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诊治缺血性脑卒中
2021-11-28杨绍容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
文 杨绍容 (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
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高糖高脂饮食、熬夜、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流行,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肥胖、心血管疾病等越来越年轻化,随之而来的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逐年升高。
脑卒中俗称中风,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即脑梗死)及出血性脑卒中(即脑出血),在我国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约占2/3,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约占1/3。2016年全球疾病负担(GBD)数据显示,脑卒中是造成我国寿命损失年(YLL)的第一位病因。据《中国卒中报告2019》统计,脑血管病为我国居民第三位死亡原因,在我国每5位死亡者中就至少有1人死于脑卒中。我国的脑卒中防治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有必要让大家提高对脑梗死的认识,并积极规范的早期预治。
发现脑梗死
大脑是人体的指挥部,即统一协调工作又精细分配掌管不同的躯体组织。脑梗死是局部脑组织因各种病因出现的脑细胞持续性缺血缺氧,随后出现脑细胞肿胀、坏死、变软、液化从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及体征,因各个脑组织掌管的部位不同,故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常见表现为单侧的肢体偏瘫或无力、麻木,步态不稳、反复跌倒,双眼向一侧凝视、口角歪斜、吐词不清、失语及理解障碍,黑朦、失明,也可出现头昏头痛、恶心呕吐、短暂性遗忘等,严重者可出现意识丧失、大小便失禁、昏迷、甚至死亡。
脑梗死的病因
依据发病机制的不同,脑梗死可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腔隙性脑梗死等主要类型,脑血栓形成是最常见的类型。它主要是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或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导致颅内动脉本身出现粥样硬化斑块,血管逐渐狭窄,导致颅内血流不畅、部分堵塞甚至完全闭塞,脑细胞缺血缺氧、坏死。针对这类患者,首先强调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的控制,该类患者发病前可能有部分先兆症状,如健忘、嗜睡、打哈欠,肢体麻木、头昏、口角颤动或行走不稳等。
脑栓塞多见于颅内血管本身无明显病变,但因心脏(如心房纤颤、左房黏液瘤等)或外周血管(如颈部血管)等其他疾病形成的血栓、动脉粥样斑块、菌栓、癌栓等脱落,随血运到达局部脑组织,引起该处脑血管堵塞,此血管供应的脑细胞缺血缺氧、坏死。这类患者脑血管疾病发病多较突然,部分患者可在脑梗死基础上合并梗死区域血管破裂、脑出血。
头颅CT与头颅磁共振
一旦考虑脑梗死,患者应尽早就医,并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及时治疗。临床上常用头颅CT及头颅磁共振这两种检查手段。那么,究竟应该选择头颅CT还是头颅磁共振呢?
对比头颅CT与磁共振,头颅CT的优点包括:(1)检查时间短。(2)大部分医院可做到急诊检查,无需预约。(3)费用较磁共振低。(4)禁忌症主要是对电离辐射的禁忌,无其他特殊禁忌症。CT的缺点包括:对脑组织等软组织的分辨率比磁共振差,一般在脑梗死发病24小时后显影,对于早期脑梗死、小病灶脑梗死,尤其是脑干或小脑的小梗塞灶显示不清楚。
头颅磁共振的优点包括:(1)对脑组织等软组织的分辨率更高,一般在脑梗死发病后6小时显影,尤其在使用功能性磁共振如弥散加权成像时可以检查到早期脑梗死及小病灶,如脑干或小脑的小梗塞灶。(2)没有电离辐射。头颅磁共振的缺点包括:(1)大部分医院未开展急诊磁共振。(2)检查时间长,大部分医院需预约。(3)禁忌症较多,绝对禁忌症为植入体内的金属物(如钢针、人工金属心脏瓣膜、动脉瘤夹等)或心脏起搏器、神经刺激器等电子设备等,相对禁忌症为幽闭恐惧等。(4)费用偏高。
因为以上特点,对怀疑脑梗死的患者,大部分医院首选头颅CT作为急诊检查项目。部分患者发病早期头颅CT未显示病灶,需在发病24小时后复查头颅CT或进一步头颅磁共振明确病灶。当然,如果条件允许,可在脑梗死发病后尽快行头颅脑磁共振检查。
脑梗死治疗
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生命!脑梗死的治疗刻不容缓,应尽早开通血管,医师根据患者病情及身体状况,可采取介入动脉取栓治疗,也可采取静脉溶栓治疗;大面积脑梗死、颅内高压患者必要时需采用去骨板减压术治疗。住院期间做好维持生命体征(血压、呼吸、脉搏、体温)和防治并发症(如脑水肿、肺部感染、尿路感染、深静脉血栓、应激性溃疡、褥疮、梗塞后出血、电解质紊乱、关节挛缩等)。出院后需加强康复治疗,并关注心理健康、预防卒中后抑郁症。
控制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应贯穿脑梗死治疗的整个病程,包括戒烟,调整不良生活饮食方式,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抗血小板、稳定粥样斑块,纠正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
结束语
过去30年,我国脑卒中发病率逐渐升高,尤其是脑梗死的发病率、患病率、致残率、复发率、死亡率居高不下,给国家、家庭及个人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及心理压力。希望大家积极治疗引起脑梗死的基础疾病,避免脑梗死的发生及发展。一旦出现脑梗死相关症状、体征,通过科学的方法及手段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及治疗,避免严重并发症、预防脑梗塞复发,改善生活质量及远期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