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社区音乐教育的价值审视与发展策略
2021-11-28岳悦
岳悦
(平顶山学院音乐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引言: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乡村振兴是我国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而文化振兴正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体系之一;乡村文化是地方文化的重要展现形式之一,同时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开展乡村振兴工作时,相关工作者应当注重乡村文化建设,将其作为乡村文化发展的核心基础,这对于社区文化教育开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与价值。为此,在大力开展乡村振兴这一背景下,通过适当的方式来展开农村社区音乐教育效率提升势在必行。
一、农村社区音乐教育工作开展的价值分析
(一)保护地方传统文化
现阶段由于国内农村社区音乐教育尚处于基础发展阶段,教育素材主要源于当地传统文化,而地区传统文化主要源于居民在日常生产环节对自然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信仰资源、文化资源的总结与概括,是非常规形态的文化展现形式。经过历史发展与朝代变迁,各族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在群众当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乡村音乐教育应当在推动环节,注重保护文化本源、注重传统文化传承,并且在人民群众范围内展开有效推广,这是一种极为优质的创新策略[1]。
(二)有助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社区音乐教育是我国农村地区发展的重要产物之一,教育形式与教育活动可以在地区政府以及管理部门的有效组织下开展,同样也可以由当地群众自发组织。音乐教育活动的开展,对于社区发展、农业领域发展、精神领域发展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与价值。作为艺术形式的重要表达形式之一,音乐教育有着极强的情感教育特征,它可以在潜移默化之中完善农民的价值观念与情感体验,从而影响农民群众对生活的态度,激发农民群体对真善美的深刻体验,使其生成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2]。
二、农村社区教育工作开展现存问题
(一)受众范围相对狭窄
由于国内社区音乐教育起步较晚,多数人民群众对音乐教育的整体概念认知不足,因此也导致社区音乐教育的覆盖范围相对狭窄,通常将其设定在老年群体,多数青壮年受到精力与时间的限制,无法积极参与到音乐教育活动当中。单就农村社区音乐教育本质而言,教育群体应当包括全体群众,没有性别差异与年龄差异,甚至包含学龄前儿童以及部分弱势群体,然而,目前多数农村地区的社区音乐教育活动通常以戏曲活动以及广场舞为主,主要以老年群体为参与主体,缺少年轻人的参与,因此也使得整体教育活动欠缺创新活力。
(二)欠缺优质的组织人员
纵观目前农村音乐教育发展而言,拥有良好的发展环境与教育环境,但受到高素质人才的制约与限制,使得教育活动无法有序开展,即便部分地区对音乐教育活动极为推崇,但由于缺少活动组织人员,导致音乐教育效率始终停滞不前,部分村民表示,多数文艺爱好者通常为年轻人,这些年轻人通常在大城市发展,而年龄偏大的中年人与老年人也处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态,缺乏能力与精力去充当活动组织者。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农村社区工作人员文化建设意识相对淡薄,通常将发展农业作为首要工作,渴望通过农业发展,使农民变得更加富足,完成农村建设的任务,而针对音乐教育等文化建设类活动则存在主观能动性不足这一问题[3]。
(三)农民群体素质相对薄弱
大部分农民群众在经济程度、文化程度以及音乐素养、接受能力等环节存在一定的弱势,因此农村地区的社区音乐活动通常处于自娱自乐的基础阶段,活动形式相对单一、音乐教育专业程度不足,受众群体自身素质影响严重,限制了音乐教育活动的有序开展,同时也使得整体教育活动欠缺创新能力。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开展农村地区社区音乐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努力实现自足,满足教育活动开展的实际需求
首先,结合活动形式而言,社区居民是农村音乐活动开展的核心主体,因此也是音乐文化建设的核心主体。无论是音乐文化教育活动,还是乡村文化建设工作都离不开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与支持。为此,应当树立人才划分理念,积极寻求帮助。例如:探索各个社区当中的文化爱好者,找出其中擅长民间乐器,民歌演唱的爱好者,开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教育活动,并且提升全体居民的参与性质与参与热情,促进音乐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其次,音乐教育活动需要得到活动场所的支持,目前农村社区音乐教育活动受到活动场地与活动设施的限制极为严重,尤其是部分集体类活动。为此,相关人员应当积极探索合适的教育场地,完善基础音乐教育设施,使农村音乐教育活动可以协调发展,借助其他社会资源与社会机构,并且对闲置的场地展开改造与升级。除此之外,农村地区还可以借助部分财政修建资金来完成活动场地建设,修缮音乐教育活动室。最后,开展农村音乐教育还需获得良好的资金支持,由政府部门以及知名企业共同筹措资金。除此之外,为促进音乐教育活动长期开展,还需要结合创建新型音乐教育形式与活动形式,吸引更多的居民群众参与到其中,并且可以结合各个年龄段来开展分层教育,适当的收取活动经费。与此同时,积极开展人员培训,将传统的培训活动转化成文艺汇演,逐渐形成一个可以独立获取收益的商业团队[4]。
(二)积极寻求外界助力,共同关注农村地区社区音乐教育
首先,政府部门应当提供完善的硬件设施,尤其在基础建设环节,应当适当提供音乐教育活动场地、建设音乐教育活动设施以及音乐教育活动发展资金,促进音乐教育活动开展。为实现这一目的,政府部门要积极加强硬件建设,尤其在本土音乐宣传与营销环节、在社区管理人员团队建设环节,政府部门应当积极开展文化工作者调派,为活动开展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其次,乡村地区社区音乐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得到专业人士的助力与支持,因此应当与地方高等院校协调发展、共同合作,为音乐教育活动开展提供助力,这样不仅可以为活动开展提供设备支持,而且可以吸引大量的高校学生作为音乐教育志愿者,负责日常的活动开展以及活动组织。与此同时,农村社区也应当为高校学生提供一个实习平台,使学生在活动开展环节实现对音乐文化的发展需求,将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具体的活动开展环节,为活动开展提供助力的同时,也为学生自身能力发展提供良好平台。除此之外,还可以积极引入新媒体平台来作为音乐教育窗口,使农民群体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设备来掌握音乐教育素材以及音乐教育资讯,并且构建互联网音乐交流平台,使更多的农民群众可以在互联网平台中展开音乐交流以及音乐资源互换,从而促进音乐文化服务工作开展。通过线上线下的音乐资源互动与资源整合,可以为音乐教育工作开展提供活力[5]。
(三)完善农村音乐教育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农村地区涉及音乐教育活动开展,不仅需要得到政府部门的高度认可与支持,而且也应当积极开展协调意识培养,使广大农村居民认识到音乐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培养群众的核心意识,要从活动形式与意识形式培养展开工作,从而吸引更多的农民群体参与到音乐教育活动当中,这样不仅可以有效促进音乐教育活动开展,同时也可以为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助力。其次,在农村社区音乐教育活动开展环节,需要拥有专业人士支持,因此相关地区应该培养音乐专业人才,为地区音乐教育活动开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构建一支完善的文艺活动团队、建立人才交流机制。除此之外,社区还可以依托与高等院校的合作来开展专业人士培养,为农村地区音乐教育活动开展奠定发展基石。需要注意的是,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居民音乐基础相对薄弱,文化学习能力也略显欠缺,因此在音乐素养培养环节,需要进行适当的模式优化与调整,结合农村地区居民的整体特点来进行教育模式选择、教育理念选择,针对性地开展音乐型人才培养活动,以农村社区居民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展开音乐教育活动。
结语
总而言之,农村地区社区音乐教育活动与乡村振兴背景高度契合,二者之间具有诸多互通之处。相关人员可以通过努力实现自足,满足教育活动开展的实际需求、积极寻求外界助力,共同关注农村地区社区音乐教育、完善农村音乐教育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式来开展农村地区社区音乐教育活动,为乡村振兴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稳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