

保健文汇 2021年5期
关键词:胃肠道内镜腹腔镜

文/张雨谷

GISTs的病灶位置一般集中在胃肠道中,多见于上皮性细胞、梭形细胞等,又称作为“间叶源性肿瘤”。根据临床病理诊断学研究能够发现:以前大多数发生在胃肠道间叶组织的梭形细胞肿瘤被确诊是“神经鞘-神经纤维瘤(平滑肌瘤)”,通过超微结构、免疫组化等研究能够发现:大部分肿瘤不存在相对典型且显著的神经细胞及平滑肌临床异常表现。从生理结构上来看,GISTs拥有大部分胃肠道原发性间叶源性肿瘤,但是基本上不存在胃肠道平滑肌瘤。GISTs曾经的命名有很多,例如:恶性潜能平滑肌肿瘤、胃肠道起搏细胞肿瘤等,现今,临床上并未对GISTs的组织来源进行统一界定,但是可以将其划分成三类:恶性肿瘤、潜在恶性肿瘤、良性肿瘤。这些年来,相关人士也在不断地研究GISTs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接下来本文基于分子生物学、病理学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与论述。

1 GISTs的定义及流行病学研究

1.1 定义

目前,临床上并未对GISTs的定义进行统一界定。一些研究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将其称作为“间叶源性肿瘤”;从组织学层面来看,其包含大量的多形性细胞或梭形细胞,呈弥漫状或束状排列,能够对功能未知蛋白、CD117蛋白等进行表达;从遗传学层面来看,其包括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Ot基因、频发性C-kit基因突变等;其生物学行为存在一定的广谱性特征,能够从幼稚间质细胞中分化而成,所以,一般多见于消化道系统,与典型神经源性肿瘤、平滑肌肿瘤等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1.2 流行病学研究

以前很多患者体内具有大量的GISTs,不过需要在实施胃切除术后通过病理检验方可确诊,所以,在统计其患病率等数据时存在很大的难度。目前,我国在这方面并未获得精准统计结果,根据一些国外的研究调查发现,GISTs的发病率是每100万人中有11-18人左右,其中,中老年人是高发群体,而青少年及儿童的发病率非常低,男女发病风险无差异。

关于GISTs的发病机制而言,一些调查发现,如果在C-Kit基因突变的情况下可能会引起恶性肿瘤的出现,不过还需要判断GISTs的形成是否与染色体、遗传学等改变存在关联性,亦或者是对缺陷进行调节或对障碍进行修复而形成的结果[1]。

2 GISTs的临床诊断研究

目前,确诊GISTs的最理想的方法只有一个,即:病理检验。对于非组织学检验方法来说,其诊断结果并不精确。在临床检查中,第一步是寻找病变组织,第二步是进行定性检测,为下一步确定是否实施保守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提供依据。术后需要对肌性肿瘤与神经源性肿瘤给予鉴别,只有在正式确诊是GISTs的前提下,方可确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

2.1 B超

B超能够清晰、直观地确定肿瘤形态、位置、体积等。一些实践经验丰富的B超医师能够利用高分辨率的B超设备,发现直径不足2cm的病变组织。另外,彩色超声技术能够对患者的肿瘤血流情况进行分析,且检查成本不高。

2.2 内镜和内镜超声

GISTs的生长方向多样,包括:腔内、腔外、壁内或混合性等,一般来说,在进行内镜检查下,能够发现黏膜病变。如果临床上发现一些不能移动的瘤体,则需要对其实施内镜检查。并且,内镜超声能够判断肿瘤的实性或囊性,若存在囊性肿物,且附着于黏膜下,则说明患上GISTs的风险很高。一些学者将内镜超声技术与活检技术相结合,能够大大提高临床检查的精准率,不过这种技术或许会引起肿瘤扩散,所以,当患者出现手术治疗指征的情况下,则需要对其实施病理检查,能够避免这一检查方法带来的不利影响。

2.3 X线和CT

如果在进行消化道内镜及胃肠道造影等检查中,不能对生长向腔外的肿瘤、小肠肿瘤等进行准确诊断,则需要借助于CT技术弥补这一缺陷,并且还能够对肿瘤的内部结构进行准确分析。胃肠道造影技术能够对小肠病变组织进行全面观察,并且检查成本不高,这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个检查手段。

2.4 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

一般来说,早期诊断GISTs时,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并未得到广泛应用,不过在临床治疗效果的评判中,通常应用该技术。但是,因为该技术的检查成本比较高,所以其应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5 推进式小肠镜和胶囊内镜

对于GISTs的临床诊断来说,这两个技术的应用并不多见。

3 GISTs的临床治疗研究

3.1 传统手术方案

对于GISTs的临床治疗来说,外科手术是一个理想的选择。现今,通过临床研究发现:实施外科手术的临床效果显著,不过由于具体病情存在差异性,所以手术方法也有很大区别。目前,最佳的手术方案是将肿瘤完全摘除,若肿瘤对附近脏器或组织形成侵犯,则需要尽量摘除脏器或其他相关组织,确保能够将肿瘤完全摘除,无需清扫淋巴结等[2]。手术边界无需太远,特别是为了手术边界需要把一些脏器摘除的情况,一定要谨慎考虑。一些学者普遍指出:仅需把肉眼看得到的肿物及其附近2cm的组织切除即可。因为只有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方可结合术中摘取的病理组织对GISTs进行定性检测。现今,一些学者通过研究发现:GISTs的腹腔外转移途径有两种:腹腔种植转移、血行肝转移。所以,临床医生在实施手术期间一定要严格遵循无瘤操作原则。

3.2 腹腔镜手术

当腹腔镜手术正式在临床上得到应用之后,其逐渐受到重视。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不过其存在的手术风险并无任何变化,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缺少术后随访资料,所以在判断其手术效果时,往往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通过这些年的临床实践研究发现:腹腔镜手术存在较强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对于中小GISTs的临床治疗来说,选择腹腔镜手术的治疗效果是比较显著的。现今,一些学者通过研究发现:若GISTs的径长<5cm,那么需要实施腹腔镜手术。若GISTs的径长≥5cm,那么需要在腹腔镜下联合开腹术进行综合治疗。一般来说,胃肠腹腔镜下GISTs手术方法有两种:梭形摘除前壁与摘除肠段[3]。

3.3 药物治疗

传统的药物治疗基本上无明显效果,不过在伊马替尼药物被研发出来之后,这种情况得到一定的好转。伊马替尼是一种通过人工合成技术研制出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最初是用于治疗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后来医学学者通过临床研究发现,该药物对GISTs有一定的疗效,所以在临床上开始得到推广。经长期的临床数据分析发现:伊马替尼的临床疗效显著,且存在一定的安全性。其治疗原理是通过对酪氨酸激酶实施针对性地抑制,阻断信号传导,进而达到限制肿瘤增殖及成长等目的,为促进肿瘤凋亡提供支持。站在理论层面进行分析,当GISTs患者的CD117呈(+)性时,伊马替尼方可发挥显著疗效[4]。不过,还有一些学者通过研究发现:针对一些基本上无表达CD117患者而言,伊马替尼的临床效果也是不错的,由此来看,即使患者存在低水平的CD117表达,使用伊马替尼同样能够获得不错成效。随着该药物的广泛应用,临床上发现有一部分患者最初的临床效果是显著的,不过随后效果有所减弱。对此在接下来的研究中,需要着重分析伊马替尼的耐药性等问题,这为临床治疗GISTs开辟了全新的思路,同时也能够有效地确定伊马替尼的最理想的使用剂量,为避免出现耐药性等提供帮助。

4 结束语

通过以上内容的介绍,我们能够发现,经过长期对GISTs的生物学行为的研究与观察,我们能够对GISTs患者形成的耐药性及相关机制进行总结与归纳,以便于形成更完整的理论体系,为下一步更好地开展临床诊治工作提供借鉴与支持。

猜你喜欢

胃肠道内镜腹腔镜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眼内镜的噱头
酶可提高家禽的胃肠道完整性和生产性能
胃肠道肿瘤患者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3D腹腔镜下肝切除术在治疗肝脏肿瘤中的应用
加速康复外科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在肝移植术后早期的临床应用
大探头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较大隆起病变中的应用(附50例报告)
《腹腔镜外科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腹腔镜外科杂志》征稿、征订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