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科技口译技能的基本方法

2021-11-28

中国科技纵横 2021年1期
关键词:译员口译专业知识

(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江西景德镇 333001)

0.引言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领域的对外交流和合作日益频繁,但是,由于语言问题,中外科技工作人员的技术交流,特别是现场交流受到了制约。因此,科技口译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如何在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技术人员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其能够畅所欲言、充分沟通,这是口译工作者的职责和目标。

因此,科技口译要求译员除了具有扎实的双语基本功底之外,还要具备相关行业的专业知识,这两方面是科技口译工作者的“两只手”,缺一不可,因为口译质量将会直接影响技术交流、讨论、谈判和协商的效果。本文重点从专业知识、记忆问题和语言能力这三方面来阐述如何做好科技口译工作。

1.深入了解专业知识和专业词汇

翻译界有人提出“准确、全面、通畅”作为口译的标准。准确主要指内涵意义的准确,重要的术语、数字等转换的准确。在科技口译中,准确更是至关重要,因为有时可能会因某个专业词汇翻译不清而影响讨论或会谈进程,甚至可能造成双方的误解和冲突,给某一方带来损失。在实践中,要做到准确就必须在语言方面无障碍,充分理解双方讲话人的意图,现场口译中,译员在听讲话时不能筛选、不能分心、必须全部听懂并记忆,一段讲话结束,听懂了就听懂了,听不懂就无法翻译,当然在有些小规模的讨论中,如果译员没听懂,可向讲话人询问或确认应该翻译的信息,但这种情况是应该尽量避免的,因为在正式的讨论或会议中不可能一再询问或确认信息。由此可见,除了具有扎实的双语功底之外,深入了解专业知识和专业词汇是非常重要的。

“隔行如隔山”,不同行业特点不同。科技口译的服务对象多是中外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涉及到工程技术、材料、工艺、质量等各个专业。就拿直升机行业来说,专业划分很细,有气动、结构、强度、旋翼系统、动力装置、传动系统、航电系统、操纵系统、电气系统等专业,而每个专业都有许多分支,即使是工程专业人员也不可能精通所有的系统。在技术讨论或谈判中,经常会涉及到一些专业性很强的问题,如旋翼系统中柔性梁的铺层结构、发动机进气道的组成、传动轴之间的连接等。如果在口译工作之前没有了解这些知识,可能在现场就无法翻译。在翻译中有时也会遇到这种现象,即使听懂了一句话中的每个词,也不能完全正确理解整句话的含义,其主要原因是缺乏专业知识,不能把每个词汇系统而逻辑地组织起来。相反地,对于那些外语水平较好的工程人员来说,有些情况下即使他们没有听懂讲话人说出的每个词,也能理解讲话人的意思,这是因为他们熟悉专业知识,接受有关的外来信息有联想的基础,能够把外来的信息和自己的知识结合起来,因此在专业交流方面比较容易。

科技英语有成千上万个专业词汇。有些词汇既可用于日常生活,又可用于工程专业,但词义完全不一样,如:nose(鼻子)在航空英语中为“机头”,又如washer (洗衣机)在机械专业中译作“垫圈”,有时候,同一词在不同专业有不同的词义,如rotor既可译成“旋翼”,又可译成发动机的“转子”,在翻译时就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此外,在有些情况下,汉语中的同一词,在英语中却有不同的译法,像整流罩,发动机的整流罩常译为“cowling”,但机身和传动系统的整流罩又译为“fairing”。因此,作为一名科技口译人员,要想圆满地完成任务,必须要理解并掌握专业知识和词汇。在技术讨论或谈判中,经常会涉及到一些专业性很强的问题,如果口译人员之前没有了解这些知识,可能在现场就无法翻译。在翻译中有时也会遇到这种现象,即使听懂了一句话中的每个词,也不能完全理解整句话的含义,其主要原因是缺乏专业知识,不能把每个词系统而有逻辑地组织起来。相反地,某些外语较好的工程人员即使他们只听懂了几个词,也能理解讲话人的意思,这是因为他们熟悉专业知识,接受有关的外来信息有联想的基础,能够把外来的信息与自己的知识结合起来[1]。

2.脑记和笔记有机结合

“全面”是口译的首要标准。在翻译界,众多专家学者把全面性作为衡量口译质量的第一标准。2000年中国台湾辅仁大学翻译研究所的杨承淑教授认为口译评估指标可量化为忠实占50%(准确、完整),表达占30%(流畅、明确),语言占20%(语法、选词)。在北京、上海等地的口译资格考试中,全面标准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如在上海口译资格考试的评分标准中,对原语信息表达的准确性的比例占到了67%。由此可见,全面是口译的核心。然而,在实践中,要完整地表达讲话人的意思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特别是当讲话人语速比较快、发言时间比较长的时候,译员往往不能记住每句话。对这点笔者深有体会,对于长时间的讲话,经常会边听边忘,往往仅记住讲话人的最后几句话,如何克服这个困难,就要增强短时记忆能力。

但是对于大段落的信息,或者是讲话人谈到数字、人名、地名、机构名称等专有名词,不停顿地讲上5min、10min,译员单凭脑子要全部记住是很困难的。这时特别需要做些笔记,把理解的信息记录下来。而记录下来的应该是讲话内容的要点,如主题、论点、逻辑关系等,此外,还要记录时间、复杂的数字等。当然,在笔记中可以使用原语,也可以用目标语,这个根据个人习惯,还可以采用一些缩略语、符号、图形等。当讲话人讲话结束后,这些记录便成为激活短时记忆信息的线索来提取剩余的单词,帮助将短时记忆中的内容回忆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脑记和笔记是相辅相成的,没有良好的脑记能力,只有笔记也是不行的。笔记受时间的限制,在口译中只是一味地作笔记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合理的。因笔记而忽略了脑记,就不能连贯的表达讲话人的信息。由此可见,良好的记忆能力包括脑记和笔记,口译人员应该平时的工作中多锻炼自己的脑记能力,而对于大段落的信息,应该利用笔记来保存主要信息,并且把脑记和笔记有机地结合起来[2]。

3.良好的语言能力

在口译现场,译员通常会遇到不同国家的外宾,以英语为例,非英语国家的外宾在讲英语的时候,往往受到本国语言的影响,语音、语调、词汇和语言习惯各有差异。这就要求译员平时注意各个国家、地区外宾的英语讲话特点,除能听懂、适应英美国家人员的讲话之外,还应能够听懂非英语国家人员的讲话,具备较强的语言适应能力。即便是很费解的讲话,译员也应能够听懂;对语言表达能力较差、说话没有条理性逻辑性的讲话,译员要通过自己的正确理解,经过概括、整理后,通顺地翻译出来。

用词问题。口译中的用词要口语化,避免过多的书面语。即席口译是在现场帮助使用不同语言的双方沟通交谈的,双方用词一般本身不会是文绉绉的。所以,在口译时,译员用词、造句应尽量使用口语体和短句。词汇多用常用的词语和普通的惯用法。能用小词则不用大词。比如,口译中用“according to”代替“in accordance with”就比较口语化,用“ask”代替书面体的“inquire”,用“begin ”而不用“commence”等。

4.实践锻炼

步入21世纪,我国科技合作项目越来越多,这为口译人员提供了良好的锻炼机会。对外合作项目和科技口译人员之间是一种共赢关系,对外合作离不开口译人员,同时,它又是口译人员成长锻炼的沃土。在工作中通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突然承担某个项目的技术谈判口译工作,外国专家讲话带口音、难听懂,对会议内容了解不够、翻译不到位,有些词汇听懂了也不知道如何翻译等。事实上,这些都是因为实践锻炼少造成的,如果多参加对外合作,在实践中反复锻炼,就可以避免这些问题。

5.结语

科技口译是一项集专业知识和语言技能为一体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口译人员是单位科技实力的另一种体现。因此,口译人员除具有做到上述几点外,还应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良好的心理素质、敏捷的思维方式、和灵活的应变能力,这样才能应对这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

猜你喜欢

译员口译专业知识
会议口译中译员的译前准备研究——一项基于上海译员的问卷调查
中外口译研究对比分析
传播专业知识,启迪成长智慧
口译中的“陷阱”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论机器翻译时代人工译员与机器译员的共轭相生
译员与翻译企业的劳资关系及其和谐发展
论心理认知与口译记忆
软件技术专业知识地图的应用研究
如何判断你的老板是个“精神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