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诠释红旗渠精神的四重维度

2021-11-28王会民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林县红旗渠理想信念

王会民,李 颖

(河南师范大学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中原红色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河南 新乡 453007)

红旗渠是一座历史丰碑,是太行山人民意志和力量的象征。林县人民凭着一种精神、一种理想、一种信念,通过艰难的实践过程,书写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 如果说杨贵书记带领林县人民建设红旗渠是为了实现“清水高山流,渠道网山头,吃的自来水,鱼在水中游”的朴素理想,那么传承红旗渠精神则是为了守护太行人的精神家园,在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中,更需要诠释好、宣传好、实践好红旗渠精神,因为这是一部关于理想信念的传奇,是一曲艰苦创业的号角,是一座不断革新的丰碑,是一腔为民服务的情怀。她装点着梦想,传递着希望,彰显着内涵,闪烁着光辉,这面旗帜永远飘扬,永不褪色。

一、从理想信念的价值指向进行诠释

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是医治政治变质、经济贪婪、道德堕落、生活腐化的良药。马克思在17岁时就写下了“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1],从此以后,毕生践行,初心不改、矢志不渝。曾经,无数先烈舍生忘死、视死如归,践行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铮铮誓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讲的“我们党的每一段革命历史,都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2]

“劈开太行山,漳水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山河重安排。”这是林县人民改变缺水历史、构建自己美好生活的理想信念。在1956年的山区前途大讨论的过程中,杨贵书记严厉地批判了“干部进了城,忘了山上人”的错误思想,认为“美好的生活靠我们去创造,山区贫困面貌靠我们带领群众流血汗去改变,我们必须树立这样一个信念:头可断,血可流,不建设好林县不罢休!”[3]作为一个外乡人,却怀有“不建设好林县不罢休”,使人民群众能够过上美好生活的理想信念。他不管遇到多么大的困难,不顾头顶多大的风险和压力,始终锲而不舍,率领全县人民,历经数载,修建了红旗渠,凝聚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吴祖太,同样是一个外乡人,怀着与杨贵同样的理想信念,大学毕业后,他放弃优越的条件主动要求到贫困、缺水的林县工作;正是为了这个理想信念,他积极参与红旗渠工程设计,爬山越岭,实地勘测,翻阅大量资料,精心设计,拿出第一本蓝图—— 《林县引漳入林灌溉工程初步设计书》;正是为了这个理想信念,吴祖太一心扑在工作上,无私奉献,履职尽责,深入一线排险除难,在一次意外的塌方中,他把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永远奉献给了林县这片土地、奉献给了红旗渠。在这样理想信念示范下,林县人民凭着 “宁愿当辈苦,不愿辈辈穷”的情怀,“蚂蚁啃骨头,争强好胜”的刚强,“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大爱,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成为了为自己理想逐日的人。

理想信念是人们的政治信仰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具体体现。坚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这是共产党人身份的象征。习近平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4]当代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理想信念,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时代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引导广大领导干部深刻认识红旗渠精神的时代内涵,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坚守理想信念的精神高地。同时,要守护“一锤一钎一双手”的为理想而斗争,做理想信念的忠实践行者,形成敢于追梦、勇于追梦的良好风气,把眼前的实际行动与远大目标结合在一起,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实现自己内心的理想乃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从艰苦奋斗的创业情怀进行诠释

回望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社会主义在中国的高歌行进,就是一部开天辟地的创业史、从未停歇不断再创业的奋斗史。中国共产党这个中国近代以来最伟大的创业团队,是1921年从上海的一座石库门小楼里集结出发的。他们从《共产党宣言》里抽出一把火柴,点燃起中国第一支《国际歌》的火把,吹响了开天辟地的战斗号角,崭新的中国革命便从这里起步。创业的道路并非一马平川,历经艰辛曲折,重新拨正航向,邓小平简洁有力地说,我们是个穷国、大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还是这个团队,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勇于改革开放,让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又一次再创业。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我们自豪而不自满,决不会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这个团队把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扛在肩上,踏上了新时代再创业的壮丽征程。

林县人民的修渠事业,又何尝不是一次创业。正是立足于林县的实际状况,充分发挥敢为人先、百折不挠的艰苦创业精神,圆了吃水用水梦想,为以后的扬帆起航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面对当地长期“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的生存困境,林县人民“山里人生性犟,后边来的要往前面放”的敢为人先,不甘落后的秉性,践行着“苦熬没有出路,苦干才有希望”的创业精神。凭着这份坚忍的意志和决心,林县人历尽艰难险阻、劈山导河、斩岭架桥,引漳入林;正是凭着这份“打破砂锅问(纹)到底”的执着,“不见黄河非好汉”的倔强,林县人民在勒紧裤带的岁月里,仍然“死抱红旗不放”,持续工作。“林红村”是修渠人在工地上创造的流动村庄,施工到哪,林红村就在哪,是人民群众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一种诠释。他们坚定地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四处为家、风餐露宿,只是为了追寻心中的梦想。青年洞是艰苦奋斗的典型,他们在没有大型机械的条件下,靠人的原始力量,一锤一钎地凿进。他们抡背锤、舞圆锤,站着打、跪着敲,手震得麻木,胳膊酸疼,谁也不叫苦喊累,反而喊出“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为了后辈享幸福,再苦再累也心甘”“撼山易,撼建渠民工斗志难”这些豪言壮语。任羊成“凌空除险”是艰苦创业的“舞者”的代表之一。他们为了创业,不顾人身安危,有时象壁虎一样伏在悬崖上,有时象雄鹰一样在蓝天下飞来荡去,用抓钩和钢钎把悬崖上的险石活石一块块撬下来,有效保障了后面修渠大军的安全。

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何尝不是新中国亿万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伟大实践的缩影和写照,又何尝不是创造人间奇迹、打开幸福之门的实际案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努力践行艰苦奋斗精神的重要性,指出“奋斗是艰辛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没有艰辛就不是真正的奋斗,我们要勇于在艰苦奋斗中净化灵魂、磨砺意志、坚定信念”[5],并强调要“把艰苦奋斗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6]。这既是对我们党在领导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艰苦奋斗精神的充分肯定,也为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贸易摩擦硝烟四起,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特别是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我们必须以艰苦奋斗精神进行新的事业,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走好新的“长征路”。

三、从不断推进的社会革命进行诠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一场社会革命要取得最终胜利,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7]除旧布新的社会革命,是一个不断克服阻力、不断调整、不断非线性向前的变革过程,也是接续发展、永无止境,积小胜为大胜的发展过程。

红旗渠精神也是一部积极推进社会革命的活教材。林县县委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依据每个阶段情势和任务不同,不断改进和加强党的组织制度、组织机构、组织纪律、领导制度,通过自我革命,使得每个党组织都健康有活力,切实成为“要想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的带动者。碰到阻力 能够积极调整策略,在红旗渠修建初期,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对工程艰巨性估计不足,造成战线拉得太长,领导、劳力分散,指挥很不方便,关键部位艰巨工程拿不下来,工程进展十分缓慢等问题,县委及时召开“盘阳会议”,决定做好打持久战准备,集中力量打歼灭战,采取分段突击,把渠分成几段,一段一段修,首先集中力量突击修成山西境内的20公里。修一段渠,通一段水,再修一段渠,再通一段水,以通水促修渠,鼓舞群众,教育群众,催人奋进,成为影响红旗渠成败的里程碑。红旗渠修成以后,林县人民并没有停止不前,而是依据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人力资源,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社会变革,不仅仅书写了“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的新内涵,还走出了“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发展四部曲,实现了林州由山区贫困县向现代化新兴城市、生态旅游城市的跨越。新时代,林州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富太行、美太行、强太行“三力同驱”,工业、建筑业、文化旅游业“三业并举”,全域式景区、全域式园区、全域式社区“三域共建”,加快建设富美林州、幸福家园。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社会革命也面临着新的考验,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力解决社会主义矛盾,实施新的伟大战略,秉承“四个伟大”,主动出击,积极回应,以自我革命推进社会革命。理清“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革命精神”的接续和担当的思路,从红旗渠精神中吸取革命营养和前进的力量,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而奋斗不止。

四、从以人为本的为民情怀进行诠释

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应人民之所盼。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坚持以人为本的历史观、发展观,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情怀和政治自觉,也是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向前进的根本保证。

红旗渠是共产党人“心中为民”的民心工程,而红旗渠精神则是对“以人为本”的生动诠释。修建红旗渠的直接动因,就是为了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境况,缓解林县人民亟需改变的用水短缺现状。林县县委原书记杨贵从上任的第一天起,就没有休息过一个星期天,在那个政治挂帅的年代,他被怀疑过、批斗过,然而始终没有动摇过他为民修渠的决心。马有金严格遵守“五同”原则,在困难时刻勇于承担任务,曾数次跳入寒冷刺骨的冰水中,带头挖石出沙,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因工作繁忙,曾“三过家门而不入”。当年河南省委和山西省委也给予了大力支持。他们的出发点都不是自己,而是普通百姓。红旗渠沿岸,每隔一段可见一块刻着修渠者名字的石碑,这些刻记不是为了表扬,而是为了追责。这些“名字”的代表者、直接负责人,都是党员干部。仅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到,党员干部是铁了心地带领群众修渠、护渠,而不是为了作秀、造政绩。十年艰辛,漫漫修渠路,红旗渠主干渠全长1500公里,总投资6865万多元,其中国家资助1025万多元,仅占总投资的14.94%,其余物资都是林县县委多处筹措和林县人民节衣缩食而来。更值得称道的是,在红旗渠建设的10年中,没有一次请客送礼,没有一处挥霍浪费,没有一例贪污受贿,没有一个人挪用建渠物资,这反映出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的血肉联系,是以人为本情怀的生动体现,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为民情怀的具体阐释。

社会在进步,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也必然发生着变化,但要始终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8]。“为民”是红旗渠精神的本质特征和价值所在,是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的最重要原因,新时代弘扬和传承红旗渠精神更要坚持“为民”情怀,牢记以人为本,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猜你喜欢

林县红旗渠理想信念
习近平2021年9月1日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红旗渠精神”感动我
弘扬红旗渠精神 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
红旗渠的“难”
把红旗渠精神这杆旗扛起来传承好
拍摄电视剧《红旗渠》就是要让当代人不忘初心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红旗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