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优化探索*
2021-11-28赵仁勇李萌萌
孟 珺,赵仁勇,卫 敏,李萌萌
(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河南 郑州450001)
1 前言
研究生教育是一个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高精尖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同时每年报考研究生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2019年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已达到290万[1],其中包括一定比例的专业学位硕士。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2]。在“新工科”的要求下,如何培养出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成为研究生教育的共同课题。
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一个与实际生产紧密联系的专业学位,以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但很多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和教学理念未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作出区分,专业学位教育的特色不突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环节薄弱。以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结合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模式与培养体系,对当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实践培养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对策。
2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与存在问题
中国从1991年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2009年开始全面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3]。近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人数也在持续增加,比例也日益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的特点是应用性强,能解决行业企业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了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的创新实践能力,许多高校在建立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许多不同层面的探索和改革。但国内高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方面仍存在一些共有的问题。
专业学位硕士和学术学位硕士培养模式相同,在课程设置、实践安排和毕业要求等方面没有太多变动,也没有针对性。缺乏对社会和行业需求的了解,导致学生毕业后就业方面有一定困难,无法很好地与企业对接。
高校的研究生导师大多都是学历高、理论知识丰富、学术造诣较深,但很多导师缺乏对行业的了解,没有工程实践背景。因此单单依靠校内研究生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指导,往往无法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专业学位研究生考核评价机制仍只注重书面呈现,缺乏对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考查。目前多数高校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考核评价主要通过课程考试、发表期刊论文和毕业论文方式。虽然在准备毕业论文的过程中通过实验操作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但实验内容往往只设计某一知识点,不具有综合性,也无法让学生全面了解本行业发展情况与需求。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主要是在校内和实验室学习,较少与行业企业接触,理论知识充足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较缺乏。因此,要想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深入行业企业。
3 培养模式优化对策
3.1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针对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目标,应该设置一套区别于学术型硕士的人才培养方案。首先需要深入了解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广泛征求食品行业企业的意见,充分考虑校企双方的需求,根据食品行业的特点,组织本领域的学科带头人、研究生导师和企业导师等共同商讨和制定符合行业和社会需求、能提高专业学位硕士创新实践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方案。
3.2 完善课程体系
制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仍需广泛听取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建议,增加实践类课程的门数和课时。对于工科研究生来说,学习过程中大部分时间要进行课题研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研究课题也应该向应用型课题倾斜,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解决生产实践中确实存在的瓶颈问题为目标,以此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让学生在课题开展中追求创新,多思考、多实践、多交流、多总结。
3.3 丰富考核评价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考核方式应该更多元化,不仅以论文作为唯一标准,而且考核目标要一致,要重点考查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否解决实际问题。将研究生在开题、中期、实验设计、课题组分工协作、参加比赛等活动中的表现作为考核评价的依据。这一环节仍然需要用人单位的参与,可以邀请课题相关企业人员参与对学生的评价。
3.4 提升导师行业背景
现在高校的硕士生导师大多学历较高但缺乏行业背景与实践经验,与真正的实际生产环节有些脱轨,此情况下指导的专业学位硕士很难具有实践思维。导师的行业经验与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非常重要。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特别注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实践经验培养,每年都分派缺乏行业经验的教师与研究生一起进入相应的大型食品企业实习。通过这种方法让教师切实接触到生产一线,与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深入交流,提供发现问题的机会,让教师能更好地将专业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联系,以此提高专任教师的工程经验,确保学生得到具有创新实践理念的指导。
此外,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针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行了双导师制度。即除了有一位校内导师,还会聘用一位在一线的高水平技术人员成为企业导师,从课题遴选、实习实训到毕业答辩,双导师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共同指导。企业导师可以给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传授实践经验,提供深入企业的研发、生产和管理一线的机会,在实战中了解企业的实际运作过程,面对实际的生产问题才能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避免出现学生能力与企业需求之间严重脱节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就业率,缩短学生工作之后的适应期。
3.5 建设创新实践基地
除了实行双导师制度,还需充分利用企业资源,选择具有较强技术研发实力、对创新实践型人才有需求的大中型食品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的平台,即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企业对行业和社会的需求往往掌握得更精确,高校有更多的高水平科研成果,所以二者结合会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提升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综合能力。所以,建设基于产学研联合的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是培养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4]。
许多食品企业也希望参与对高校专业学位硕士的联合培养,为企业培养和挖掘高新技术人才。对于高校而言,在和企业联合培养过程中,如果学生能参与企业关键技术研发,学生的行业背景会有极大提升,学生整体的就业率会提高。建设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环境不再局限于高校实验室,也不再只是完成某个单独实验,而是可以进入企业各个部门,切身体验企业的研发环境和生产环境。
近年来,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与汤阴县产业集聚区内的多家知名大型食品企业联合建立了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供了新的平台,积极探索产学研有效结合的新模式。校企双方除共同制定专业学位研究生进入基地后的详细实践流程外,还会建立定时反馈机制,学生实习结束后还要进行总结汇报,以确保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创新培养基地的实践质量。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建设水平的提高,能促进校企双方的协同创新与发展,并通过科研成果转化带来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5]。
4 结语
随着中国经济与社会飞速发展,各行各业对有创新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有了更多的需求。高等学校的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环节,研究生是未来技术创新的主力军。在培养工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过程中,离不开与企业的紧密结合。从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考核评价、行业背景提升到建设创新实践基地,都应该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参与进来。需充分发挥高校和行业企业的优势,构建能够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出更多能解决企业瓶颈问题、引领行业创新趋势的高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