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2021-11-28谢晓虹赵林捷
谢晓虹,赵林捷
(国防科技大学 电子对抗学院,合肥 230000)
1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现实意义
1.1 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前,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无比接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想,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谱写了一曲令人动容的奋斗之歌,也向世界证明了我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与决心。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伟大中国梦的奋斗征程中,我国有许多新故事需要宣传,有许多正能量需要弘扬,也有许多现实问题需要关注和引导。高校思政课作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阵地、大学生思政工作的主渠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课程,必须充分凸显我国宣传工作的强大价值,要积极拥护党的基本路线、传递党的政策方针,引导广大学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大学生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信心与决心。所以,讲好中国故事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与吸引力,使大学生在富有感染力的中国故事中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建设、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伟大事业之中。
1.2 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所在
讲好中国故事,教师需怀着敬畏与传承之心,讲清楚国家与民族的历史背景、文化积淀。也要饱含开创与理性之情,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厚根基、突出优势。所以,讲好中国故事既要追忆历史,从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中挖掘文化追求与精神基因,也要立足当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总结深刻教训与宝贵经验,还要展望未来,从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理清建设思路与发展走向[1]。可以看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讲好中国故事是帮助广大人民牢记“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的有力途径,是全社会需共同为之努力的重要事业。讲好中国故事在内涵与内容层面与高校思政教育高度契合,在形式与追求层面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要求。所以,讲好中国故事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新视角、新思路,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高校坚定办学方向、推进“立德树人”的职责所在。
1.3 创新教育形式的有效方式
高校传统思政课教学侧重理论知识灌输,内容艰涩复杂,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相去甚远。加之课堂教学形式固定、枯燥乏味,很难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教育教学效果十分有限。即使部分思政教师尝试通过不同方式激发课堂活力,但当教育话题与内容回归教材本身,学生依然无法对教学活动继续保持注意力。讲好中国故事作为一种教学探索,是对思政课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同步创新,这与以往教育教学改革活动具有显著差异。中国故事本身就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人文、社科等知识,是对思政课程庞大内容的高度浓缩,弥补了思政教师在课时限制下无法进行大量案例解释的不足。更关键的是,讲好中国故事是以故事形式剖析思政教学内容,不同于传统思政教学直白而生硬地告诉学生“是什么”或“怎样做”。在故事语言的包装和渲染下,思政教育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与生活经验,有利于学生接受和理解思政知识,所以讲好中国故事是对思政教育形式的有效创新。
1.4 加强四个自信的重要途径
中国故事以历史事实为基础,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凝聚着中国人共同的经验与情感,是契合人类发展规律、满足人民需求的思想与文化建设工作。中国故事能反映人类直接经验,以神话传说、诗歌戏剧、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凸显优秀传统文化底蕴。中国故事也能揭示人类发展规律,彰显马列主义思想光辉、突出社会主义道路优越性。讲好中国故事,以伟大中国梦为主题、以改革开放为要义、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追求,是对中国社会乃至全人类发展的宏观规划。与此同时,讲好中国故事不忽略普通民众的平凡小事、不夸大国家发展的现实成就、不回避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与困境。所以,讲好中国故事仰仗传统文化、依托历史资源、背靠社会现实,高度契合大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符合大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学习预期。中国故事能以其独特的知识性和逻辑性帮助大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制度、理论与文化,进而增强学生四个自信,引导学生自觉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之中。
2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原则把握
2.1 保持真实性,避免艺术加工
高校思政课是一门具有鲜明政治性、科学性的学科,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以“真实可靠”为首要条件。高校思政课中讲好中国故事目的在于丰富思政教育形式、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与影响力,但绝不能为追求中国故事与思政课知识的契合度而进行艺术加工。思政课需要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需要强调党的领导地位与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但也需要以理性视角审视社会主义建设的挫折与困难。如果以回避问题与失败的态度讲故事,不仅达不到思政课教学的理性要求,也无法自信地讲好中国故事、开展好思政教育工作。只有真实的中国故事才能使学生在国家和民族的建设进程中,认识到矛盾的普遍性,认识到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从而帮助学生以更理性、更自信的态度面对个人成长中的不同经历。教师也只有坚持讲真实的中国故事,才能保证教学内容与客观现实的完整统一,才能真正经得起学生的检验与挑战,才能为提升课程新效果积聚力量。
2.2 保持全面性,避免以偏概全
讲好中国故事旨在使深奥、抽象的理论知识,以便于接纳和理解的语言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不过,思政课教师须以高度理性看待中国故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发展,切勿过度放大中国故事的影响作用而使思政课出现严重偏失。思政课教师应认识到,讲好中国故事是一种提高教学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积极尝试,但从根本来看,讲好中国故事只是思政课教学的一个环节,是一种推动教学发展的手段或方法,而不是思政教育教学活动的全部。所以,思政课教师应通过完整的构思设计发挥讲好中国故事的现实性、启发性、生动性优势,帮助大学生将教学知识内化为思想意识和价值理念,但决不可将思政课转变为“故事课”,完全以感性思维引导课程教学走向。思政课教师也不能用某个或某类中国故事代替思政理论知识,要注重把握思政理论的深度与高度,通过系统化讲解帮助学生构建思政理论知识体系,将讲好中国故事作为补充手段以避免纯理论教学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
2.3 保持针对性,避免泛泛而谈
判断高校思政课中国故事的讲述情况,关键在于看其是否起到良好的思政教育效果,是否满足学生学习需求、能否强化学生教育认同、可否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所以,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应保持较高针对性,避免教育过程泛泛而谈。教师在选择故事素材过程中,应紧密围绕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现实情况、关心学生学习需求。在思政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需反映国家发展成就、凝聚社会建设共识,讲好能集中体现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中国故事,也要着眼于社会基层空间,讲好普通民众的光辉与平凡。尤其要针对大学生群体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群体性矛盾,讲透具有代表性、现实性的平凡小事。教师要在利用社会主义建设成就鼓舞人心的同时,避免过度回避国家建设发展进程中的困难故事与负面故事。只有兼顾宏观与微观、积极与消极,思政教师讲出的中国故事才能自然质朴、真实亲切,才能在关照学生实际情况的同时,真正契合学生思想意识、触动学生价值理念,进而规范学生的外在言行。
2.4 保持教育性,避免价值失衡
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始终要围绕教育和引导学生而展开,无论是梳理故事内容,还是选择方式方法,都应以保持中国故事的教育性为前提,竭力避免讲述故事出现价值失衡的消极情况。现代化媒体技术的持续发展,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与交际方式,还催生了一批“网红明星”和“网络段子手”,甚至部分高校教师也从讲台走向荧幕,成为坐拥大批粉丝的“网红教师”。诚然,教师以轻松诙谐、简洁直观的方式开展教学工作,有利于迎合学生群体偏好、激发课堂教学活力,对于提升教育教学效果具有积极意义,但是,高校与思政教师若聚焦于外围关注和资源支持,热衷利用搞笑、诙谐的表现形式吸引受众,一味通过“心灵鸡汤”迎合学生偏好、喂养学生思想,只会使讲好中国故事成为一场娱乐盛宴,只会使严谨务实的思政教学课堂陷入娱乐泛化的泥淖之中[2]。因而,讲好中国故事必须严格把握教育底线,绝不能以娱乐价值侵蚀教育价值,使思政教育出现以形式统领内容的消极倾向。
3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内容选择
3.1 讲好历史故事,凝聚民族力量
历史故事以时间为基本线索,不仅完整串联了事件与人物,而且揭示了历史演进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趋势,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智慧与教育价值。所以,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应选择具有代表意义的历史故事,以此激发学生自觉、凝聚民族力量。思政教师讲好历史故事,应将中国近现代史作为主要选择范围,着重突出近代史中,中华民族反帝、反封建、反侵略做出的英勇抵抗和伟大牺牲。也要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党领导人民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奋斗与进取精神。在讲好历史故事的具体实践中,思政教师可以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为切入点,借助影像资料强化学生的历史认知。在影像资料中,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相互交叠,共同推进历史事实的发展,有利于学生通过人物与事件感知历史背景、体悟时代选择。与此同时,学生在整体故事背景下,通过人物多重角色对历史伟人形成更加全面立体的认识,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人物思想和历史进程的认同,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
3.2 讲好文化故事,挖掘思想底蕴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工作,充分证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基于此,高校思政教师需讲好文化故事,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底蕴,以文化故事深邃的思想理念和丰富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教化学生。思政教师既可以通过传统文化倡导的仁、义、礼、智、信,帮助学生认识和养成个人品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以及社会公德,进而引导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可以深入阐述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仁者爱人”“以和为贵”“天人合一”等思想,为解决当前存在的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环境恶化等世界性问题提供新视角,使学生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重要来源,也对解决全人类问题具有重要价值,进而使学生明白我国不仅有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勇气和担当,也有推动相关建设工作的基础与实力。
3.3 讲好热点故事,心系社会发展
当前我国社会改革进入关键阶段,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各种矛盾、问题集中爆发,对社会主流价值观与现代化治理形成严峻挑战。思政教师不能刻意隐瞒和回避这些社会问题,使思政教育成为描述理想化社会的工具,而是要在正视各种社会问题与矛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理想思维和科学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可结合思政课教学内容向学生布置“热点故事”调研任务,由学生自由选取近期的时事新闻、社会问题,通过材料整理、内容分析形成总结报告,教师利用课堂时间组织学生展开积极讨论,并对学生调研成果进行总结与评价。讲好热点故事,重点在于思政教师引导学生学会透过问题看本质。比如“扶不扶摔倒老人”的热点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社会诚信缺失与价值功利的角度分析其深层次原因,也要结合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求思考如何解除信任危机、构建和谐社会。
3.4 讲好追梦故事,坚定理想信念
思政教师要讲好无数仁人志士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故事,要讲好数以千万的中国人民为建立新中国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奉献故事,也要讲好革命战士用生命和鲜血写就的革命故事,使学生在中华民族追逐“站起来”的故事中牢记革命历史[3]。通过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国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思政教师要讲好中华民族追逐“富起来”梦想的曲折进程与丰硕成果,也要讲清党和国家在领导人民追逐“富起来”过程中的科学判断与英明决策,增强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国家制度、发展道路的认识与认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量子科学、载人航天、超级计算等领域取得重要成果;201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在全球15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孔子学院;到2018年末,我国卫生技术人员达952万人,居民健康水平总体优于中高收入国家[4]。教师应通过我国在科教文卫等不同领域的成就与事例,向学生展现我国逐梦“强起来”的光辉岁月,坚定大学生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终生的决心与信心。
4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路径
4.1 明确讲好中国故事的目标与追求
高校与教师必须明确讲好中国故事的目标与追求,从而为教育教学提供现实依据与实践思路。从基础层面来看,讲好中国故事要讲清楚、讲完整。好的故事必然脉络清晰、情节完整,能使学生明白内容梗概与核心要点,至少可以通过讲述故事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知识性内容,并使学生乐于接受这种教学方式。从发展层面来看,讲好中国故事要有深度、有内涵。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根本目的在于将知识内容以形象化、生动化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加强学生的知识印象和理解转化。总体而言,讲好中国故事为思政教育而服务,要在思政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其工具性价值,辅助思政教育教学以更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的形式展开。所以,高校与教师既要明白讲好中国故事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从属性地位,又要竭力追求将中国故事讲深、讲透,强化故事内容与思政理论之间的关联性和一致性,凸显讲好中国故事以及思政教学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价值。
4.2 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的素质与能力
思政教师要想讲好中国故事,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与能力,能准确把握故事的关键内容与核心思想,能集中表现故事的价值意蕴和教育意义,并能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技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首先,教师要坚定理想信念、夯实理论功底。思政教育效果一定程度取决于教师的整体水平,教师应坚定理想信念,不断锤炼自身的理论素养和道德品格,从而以个人魅力感染和影响学生。教师也要通过持续学习夯实自身思政理论,从而在完善理论素养的同时提高自身思考和判断能力,以便在教学设计中选择具有针对性、适应性的内容素材,进而能向学生传递科学、积极的知识信号。其次,思政教师应注重锻炼自身表达能力。教师在讲述中国故事过程中,要注意随着故事的发展推进,不断调整语气、语速、语调以及面部表情,通过声音艺术刻画故事情节、渲染故事氛围。与此同时,教师也要运用眼神、手势、神态等身体语言调节表达方式,以此吸引学生注意力,使中国故事更加生动和富有感染力。
4.3 创新讲好中国故事的手段与载体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思政教师应积极创新讲好中国故事的手段与载体,不断扩大思政教育的影响范围。高校思政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师资紧缺,需将更多课时分配到理论知识的系统讲解之中,所以讲好中国故事应以课后教育为主,依靠网络信息技术渗透到学生的课余时间。一方面,教师可将故事素材与教学资料发布到校内公共教学平台,以课程任务的形式要求学生自行阅读、分析,并配以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帮助学生建立和明晰故事素材与课程教学之间的内在关联,强化讲好中国故事对思政课教学的辅助与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教师应利用微信、微博、短视频等网络应用工具,丰富讲好中国故事的载体与形式。教师可依靠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不同渠道广泛收集故事素材,通过细致全面的梳理加工,使故事素材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不同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对学生形成综合、立体的感官刺激,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为扩大思政教育影响力提供保障。
4.4 整合讲好中国故事的资源与力量
讲好中国故事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是全社会的责任与义务,高校应充分整合内外部资源,为切实推进思政教育集聚广泛力量。首先,高校要发挥自身优势,强化学校教育效果。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要以高标准严要求理清教育目标、规范教育过程,根据学生知识结构、身心特点以及社会经验等方面的总体状况,选择具有知识性、教育性的中国故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引导学生学会从中国故事中增长见识、提升才干。其次,高校要联合家庭教育,深化思政教育影响。家庭教育对个体成长与发展具有长期性影响,理应在大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发挥积极作用。高校要注重与学生家庭保持紧密联系,与家长共同关注学生思想动向和现实需求,帮助家长通过世代流传的优秀中国故事开展家庭教育,引导每一位家庭成员积极承担关心、关爱大学生的职责,特别要发挥家庭教育中祖辈间关系纽带的重要作用,从而提高大学生对中国故事的信任与理解。思想理论只有厚植于现实土壤才能生根发芽、蓬勃生长,将中国故事融入思政课教学,是践行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要求,也是思政课创新教学方式、深化教学效果的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