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制度下高职“四有双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1-11-28王辉杨艳
王辉 杨艳
(保险职业学院,湖南 长沙 410114)
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2019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为职业教育如何发展勾勒出了清晰的发展路径,方案中指出:“从2019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以下简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作为一项全新的制度设计,1+X证书制度的实施不仅能缓解职业教育中存在的学习者能力与社会需求脱节、职业教育质量普遍不高、校企合作办学深度不够等问题,其更深层次还指向了探索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机制[1]。因此,围绕1+X证书制度试点,高职院校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在程序、方式和结构等方面应如何进行变革,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1+X证书制度下高职人才培养的现实反思
国家大力推动1+X证书制度试点,期望解决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环节存在的系列问题。与高职院校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相比,1+X证书制度核心在于让学习者在学历证书获取的基础上,同时获得能体现所学专业技能水平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从而实现个人专业能力与技能素养双向融合,落实职业教育人才供给侧改革成效。随着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进一步发展,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环节还未能完全匹配试点要求,具体来看存在以下问题。
(一)培养目标:质非文是,“急功近利”的现象有之
随着我国产业的转型升级和信息技术的兴起,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适应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优质的职业教育在定位上不但要注重以人为本、绿色发展和可持续性,同时,在考量上应重视对学习者学习能力与职业技能水平的综合评价并贯穿始终。反观当前高职院校实施的职业教育,既没能较好地遵循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又盲目追求功利性和效率性,导致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与期望大相径庭,难以满足职业教育新阶段的需要。职业教育的发展植根于产业,高职院校以应试和精英至上的扭曲培养模式,偏离了市场的现实需求,不但使学习者无法融入和主导自身的职涯规划,也割裂了职业教育的统一性和协调性。
(二)人才定位:千人一面,“学科至上”的现象有之
职业教育是使人与职业相结合的教育过程,所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定位方向必须牢牢把握贴近市场、服务行业的底线,加大重视学科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双重考量。而以学科为考量的人才培养定位,通常围绕学科知识的完整性来研制评价标准和课程,片面追求知识的全面性,忽略了知识与职业间的联系,同时对授课教师重学历而不重职业经历,这种无差别化的人才培养定位,不仅使学习者在职业教育实施过程中无法有效地将个人学习生活与社会生产发展大环境有机结合起来,还导致其自身的思维意识和职业技能难以提升,严重影响到1+X证书制度的高质量实施。
(三)培养方法:貌合神离,“理实脱节”的现象有之
职业教育所关注的技能形成和职业能力培养需要独特的学习空间,一般由实训产地与实习基地构成[2]。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为学习者提供相应的技能和职业能力培育的场所,使学习者在学历提升过程中能强化职业技能与能力,当前普遍采用的是校企合作模式,职业技能提升和职业素养形成的场所大多由企业提供。但在校企合作开展的实际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利益平衡机制,往往导致校企间主体利益严重失衡,双方难以形成有效的融合育人模式,不仅学识讲授与技能提升环节无法有机结合,还分割成为两个独立个体,大大降低了人才培养质量。
(四)人才评价:墨守成规,“一孔之见”的现象有之
社会经济生产是1+X证书制度重要的外部驱动因素,生产模式的驱动效果使管理模式扁平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引发了职业发展跨界化的深层变革。伴随着智能生产的驱动,操作性职业与专业性职业之间、操作性职业与操作性职业之间、其他各类职业之间出现了交叉融合[3],市场对能跨界的多面手需求急剧增加,致使行业和企业对现代人才评价新标准出现,能否具备德、识、才、技、学等综合要素成为当前复合型人才的重要考量标准。然而,高职院校人才评价方法却还在沿用高等教育“纸笔应试”的单一模式,以学科分数高低对学习者进行以点盖面的评价,这种模式偏离了职业教育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初衷,既不合理,又不科学。
二、1+X证书制度下高职“四有双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路径
基于1+ X证书制度提出高职“四有双用”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更好地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提供参考借鉴。所谓“四有”,是指通过职业教育环节的培养,使得学习者兼具理论、德行、技术、证书,即有职业知识储备、有职业道德操守、有职业实践操作能力、有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双用”即好用、实用,指人才培养质量贴近企业用人标准,符合岗位要求,具备技术技能复合素养。
(一)“四有”构建路径
一是夯理论:以基为纲,重构职教课程体系。随着智能化生产不断推进和深化,市场对兼具技术理论与职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需求逐渐增大,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定位中要综合考量学习者的专业理论基础与职业领域高度的同步提升。而1+X证书制度实施下强调的理论夯实过程,并非简单指专业基础知识的积累和汇通,而是植根于专业的职业领域,结合院校办学定位和学情实际,基于特定的岗位技能要求,对课程结构、讲授路径、实习实训和学习方法及评价等方面进行梳理和重构,同时在培养过程中要重视人才培养的人本性与长期性,循序渐进,最终形成理实合一的全新课程体系。
二是兼德行:以人为本,重塑人才培养目标。传统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高等院校较为相似,以理论为主的人才培养环节和评价标准难以贴切新形势下职业教育的育人目标,由于未能基于自身学习者的学情特点和市场需求来进行培养体系的构建,导致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提高。只有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设定,根据职业教育全面育人的要求,焦聚人才发展的个性化与多元化德行兼备,构建相应机制,将所有教学资源和配套紧紧围绕如何使学习者获得优良品行、扎实理论、娴熟技能和职业操守来开展,才能使学习者形成一个完整个体,获得全面、充分、自由的发展。
三是强技能:拓宽路径,深化校企育人机制。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侧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重视学习者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成长过程。同时,1+X证书制度也强调了职业技能的重要性,对高等职业院校而言,提升人才职业技能的最有效途径就是要深化校企合作,联合与开设专业关联紧密的企业构建灵活性与多样性的双元育人机制。一要重塑以职业技能实践为核心的基础课程,重在体验式的个人中心化学习;二要再造“理实融合兼修”的专业课程,强调职业领域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学习;三要增设产业发展与职涯规划关联的选修课程,提供广角视野和职业素养修为。
四是获证书:科学评价,强化教学融合互通。1+X证书制度兼具职业教育和类型教育的双重属性,设计初衷为让学习者在获取学历证书的同时,利用相应资源获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这是职业教育制度的重大创新,相较以往在对学习者评价标准上发生了较大变化,不再以专业知识考核为准,而是要综合考量职业技能水平,同时还要尊重教学过程的循序性与复杂性,这对高职院校教学过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保证学习者在学历环节上实现专业性与实践性统一,又要彰显职业技能培育过程的复合性。因此在教学组织上要对学习者采取分层和分群策略,将类同群体聚合起来实施教学活动;在教学内容上加强专业课程与通识教育的有机结合,强调专业能力与基础能力并举;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理论知识与技能实践交叉融合的原则,将理实合一作为教学活动设计的重要原则。
(二)“双用”实现机制
一是构建校企双元育人机制,夯实“好用”基础。首先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特色和专业优势,积极加强与关联企业的办学协作,采用订单培养模式,由合作企业根据岗位设定和技能要求制定用人标准;其次,由高职院校对照企业用人标准制定订单班选拔方案,双方围绕就业岗位职业技能进行教学设计,涵盖专业理论和技能水平双向提升;最后,校企要同时切入订单班的全程培养环节,做好培养质量的监督和优化工作,切实夯学习者的就业基础和职业胜任力,确保订单培养的学生未来能完全胜任企业岗位职责。
二是构建校内双师传教机制,增强“实用”效果。优质的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不仅仅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基础和扎实的职业技能水平,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和职业素质修为。因此,在校企双元主体联合开展的订单培养过程中,应由双方分别选派道德水平高、理论修养深和专业水平强的教师与技师,在思想道德、专业理论和职业技能等方面强化订单班学员(员工)的日常培育工作,同时联合研制相关企业文化与行业职业操守进修课程,提高学员的思想修为和企业认同感与职业素养,保障培育效果的实用性。
三、结论
与国外职业教育等同职业培训相比,国内的职业教育更侧重于学习者个人的全面性与可持续性,并基于此对职业领域技能要求进行提升和强化,培育德技双修、理实结合的复合型人才,而1+X证书制度的实施又是职业教育当前改革创新的重要环节[4],在充分把握其制度逻辑特征的基础上,构建高职院校“四有双用”人才培养模式,能有效促进高职院校现有课程思政与职业素养双修、课程体系与岗位标准互通、教学环节与实训上岗融合以及教学环境与工作产所结合,对于高职院校育人质量的提升和育人模式的创新有着重要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