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作品中时代性的把握
——以《我的祖国》为例
2021-11-28沈阳音乐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辽宁沈阳110004
赵 巍(沈阳音乐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辽宁沈阳 110004)
民族声乐原本是对我国包含民歌、戏曲和说唱等所有传统声乐艺术的总称,如今则是指区别于传统声乐,但又建立在传统声乐基础上,吸收美声唱法而形成的一种声乐艺术。本文所提到的民族声乐即是后者。民族声乐的演唱方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渐得到发展的,声乐作品与演唱方法在不同时期都具有不同的时代性。何为音乐的时代性,李佺民在《谈音乐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一文中说道:“音乐如同其他艺术、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一样,都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又反作用于社会现实。社会生活随着时代在变化发展,反映社会生活的音乐,也随着在变化发展。所谓音乐的时代性,讲的就是音乐同时代的关系。”[1]
音乐与时代之关系的相关记载中,《乐记》云:“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1](32)可见,民族声乐作品中的时代性问题是不能被忽视的,脱离时代性去审视、分析和演绎作品,其内容会失意,情感会失真,作品会变得黯淡无光索然无味。特别是面对经典的时代作品,抓住作品中时代性的相关因素,是开启和演绎作品的根本所在。以《我的祖国》为例,该曲创作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今仍被广泛传唱,从创作到演唱,从主题内容到思想情感,都使得作品留有深刻的时代烙印。作品中所承载的时代性,即该作品艺术魅力的根源,也是把握作品保持原貌原味的关键所在。
一、社会生活因素
李佺民在《谈音乐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一文中提道:“一个时代的音乐,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反映时代的社会生活,体现时代精神,具有时代的艺术特点;而这些音乐,又首先作用于这个时代的社会生活。这些,就是音乐的时代性这一概念所包含的内容。”[1](32)受具体时期社会思想、政治、经济等的影响,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时代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人们对未来生活充满了无限的美好希望,各行各业都是动力十足、干劲十足。在摸索中前行,十年“文革”后迎来了改革开放,社会生活进入了崭新的春天,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面貌都焕然一新。从音乐创作来看,民族声乐作品的主题内容和传达的思想随着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也发生了改变。在解放战争时期,声乐作品的题材大多是以奋勇杀敌、对现实的控诉、军民鱼水情和鼓励生产等内容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万象更新,声乐作品多以歌颂党和国家、展现幸福生活为主要内容。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民族声乐作品的题材更是丰富多彩。
歌曲《我的祖国》创作于1956年,是电影《上甘岭》中的插曲,该电影是为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两周年而拍摄的。这里的时间信息非常明确,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和平幸福的生活刚刚开始又被迫拿起武器保家卫国。满心愿景的新生活被打乱,有志之士舍家卫国奔赴前线,人民群众积极抗战,全国上下一心,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从唱词方面看,该曲可分为三个段落,曲词充分展现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将当时的时代精神展现无遗。第一段唱词,“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该段唱词通过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表达了对祖国母亲的热爱之情。第二段唱词,“姑娘好象花儿一样,小伙儿心胸多宽广。为了开辟新天地,唤醒了沉睡的高山,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这是英雄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该段唱词以姑娘和小伙儿指代所有中华儿女,赞扬了中华儿女英勇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极具民族特性。第三段唱词,“好山好水好地方,条条大路都宽敞。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这是强大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到处都有和平的阳光。”该段唱词既展现了中华儿女的热情待客之情,同时也表明了中华儿女面对外敌入侵而坚守国土家园的态度和决心[2]。
三段唱词依次展现了当时人民对来之不易的新中国的热爱,团结一致不畏艰辛开创新生活的十足热情,坚决维护用血肉换来的和平生活,敌人胆敢侵犯必诛之。而当时的情况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建立,遭受战争之苦的人们期盼着未来的新生活。深刻明白国定方可家安的中华儿女面对祖国又有可能遭受外敌入侵的现实,他们保家卫国的信念和决心十分坚定。歌词中的描绘和情感的表达,真切地反映了我国当时的国情、社会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面貌。作品贴近社会生活,因此能够迅速产生强大的共鸣感。对没有经过战争而获得和平的人来说,无法亲身体会,这就需要在作品中抓住时代性的信息和特点,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使自己努力靠近作品中的时代性,感受作品所蕴含的时代精神,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和感悟作品的内在情感,与作品产生共鸣。任何作品的创作,都无法摆脱同时期社会生活所带来的影响,正所谓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理解作品时,我们又需要回归作品的社会生活,贴近时代。可见,社会生活这一因素在把握作品时代性上具有主要的作用。
二、个人因素
受所处社会生活的影响,作家个人的成长会因为同处某一社会时期而具有较为相似的时代精神和时代特征。张前曾在其论著《音乐美学教程》中谈道:“一个时代的政治与经济状况、思想与文化思潮以及时尚潮流等,无疑会对作曲家的生活状态、情感体验、思想意识、审美趣味等产生影响。在这种具有时代特征的诸多因素影响下,音乐家创作的音乐作品也自然会体现出其所处时代的特征。”[3]对于作品来说,词曲不同作者就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对作品的演唱者来说又是一个独立个体。同时代的三个人具有同样的时代精神和特征,但因个体的成长经历不同,对事物的认知、理解和表现也存在着不同。
歌曲《我的祖国》,乔羽作词,刘炽作曲,郭兰英首唱。词作家乔羽,1927年生人,山东济宁人,高中期间曾在小学当教员,1946—1948年就读于晋冀鲁豫边区北方大学艺术学院,毕业后开始从事专业创作。作曲家刘炽,1921年生人,陕西西安人,自幼随民间艺人学习鼓乐,后为解决温饱进入佛堂打扫,跟随师父学习唐代古乐,这些经历为刘炽日后的音乐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刘炽1936年参加工农红军,1939年考入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1940年在鲁艺音乐系毕业并进入音乐室进行研究生学习。解放战争时期,刘炽曾到东北开展多项与音乐相关工作。歌唱家郭兰英,1930年生人,山西人,自幼家境贫寒,因为家里人口多又无米下锅,婴儿时期遭到父母遗弃,还好有姑姑养至3 岁送回父母身边,4岁便被送去学习晋剧,6 岁时又因家里揭不开锅,险些被卖给人贩子,但最终还是被家人卖给了太原的戏班当学徒。虽然郭兰英天生一副好嗓子,有天赋又聪明,练功又勤奋,但由于她入门晚、辈分小,经常遭打骂,5年的戏班生活是她人生中最灰暗的痛苦经历。但是她在逆境中仍刻苦学艺,而功夫不负有心人,天赋加勤奋,13岁的郭兰英已是台上的名角。1945年,郭兰英进入“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工作团”工作学习。1956年,在乔羽先生的推荐下,郭兰英演唱了《我的祖国》,此后成了家喻户晓的歌唱家。
从以上三人的简要生平看,三人都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同成长。三人生活的时代相同,因此时代精神和时代特征大体上是一致的。但又因为三人的成长经历不同,在个人因素上对于时代性的理解和表现也会产生不同。从词作家乔羽生平看,成长经历相对刘炽和郭兰英二人要平坦些,因此唱词中更多了质朴与淡雅,但又不失爱国护国的情感表达。从作曲家刘炽生平看,他是普通大众出身,参加过革命,见过沙场的残忍。因此,他在《关于〈我的祖国〉》一文中写道:“着力追求两点:1.民族风格;2.时代感情。”“总体设计方向明确后,我将自己整个身心、感情投入创作中。写这首歌的独唱部分时,临死前的七连指导员的形象浮现我的眼前。他的呼吸已经很急促,脑子里闪现的是他的一生。生在长江边一个渔船上,‘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他回忆着迎风的稻浪,那是他同父母弟妹们一起薅草、施肥的地方。此刻又多想再回去看看啊!听到护士小王唱歌,他的心仿佛紧紧贴在祖国母亲的怀抱,他就这样含着笑离开了人世。写副歌部分时,我自己仿佛就在坑道里,同战士们在一起歌唱着‘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明媚的春光。’这时,祖国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心底。我们感觉到祖国给了我们无穷的力量,祖国人民同我们在坑道里一齐歌唱。”[4]通过这段文字,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整个创作的过程,更为我们提供了如何把握该作品中时代性的方法。歌唱家郭兰英无疑是一位劳苦大众的典型代表,她身上所体现的时代精神更贴近人民群众,而她的个人经历则为她演唱这首歌增添了浓厚的挚切之情。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新中国就没有现在和平阳光的生活,这是用多少人的生命才换来的。如今有人来犯,必将毫不犹豫将其赶走。郭兰英将这种时代精神融入其整个演唱过程,而且这种时代精神和时代情怀根植在内心中,所以无论何时演唱,都能将观众带回到作品时代,勾起无数人的回忆,产生共鸣。
作曲家徐沛东曾这样说:“我相信我的作品具有创造性,但是我没有领导新潮,我只不过把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感情传给听众。”[5]“善于捕捉时代风貌,这是每个作曲家要不断告诫自己的,你不能落伍,生活在这个时代,必须要有这个时代的感觉。”“一个作家的作品,如果得不到当代听众、观众的认可,不能引起当代观众的共鸣,我想这不能说是成功的作品。”[6]因此说,对民族声乐作品时代性的把握,个人因素是十分重要的。了解创作者自身的时代特征,及其创作方法和思路,了解首唱者的个人经历找到其与作品的共鸣点,对理解和把握作品的时代性是十分有必要的。
三、从演唱方法上把握作品中的时代性
正如前文所说,现如今的民族声乐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所形成的一门声乐艺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始,民族声乐的发展处于大胆尝试和摸索阶段,从歌唱家和作品数量看,民族声乐艺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不仅增添了传统演唱的浓厚韵味,而且更为自然顺畅,发声方法也更为科学化。20世纪60年代,由于教学方法不够成熟统一,民族声乐艺术的脚步被放缓。“文革”期间虽有优秀歌唱家脱颖而出,但民族声乐处于低谷时期。直到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民族声乐无论是演唱技巧还是气质风貌等方面都得到了迅速高质的发展。时至今日,民族声乐演唱和教学依然在不停地向前探索中。
在2019年央视元宵晚会上,由老艺术家郭兰英先生、著名歌唱家张也和青年歌唱家周旋,老中青三代人一同将《我的祖国》再次唱响,浓浓的历史感、民族情和爱国主义精神将整台晚会推向高潮。从晚会现场的反响看,郭兰英先生一开口,便将所有观众的历史回忆唤起,全场共鸣感爆表。而张也和周旋的演唱,则更体现了80年代后民族声乐艺术所带有的传情美感,但与郭兰英先生相比较却略显缺少了些历史感和时代感。由此可见,民族声乐自身的演唱方法在不同时期也具有不同时代的特征。
无论是教学还是演出,我们大部分会选用已经出版发行的作品,这就意味着该作品有首唱或者其他人演唱的不同版本。一般首唱或是原唱对我们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因为一首作品的创作者,都会根据自己创作的需要而进行首唱者的选择,这个首唱者从各个方面看都要符合作品的需要,而首唱者自身的艺术修养则会为作品增添更为丰富的色彩和时代气息。郭兰英演唱的《我的祖国》即是如此,自身嗓音甜美且音域宽阔,扎实的晋剧功底使她咬字清晰,韵腔别具一格,加之晋剧粗犷和激越的演唱风格影响,使其演唱质朴,充满韧劲,声音凝聚而有穿透力,充分展示了中华儿女的一颗赤子之心,其独特的演唱方法也成为作品中时代性的一个标识。因此,对首唱者演唱方法的研究和分析,有助于把握作品中时代性的原汁原味。
对民族声乐作品中时代性的把握,必须重视作品的创作受时代社会的深刻影响,不能忽视词曲作家和演唱者的个人因素的干预,不能轻视演唱方法所给的时代性提示,方能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时代性,还原作品的时代性,再呈现出其时代性。而这一过程需要通过阅读资料、专业技能及扩展技能的日积月累得以实现。时代在向前迈进,民族声乐艺术稳步向前发展,具有时代性的作品与我们的跨度越来越大。我们只有从作品产生的年代、创作者和演唱者的自身因素,以及当时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程度出发,才能贴近作品,走进作品,才能感受到作品的艺术魅力,抓住作品的艺术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