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三教”改革的路径探究*

2021-11-28林秀丽

科技与创新 2021年11期
关键词:职业规划就业指导教学内容

林秀丽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530007)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被纳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是因为教育部办公厅2007年印发的《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教高厅〔2007〕7号)。经过十余年的发展,课程在高职院校已基本覆盖,但其课程定位、教学效果依然饱受诟病。在国家大力推行职业教育改革和“课程思政”改革的背景下,结合精准化就业服务工作的新要求,重新审视课程的定位,探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师资的“三教”改革路径,具有其必要性和价值性。

1 实施“三教”改革的动因

1.1 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改革要求的客观需要

2017年,教育部职成司印发《关于全面推进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7〕56号),拉开了职业院校全面启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工作的序幕。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是诊改的五个关键维度,而课程是教育教学的核心。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也明确要求实施“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开启课程质量革命。但是,怎么诊改?尤其是“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这类公共必修课的诊改,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范本。

1.2 贯彻落实精准化就业服务工作新要求的现实需要

2016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服务工作的通知》(教学厅函〔2016〕14号),提出“高度重视精准就业服务工作、建立精准对接服务平台”的工作要求。“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作为高职院校强化精准就业指导服务的重要载体,却长期遭受“水课”的逅病。如何根据新常态新要求,建设一套符合新生代教育对象学习特点的课程体系,提升精准就业服务效果,是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的现实需要。

1.3 贯彻落实“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应有之义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文件,都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作了具体规定。“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既要加强学生职业规划意识的培养和求职技能的掌握,更要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情怀和向上向善。例如,在“职业生涯规划”部分,通过“目标制定的重要性”“如何制定目标”“如何实现目标”环环相扣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与社会、国家的需求结合起来,既要择己所爱、择己所长,更要择世所需;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一个职业目标的实现,都需要脚踏实地去奋斗。但这一效果的实现,需要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师资的配套改革来保障。

2 运行数据分析

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虽有一定成果,但也存在诸多共性问题。本文以笔者所在高校(简称“G校”)的课程运行数据进行分析,挖掘课程运行的共性问题。

G校从2009年开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公共必修课,设置18个理论学时、1.5个学分,实行小班教学。2014年,G校将理论课时调整为24学时,在第三、四学期各设12学时(第三学期主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讲授,第四学期主要进行求职应聘与职业适应的理论讲授)。课程运行11年来,建成了比较系统的课程体系,出版校本教材4部,建设师资库98人,累计授课学生人数超过4.3万人,每年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大学生简历设计与模拟面试大赛、就业创业能力提升讲座等活动作为课程实践环节。然而,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师资建设等方面依然有很大提升空间。

2.1 教学内容偏重理论教育,教材选用特色不足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是集理论、实务、经验和体验为一体的综合课程。这就要求教师掌握相关学科专业知识,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要求实时更新教学内容,与经济发展新常态、行业发展趋势相契合;要求教学过程注重实践操作和情景体验。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授课仍是照本宣科地进行理论灌输,教学案例过时,教学内容甚至脱离当前就业实际。

和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是教材选用。大部分高职院校选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统编的规划类教材,保证了正确导向,但也可能存在本校特色不足的问题。一方面本科与高职院校学生的教学需求不同,另一方面在教材中缺乏本校特色内容的植入。G校虽然采用校本教材,但一样存在本校特色内容不足、理论性偏强等问题,也还尚未能贯彻落实好职业教育教材改革和“课程思政”改革的相关要求。

2.2 教学方法偏重单向灌输,个性需求关注不够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是一门极富启发性与互动性的课程,强调按照“行业需求、岗位适用”的原则,用不同“语言”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的需求,强调学生问题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G校虽然采用小班教学,但也主要采用单向灌输式教学,学生的体验感、参与感不足。例如“职业生涯规划”部分,大部分教师采用“教师理论讲授+学生完成一份职业生涯规划书”的方式完成教学,形成“课程理论性太强+学生习得无感”的教学体验。再如,“求职简历制作”模块的教学逻辑是“人职匹配”,要根据不同专业求职方向的具体要求、不同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去设计最能展现学生优势又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求职简历。像G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主要应聘建设行业企业的一线技术人员岗位,工作环境较为艰苦,所以用人单位对个人简历的关注点在相关的实习实训经历、吃苦耐劳的佐证依据上;而建筑室内技术专业学生主要应聘装饰、家装类的设计或装修公司的设计师助理、绘图员等岗位,所以用人单位非常关注学生的设计基础、沟通协调能力,关注简历的设计水平和相关设计作品。但现实教学中,更多教师采用“一把抓”的教学方式,弱化个体需求,授课效果备受质疑。

2.3 教学师资不稳定,教练思维尚未养成

G校2020—2021学年下学期教学团队由毕业生就业工作人员(18人)、学生工作管理人员(26人)、行政管理干部(9人)组成;所学专业涉及教育学、心理学、行政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等十余个学科专业;师资职称结构相对合理,包括教授2人、副教授4人、讲师37人、助教10人。但G校尚未成立课程教研室,来自不同系(部)的53位教师以行政兼课的方式参与教学,师资稳定性不足,教学研讨会难集中,授课水平参差不齐。

同时,精准化就业服务工作的新要求和新时代教育对象的学习特点,决定了教师不单要懂得讲授知识,还要懂得引导达成认同和行动。例如,教师不单要告诉学生“每个人都是解决问题的专家”,还要引导学生相信“我有能力解决自己遇到的每一个发展问题”,更要陪伴学生真实地去解决问题。这个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具备教练思维,掌握扎实的引导技术,而这恰是很多教师缺乏的。

3 “三教”改革的路径探究

3.1 教学内容改革维度

3.1.1 重新审视教学目标,完善教学标准

根据职业教育改革中有关课程改革的顶层设计思路,结合精准化就业服务工作的新要求,将课程思政等内容融入教学目标,制定课程教学新标准,修订课程教学大纲,优化教学重难点;规范统一教学课件和教学大纲,总结出一套改革典型案例。

3.1.2 增强教学内容的匹配性

高职院校要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态度养成为核心”的课程建设思路,按照“行业需求、岗位适用”的“人岗匹配”原则,及时将专业动态和行业发展成果融入课堂教学设计,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实践性和匹配性。

具体实施时,可以组织教师集体进行行业生涯人物访谈,精准掌握行业发展趋势;可以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全过程,实现教学内容精准对标行业企业需求;可以邀请校友入课堂,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等。

3.1.3 建设兼具实践性与本校特色的校本教材

根据教育部2019年印发的《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教材〔2019〕3号)相关要求,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思政入教材”改革,着手活页式教材建设,强化课程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实用性和针对性。例如“认识外部世界”部分,可以将思政育人目标入教材,通过呈现党和国家在2020年疫情期间出台的助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重拳举措,把中国的制度优势、道路自信等思政教育内容以“如盐在水”方式传递给学生;可以将本校各专业对应的行业企业职业信息、资格证书索引等内容以文字或微课的形式入教材,让不同专业的学生随时随地精准查阅;让各专业的优秀校友以“个人成长记”“学长学姐对你说”等文字或微课形式进教材,让学生随时取阅,对身边榜样人物的学业规划、职业素养养成有真实感知。

3.2 教学方法维度

3.2.1 实施择己所长的模块化教学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一般分为“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养与能力提升”“求职与就业指导”“创业基础指导”四大模块。“职业生涯规划”部分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人生阅历、扎实的生涯理论功底和教练技术;“职业素养与能力提升”模块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行业企业调研水平,准确把握“个人与组织动态平衡”的底层逻辑;“求职与就业指导”模块要求教师熟悉企业招聘需求和就业权益维护的相关法律知识;“创业基础指导”模块要求教师既要熟悉创业基础的理论知识,还应有一定的创业大赛指导或自主创业的实操经验。教师根据所长选择相应模块,抱团深入教学研讨,有利于教师科学设计教学环节,因材施教增强课程效果。

3.2.2 探索引人入胜的游戏化教学设计

2003年英国的游戏开发人员尼克·培林(NICK P)明确提出“游戏化”概念,2010年开始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培训、教育等领域,具体指“在非游戏化情境中使用游戏元素和游戏设计技术”。

游戏化教学设计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富有特色的故事线、关卡线、任务线、体验线设计,引导学生在引人入胜的故事情境中明晰学习目标,通过协作竞争模式挑战重重关卡,高质量完成学习任务,这与新时代教育对象的学习特点高度匹配。

例如,将课程设计成“航海之旅——自我探索体验营”“求职能力提升游乐园”等多种训练营的形式,让学生化身“玩家”,跟随“船长”“园长”(教师)开启学习探索之旅。当然,游戏化教学对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要求很高,要防止“课程很热闹、学生习得无感”的脱离教学目标的教学现象。

3.2.3 实施混合式教学

各高校普遍存在“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必修课时偏少(未达到教育部要求的38课时)问题,导致教师未能充分进行课程参与回路设计,影响课程育人目标实现。包括前述的模块化教学、游戏化教学的效果呈现,都需要足够的课时保证。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恰是破解这一难题的重要方式。通过建设符合本校定位和学生特点的优质慕课资源,将一部分课程理论学习前置,教师在课堂上重点进行引导和体验,引导学生通过“澄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行动”的完整体验,实现态度和观念的转变。

3.3 教学师资维度

3.3.1 构建合理的师资“选用培评”机制

成立课程教研室,配备1~2名专职教师,根据高职院校教师诊改工作标准和修订后的课程目标,制定课程教师选拔标准,选择一批政治硬、业务精、责任心强、学历和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以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和校本教材编写为抓手,推动教师以赛促教、以教促赛、以赛促教研,带领教师通过全程参与教材编写深度认识课程;以工作坊为平台,定期组织师资进行教学交流、沙龙分享和业务培训;以教学常规完成情况、学生学习反馈数据和教学成果输出等作为教师考核评价的关键指标。

3.3.2 培养“1+X”教练型教师

教师不仅要能讲能做还要能导,不仅要能讲知识还要善于讲方法,要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教师不单要拥有“1”个“教师资格证”,还要具备“X”个职业认证证书,比如生涯规划师、职业测评师、艾克里森生涯教练等。只有具备了导演的方法与能力,教师才能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学生开展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活动,才会在引人入胜的情境中,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找到内驱并促进行动。

4 结语

2020年,江苏省在全国率先组织开展江苏省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示范基地的申报、评选,其中一个关键指标就是“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情况,这给高校的精准化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发出了积极信号。高职院校能否把握机遇,推进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师资的系统有效改革,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毕业生就业创业质量极为关键。

猜你喜欢

职业规划就业指导教学内容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及对策
浅谈大学职业规划教育的价值、问题及对策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如何给高职学生上好就业指导课
论用职业规划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