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派通变的文论思想
2021-11-28叶当前
叶当前
桐城派初兴之际就强调“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的文论观,“有所法”是文学流派的必然要求。桐城派的“有所法”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编纂圈点古文选本,作为学习古文的津筏;二是总结相对一致的文论观点,作为家法传承后学;三是明确师承统绪,作为正本清源、赓续薪火的依据。“有所法”有利于不断增强桐城派的凝聚力,巩固文坛地位。
然而,因陈不变最易陷入末流,桐城派古文家清醒认识到这一点,故能通过“有所变”救弊求新,为桐城文章保持活力提供理论指导。桐城派的“有所变”同样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断更新古文选本,以学习对象的通变适应时代的变化。如《古文辞类纂》在姚鼐生前就屡经删订,康绍镛刻本有编者圈点评注,吴启昌刻本则删除圈点,卷次也有所改变,后又有各种《古文辞类纂》评注本、选注本(参看周远政《〈古文辞类纂〉版本述略》,载《古典文学知识》2003年第5期),桐城派从姚门弟子直至林纾、高步瀛,历代古文家致力于该选本的学习,从辗转传抄到刊刻传世,从整本标识到约选导读,或笺注评点,或圈识名句,或指示结构,或揭橥要义,以《古文辞类纂》为中心便是“有所法”,不断发掘新义便是“有所变”。而曾国藩《经史百家杂钞》进一步整合文章分类,类目亦有所微调,每类必以六经冠首,篇目增选史传,较《古文辞类纂》是“有所变”。王先谦、黎庶昌分别续撰《古文辞类纂》,或从时间上接续,或从篇目上扩充,亦是对姚本的“变”。二是明确提出“文贵变”的文论观。刘大櫆《论文偶记》将“文贵变”理论溯源于《周易》,以“变”字定义“文”,强调为文需要做到“一集之中篇篇变,一篇之中段段变,一段之中句句变,神变,气变,境变,音节变,字句变”,这是从创作论的角度揭示“变”的重要性;总结上古典谟训诰的简奥,孔、左文章的神态毕出、情韵并美,先秦战国的疏纵,汉人的劲质,唐人的峭硬,宋人的渐薄等,则是从“史”的角度梳理文章之变。姚永朴《文学研究法》“状态”篇,博引历代文论,论文章的“达”“圆”“紧”“奇”“变”“瘦”等各种状态,历时性呈现古代文论“变”的轨迹。姚永朴推源溯流论范畴、高步瀛《文章源流》从起源与变迁论文体,均蕴涵了原始以表末的通变观。至于在汉宋之争、骈散之争、桐城派与《文选》派论争中,桐城派不断弥纶彼我,唯务折衷,亦体现出变通的文论思想。三是创作实践上的不断嬗变。桐城派以古文起家,逐渐融通诸体,诗文、诗论、文论、翻译、小说、日记、笔记、学术著述等各种文体均有建树,在西学东渐语境下,桐城派撰述亦与世推移,早期的序跋志铭、山水游记拓展到海外见闻、时事政论,前期书院以四书文及圈点为主的讲义嬗变为高等学堂中的现代大学教科书。
本期刊出刘慧青《桐城派晚期嬗变中的通达——姚永朴〈文学研究法〉文章学思想》一文,是《文学研究法》的专题研究,重点阐释姚永朴“不立宗派、骈散同源”“力纠前贤空疏,关注文学本位”“强调适时的文章功效”等文论思想,虽然由骈散之争、宗派之争、文学本质之争等时代热点话题切入,但能宕开一笔,侧重论述以姚永朴为代表的晚期桐城派古文家通达求变的文论思想,从具体案例印证桐城派“有所变而后大”的立派初衷。至于晚期桐城派为什么要变,应如何变,变到什么程度,则是另外一个论题。亟需学界同仁的精彩宏论,本栏目将留版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