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提升上海老城居住区园林景观效果的研究
——以浦东新区南码头路街道为例

2021-11-28龚秋华

上海农业科技 2021年6期
关键词:老城园林景观码头

龚秋华

(上海市浦东新区南码头路街道绿化市容管理事务中心,上海 200125)

上海老城居住区广泛存在于上海市的中心城区(如黄浦区、静安区、虹口区、长宁区)及其他行政区域(如闵行区、嘉定区、奉贤区),具有城市发展时期固有的历史特征,如建设年代久远、城市规划空间结构布局紧凑、道路交通拥挤堵塞、社区配套设施完善、人口众多密集等。然而,随着时代进步、时间迁移,老城居住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社区发展变得滞后,人口老龄化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再加上大量外来租房者及“地摊经济”的放开,造成老城居住区的社会管理松散,对环境卫生、市容市貌、车辆停放、园林景观绿化等方面造成了巨大冲击。在此背景下,为进一步提升上海老城居住区园林景观效果,满足老城居住区居民的“三美”(即生活美、环境美、生态美)需求,促进老城居住区居民获得更好的生活质感和城市满意度,笔者以浦东新区南码头路街道(位于浦东新区滨江老城片区,东接花木街道、北蔡镇,西与黄浦隔江相望,南临周家渡街道,北靠塘桥街道,区域总面积为4.2 km2)为调研对象,拟对老城居住区园林景观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南码头路街道居住区采取的景观效果提升措施和提升成效进行介绍,并对可供其他老城居住区借鉴的景观效果提升经验进行总结,以供类似地区参考借鉴。

1 老城居住区园林景观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分析,老城居住区园林景观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园林景观建设时的规划和设计与当前时代不适应、居民对园林景观的诉求和渴望发生了变化、园林景观的空间布局与当前居住区的通停功能相矛盾等[1]。

1.1 园林景观建设时的规划和设计与当前时代不适应

上海老城居住区的园林景观多建于20世纪80、90年代,在建设时,为提高社区居住率,规划设计的园林景观大多具有零散、碎片、小块、不规则等特点[2],景观色彩上大多表现为长年常绿,多见香樟、雪松、广玉兰等,鲜有落叶乔木和色叶树木,植物品种选择也较为单一,要求易活、能大规模种植即可。

随着时代发展,如今出现了多种美轮美奂、美不胜收的景观形式,如大片草坪、公共花园、多彩落叶树、开花矮灌木、杨柳人工水系、入口和街角的带状花镜等,但是由于老城居住区园林景观在建设时的规划和设计问题,目前可利用的空间狭小局促、极其有限,只能在犄角旮旯的地方、甚至是居民违建拆除处建设花坛,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师较难发挥作用,使得老城居住区居民难以获得别样的美景。同时,经过几十年生长的高大乔木,其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再加上老城居住区的物业管理费低廉,居住区的园林景观得不到正常的养护和修剪管理,这些均极大地影响了老城居住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例如晾衣晒被、通风采光、日光浴等,且容易滋生蚊虫。

1.2 居民对园林景观的诉求和渴望发生了变化

30年前,老城居住区居民对园林景观的诉求和渴望相对偏低,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老城居住区居民对居住区园林景观的需求也慢慢发生了改变[3],主要是从“单一的绿”转向“多样的色彩”,想要让居住区变得更为多姿多彩、缤纷靓丽,视野中有开花的树或映入眼帘的花园美景,可以足不出户便可与自然亲近、跟自然交流。

1.3 园林景观的空间布局与当前居住区的通停功能相矛盾

20世纪80、90年代,居住区内大多是双向单车道,且多数园林景观建设在车道两侧。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当前老城居住区内的车辆数量剧增,为满足居民的停车需求,不仅需要对车道进行重新规划(例如,将原来的双向单车道进行单侧划线停车,变成单车道),还需将园林绿地改建为公共停车场,导致园林景观的空间布局与当前居住区的通停功能相矛盾。

2 南码头路街道居住区园林景观效果提升措施和取得的成效

为了提升居住区内的园林景观效果,南码头路街道着力改善了城区绿地,发力推进了拆违建绿工作,谋力增加了社区功能和空间,有效提升了老城居住区的环境品质和文明魅力。

2.1 从顶层设计出发,创建“上海市园林街镇”

2017年10月,南码头路街道正式提出创建“上海市园林街镇”,通过顶层规划、设计、参与,设立了“上海市园林街镇”创建工作小组,制定了创建工作制度,以“城市微更新”“社区补短板”“美丽街区”“绿色家园”等政策措施为抓手,最终打造出了高品质生活社区、美丽生态街区,营造出了富有地气的园林景观效果。

2.2 群策群力,致力于“社区花园建设”

近几年,南码头路街道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明确“绿动老城区,品质南码头”的工作主线,以“绿”为主旋律、以“动”为和弦、以“品”为浓墨、以“质”为重彩,群策群力,集思广益,致力于“社区花园建设”[4]。例如,港机新村居委会以“花开港机,乐活生活”为主题,针对居住区绿化失管、失养情况,打造了“花开港机赏花一条巷”,形成了“小区绿化自循环”;临沂二村居委会以“水韵花都-惬意临二”为方向,以“绿色、环保、科技”为主线,创造了微景观区域,打造了“畅想星空花园”;临沂六村居委会以“村暖花开”为指引,以党建引领为特色,实施了“玫瑰花园”建设;六里四居委会以“与河水亲密接触”为设想,运用中汾泾河河水,实现了居住区内绿地的半自动化“智慧控制灌溉”。

2.3 以问题为导向,加强“人与园林”的互动

老城居住区园林景观存在的问题纷繁复杂[5],而城市园林绿化则在为人民群众服务过程中体现其自身价值和归宿。因此,南码头路街道坚持以人为本,以问题为导向,到群众中去倾听居民的声音,通过现场实地勘察、反复征询、思考斟酌等,统筹考虑“海绵城市”“健康社区”“党建服务”“儿童游乐园”等因素,因地制宜、切合实际地打造出“雨水花园”“健康生态绿道”“党建公园”“体育公园”“健身广场”“游戏乐园”等优质项目,加强了“人与园林”的互动、互惠、互赢。

3 提升老城居住区园林景观效果的借鉴经验

3.1 领导决策需稳定有序

提升老城居住区园林景观效果涉及的因素较多,如居民的年龄、层次、职业、受教育程度和园林景观的空间布局等,这就需要园林景观效果提升工作的领导决策稳定有序,秉持公正、公开、公平的工作心态,坚守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良性协调、多方统筹,实现老城居住区园林景观效果的提升和优化。若领导决策频繁替换,或没有主牵头人,或对景观效果提升工作的认识不够、重视不够,或决策目标随意动摇,或态度不明朗、似是而非,不给予明确的答复和推动,均会严重影响老城居住区园林景观效果的提升和优化。

3.2 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坚决不搞“为建而建”

老城居住区园林景观效果的提升涉及老百姓的实际利益,绝不能“为建而建”或是成为“面子工程”“政绩工程”,而应是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因此,“身处高位”的领导要坚决杜绝“遇事拍脑袋”,应倾听居民的心声、想法和意见,将各种问题整合到一起,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尽可能地顾及绝大多数居民的合理、正当权益,寻求出一个可操作的“中间方案”,真正让老城居住区居民成为园林景观效果提升的受益者。

4 结 语

任何时期、各个阶段的城市产物,都会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价值和作出贡献,并在城市扩张和文明延伸过程中或多或少、或长或短地存在着。在新形势下,应不断提升上海老城居住区的园林景观效果,从而体现出与其自身价值相匹配的功能,让更多生活在上海老城居住区的居民们感受到新时代的幸福。

猜你喜欢

老城园林景观码头
全自动化码头来了
老城新活力潮流新维度
乡土植物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景观构思在产业园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老城旧影·和平路
老城活力
园林景观的设计要点及问题
前往码头
李倩园林景观设计作品
在码头上钓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