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深度融合背景下高职学生创新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2021-11-28汪慧琳
汪慧琳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8)
近年来,国家在深化产教融合,推进高等教育与经济高质量融合发展过程中,颁布了诸多激励政策,例如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联合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旨在将人才培养输出与产业人才需求更加紧密结合,形成一个具有产、学、研、用的产教融合生态系统。从政府的角度、行业的需要、产业的发展、教育的发展方面,都不约而同地在深化产教融合方面提出了新的理念。从《中国制造2025》可以看出,未来的职业教育过程将重点培养具有创新型的高技能人才。因此,在产教深度融合背景下,如何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对加快高职学校转型升级,提高高职学生适应行业发展要求,提升学校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技能人才输出的能力,服务地方生活经济发展水平,探索具有产教融合发展趋势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产教深度融合对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现阶段,许多高职院校在推动产教融合方面做了需要工作,尤其是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双高”计划)推动下,高职院校中学校的特色专业与行业企业的结合更加紧密,许多专家学者在研究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方面取得了许多理论成果。张建云(2020)基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园建设,从地方政府、职业院校、入园企业三者的角度构建长效机制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培养。常晓宇(2019)认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在课程设置、支持保障体系、师资结构、专业教育现实困境等方面进行研究,认为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需要从创新创业教学模式、教育课程体系、教育实践平台、培养“双师型”创新创业教师队伍等方面不断建立新的突破。
2 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2.1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无法满足创新教育的全覆盖
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师资是关键。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对师资的要求更加全面,除具有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对创新创业有一定的研究,能够对学生提出的创业问题进行解答,有调动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热情的能力,需要全方位了解地方政府出台的各类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等。在一定的时期,有些学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创新创业师资由专业教师或者辅导员来兼任,校外创业导师选聘还不够深入全面,还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的创业师资库,大部分人员还无法全面胜任大学生创业导师的角色。有时候采取创新讲座代替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很难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过程进行有效指导。另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教师由于缺少实践经验,在实际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创新创业教育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无法有效地开展创新创业指导。
2.2 高职院校实践平台建设无法满足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全覆盖
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仅需要专业的创新创业理论,对高职院校学生而言,更多的是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体验和提升。创新创业教学需要一定的场所来开展活动,然而在实际过程中,由于创新实践平台建设区别于传统的教学平台建设,对场地、资金、人员、政策、管理方式都有更高的要求,大部分的学校注重理论教学,忽视了实践平台建设,在实践操作方面往往用参加一些创业类比赛的方式来替代。部分校企合作的企业也缺少参与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的动力和兴趣,导致校内校外均缺少实质性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2.3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无法满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已经在学生培养体系进行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改革,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学校结合行业人才需求导向,开发和制订了许多专业课程,一定程度上对提升高职学生就业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在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方面,缺少较为完整的培养方案,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还较为单一,学校教学和企业人才需求之间还存在衔接不紧密的现象,学校和企业资源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统筹分配,导致教学与实践操作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影响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主动性。
2.4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度不足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过程中,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高职院校、企业等多方主体都提出各自的设想和建设规划,也出台了许多推动大学生创新发展的保障措施和激励政策,但是彼此的聚焦点不同,相互资源整合不充分,无法形成有效的合力,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没有得到充分的拓展,一些好的创业项目由于没有得到有效的指导,学生创业失败挫伤了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也延缓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的有效开展。
3 产教深度融合背景下高职学生创新能力提升路径
3.1 加强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建设
创新创业师资是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在产教融合背景下,一方面要加强对校内创新创业师资的培养,尤其是加强专业课程教师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定期安排教师进入企业、政府创业部门等开展挂职锻炼,建立院校专任教师到企业定期实践锻炼机制,积极组织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实践活动,拓宽教学人员的创新知识和实践能力,以培养“双师型”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为目标,加快推进创新技能培训力度;另一方面可以充分挖掘校外专业技术人员资源,建立产业导师特设岗位,完善创新创业师资库建设方案,做好校外创业导师的选聘标准,合理制定校外创新创业导师薪酬奖励制度,建立校企人才流动机制,吸引一批具有创业背景又有操作技能的企业专家进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同时,要构建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评价机制,引入多元评价体系,激励校内外创新师资的内在动力,提升创新创业教学效果。
3.2 搭建多维立体的创新平台
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校内外资源联动是构建学生创新创业平台的基本要素。在产教融合不断深化的背景下,积极拓展校内外资源,结合创新创业建设的实际情况,把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素质拓展、创新创业训练融入到平台建设,在政府、学校、市场、企业之间加强有效联系,打造一个具有学校专业特色的校企深度融合的创新平台。例如依托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学校联合企业加入政府产教融合发展规划和资源布局中,学校可以与一些深度参与产教融合的企业联合建设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把创新创业课程嵌入在学生生产实训过程中,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实际项目运行中,获得更多锻炼的机会。
3.3 完善产教融合课程建设体系
深化校企合作内涵,丰富校企合作内容,是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基础,也是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关键。在制定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培养方案过程中,要引入行业发展前沿教学内容,建立校外创业导师的遴选、聘任机制,让有丰富创业实践经验的企业家、企业技术人员、政府就创业部门工作人员等定期在校内开展创业指导课程,要把产业发展趋势、社会对人才技能需求、创业政策宣讲等内容引入到课程教学中;要提升实践模块在整个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的比例,探讨合理的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建的课程模式改革,丰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分类指导,满足不同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不同需求,不仅仅要做好创新创业教育的全覆盖,更为重要的是要做好具有创业潜力学生的选拔和培养。
构建多元化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把地方政府、高职院校、企业团体、产教融合园等一系列校外资源引入到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建立校本教学与校外教学并重的创新创业机制,一方面高校要结合校内建设发展需要,构建与专业课程相适应的创新创业课程,提升学生创新意识,营造创新氛围,提升在创新创业过程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加强市场调研,结合市场发展、专业建设、行业趋势的变化,对创新创业课程内容进行动态调整,让课程内容及教学方式适应时代发展步伐,增加校内创新创业教学的活力。同时,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中校外实践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产教深度融合,就是要充分利用并整合企业、行业、政府资源,增加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院校可以在企业、大学生创业园、产教融合园等建立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将学习空间从校内转换到校外,把理论课程与实践工作有机融合,让学生在生产实践环境中感受创新创业的氛围,主动培养创新思维,提升创业能力。
3.4 产教融合深度仍需不断提升
校企产教融合的深度推进,必须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双主体作用。深度开展校企融合,就必须推进职业院校与企业、与行业的联合,共同开发学生创新创业培养计划、实习实训计划及技能评价标准体系。在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方面,要加强企业技术人才在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中的作用,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创新型人才动态培养体系。企业可以提供一些生产实际过程中的项目,建立起以优质项目为依托的校企合作项目,通过项目化的运行方式,将校内资源与企业实际需求联系起来,吸引对创新创业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参与其中,在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同时,也为企业发展储备了优秀的人才,调动了企业参与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产教融合是促进高职院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在当前高职院校办学模式、育人格局趋同的大背景下,毕业生的技能、素质也出现了同质化发展的趋向。通过产教融合的教育模式,高职院校可以突出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