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高僧崇珪生平事迹考
——兼论五种崇珪传记资料的疏误

2021-11-28黄文翰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李德裕嵩山茅山

黄文翰

(南开大学 文学院,天津 300071)

崇珪法师(751—836),中唐时期郏城籍(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著名高僧,《宋高僧传》卷九有传。然而,《宋高僧传》的崇珪法师传,文字颇为简略,仅276字。加之法师去世日久,事迹也益发隐没不彰。这些不利因素,导致有关法师生平事迹的资料,在多种僧传、方志、辞书中产生疏误(甚至《宋高僧传·本传》亦有疏误)。崇珪法师作为唐代平顶山著名佛门大德,细致考察、补正其生平事迹,对研究、勾沉平顶山历史文化,不无裨益。

一、崇珪法师生平

赞宁《宋高僧传》卷九《唐洛京龙兴寺崇珪传》(以下简称“《宋高僧传·本传》”)记载:

释崇珪,姓姜氏,郏城人也。门传儒素,相缀簪裾。自天宝已来,安史之乱,侵败王略,家族迁荡。父为商估趋利,遵涂于巩洛间。父亡于逆旅,珪慨责曰:“少遭不造,孑遗哀茕!”遂议出家。至年十八,经业蔚通得度。俄有云水之兴,游南岳。栖息数龄起回,乐南徐茅山,乃依栖霞寺。珪已登径门,道声洋溢。会赞皇李公德裕廉问是邦,延诸慈和寺。一交雅谈,如游形器之外,曰:“吾有幽忧之疾,非是居侯藩聚落之人也。”明岁遂行,重抵嵩少,居于岳寺。大和戊申岁,洛下亢阳,唯岳中雨信相继。或谓为珪之德动龙神之故也。开成元年,赞皇公摄冢宰,请珪于洛龙兴寺化徒。两京缁白往来问道,檀施交骈。其所谈法,宗秀之提唱,获益明心者多矣。忽告众决别,入方丈而灭,春秋八十六。白侍郎撰《塔铭》。会昌元年辛酉八月十日入塔云。[1]196-197

崇珪法师于文宗开成元年(836)示寂时“春秋八十六”,则其当生于玄宗天宝十载(751)。法师之家本“门传儒素,相缀簪裾”。簪裾,即士大夫之服。黄希、黄鹤父子《补注杜诗》卷九《谒文公上方》“何事忝簪裾”句注曰:“簪裾,士大夫之服。”[2]据此,知法师本出官宦之家。昙噩《新修科分六学僧传》卷七《唐崇珪》更是明言法师“其先以儒术致显贵”[3]546。

由于“安史之乱……家族迁荡”,法师之父只能“为商估趋利,遵涂于巩洛间”。巩洛,即今河南巩义(旧称巩县)、洛阳一带。法师出生数年后,即爆发安史之乱(公元755年年底),家族簪缨不再。父为谋生,行商于巩、洛间。后因“父亡于逆旅”,感人世无常,法师“遂议出家”。法师初出家时,仅为净人,并未正式剃度。净人,即“于寺院中,未行剃染而服种种净业作务者”[4]。“至年十八,经业蔚通得度”。法师正式剃度,则在代宗大历三年(768)。

“经业蔚通得度”并非对法师的泛泛赞美。通过考察距大历三年不远的肃宗至德二载丁酉(757)时的出家资格,可以直观体会这句话的内涵。念常《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三“至德丁酉十二月”条记载:“听白衣能诵经五百纸者度为僧。”[5]作为出家基本条件的“诵经五百纸”究竟是什么概念,通过参考各种唐代佛经目录可以大致确定。道宣《大唐内典录》卷六曰:“《胜思惟梵天所问经》六卷,一百纸。”[6]288明佺《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卷二曰:“《大悲经》一部五卷,一百纸。”[6]385智昇《开元释教录》卷二十曰:“《阿育王传》七卷,一百纸。”[6]696据此可知,一百纸对应的佛经卷数当为六卷左右。五百纸则合三十余卷。至德二载白衣得度的条件,是能背诵佛经三十余卷。崇珪法师大历八年剃染时,得度条件应无大的改易。《宋高僧传》作者赞宁,虽将崇珪法师置于卷九“习禅篇”,但其十八岁得度之时,即能诵经三十余卷,可谓当之无愧的“法师”了。

得度不久,法师即“游南岳”,并在当地“栖息数龄”。后因“乐南徐茅山,乃依栖霞寺”。南徐,南徐州略称,即今江苏镇江。沈约《宋书》卷三十五《南徐州》记载:“文帝元嘉八年,更以江北为南兖州,江南为南徐州,治京口。”[7]京口,今属镇江。栖霞寺,在今南京东北摄山之上,距茅山百余里,唐代属润州(今江苏镇江)所辖。试举二例明之。《宋高僧传》卷五《唐代州五台山清凉寺澄观传》曰:“乾元中,依润州栖霞寺醴律师,学《相部律》。”[1]95同书卷十四《唐会稽开元寺昙一传》曰:“门人……润州栖霞寺昭亮。”[1]323

后李德裕(787—850)出守润州,与法师会面于慈和寺。二人相会之年,当在穆宗长庆二年(822)九月至敬宗宝历二年(826)之间,试考如下。李德裕镇守润州,自穆宗长庆二年九月至文宗大和三年(829)七月。刘昫《旧唐书》卷十六“长庆二年九月癸卯”条记载:“御史中丞李德裕为润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浙江西道都团练观察处置等使。”[8]499同书卷十七上“大和三年七月乙巳”条记载:“以礼部尚书、翰林侍讲学士丁公著检校户部尚书,兼润州刺史,充浙江西道观察使;以前浙西观察使、检校礼部尚书李德裕为兵部侍郎。”[8]532《宋高僧传·本传》记载,“大和戊申岁”,洛阳干旱,但嵩山却“雨信相继”,众人认为是“珪之德动龙神之故”。“大和戊申岁”即文宗大和二年(828),是时法师已在嵩岳,则其离开润州,至迟在大和元年(827)。又据《宋高僧传·本传》“明岁遂行,重抵嵩少,居于岳寺”之记载,知法师离润州,是在与李德裕相会的次年,则二人会面,至迟在宝历二年(826)。要之,二人晤面的时间上限,为李德裕出守润州的长庆二年九月,下限则在宝历二年。

《宋高僧传·本传》中,法师所住之寺皆有具名。如润州栖霞寺、润州慈和寺、洛阳龙兴寺等。故法师“重抵嵩少”所居之“岳寺”,依记传体例当有专指,或即嵩岳寺。傅梅《嵩书》卷三《寺院》记载:“嵩岳寺,在法王寺西一里许。元魏宣武帝于永平二年,令冯亮与沙门统僧暹、河南尹甄琛等,同视嵩山形胜之处,创兴土木。本离宫也……至隋开皇五年,始改题嵩岳寺……宋元以后渐堕伟观。”[9]又,由“重抵嵩少”四字可知,法师得度后应先住嵩山,尔后才有云游南岳、住锡栖霞、谈法慈和之行履。此次法师由栖霞寺返住嵩山嵩岳寺,故称“重抵嵩少”。

法师说法,“宗秀之提唱”。秀,即禅宗北宗神秀(606—706)大师。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四《北宗神秀禅师法嗣》下,即列有“润州茅山崇珪禅师”,但遗憾的是,法师“无机缘语句”[10]传世。法师示寂后,为其撰《塔铭》的“白侍郎”,即白居易。《新修科分六学僧传》卷七《唐崇珪》记载:“会昌元年八月十日,迁全身于塔。侍郎白公居易撰铭。”[3]547遗憾的是,白居易《塔铭》而今亦佚。

二、崇珪传记资料疏误补正

(一)《宋高僧传》

《宋高僧传·本传》记载:“开成元年,赞皇公摄冢宰,请珪于洛龙兴寺化徒。”有误。冢宰,即吏部尚书别称。《唐六典》卷二记载:“吏部尚书一人,正三品……后周依《周官》,置大冢宰卿一人,正七命。隋复曰吏部尚书。”[11]然而,开成元年时,李德裕在洛阳并未“摄冢宰”。李德裕《李文饶文集·别集》卷十所载裴潾《前相国赞皇公,早葺平泉山居,暂还憇,旋起赴诏命,作镇浙右,辄杼怀,赋四言诗一十四首寄》诗后附记曰:“开成元年九月,相公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九月十九日达洛下,安居于平泉别墅……其年十一月二十一日,除浙西观察使。宠兼八座,亚相之重。十二月四日,发赴任。”[12]据此,李德裕抵达洛阳,当在开成元年九月十九日,官职为太子宾客。又于同年十二月四日离洛赴浙西观察使任。其延请崇珪法师“于洛龙兴寺化徒”,当在开成元年九月底至十二月初之间。其时李德裕的身份为“太子宾客”,并非“冢宰”——吏部尚书。又,开成元年时,李德裕确有尚书之命,但非吏部尚书,而是检校户部尚书。《旧唐书》卷十七下“开成元年十一月庚辰”条记载:“浙西观察使崔郾卒。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李德裕检校户部尚书,充浙西观察使。”[8]566

(二)《新修科分六学僧传》与乾隆《登封县志》

《新修科分六学僧传》卷七《崇珪》以法师为“陕之姜氏子”[3]546,误“郏”为“陕”。《宋高僧传·本传》记载:“释崇珪,姓姜氏,郏城人也。”又,法师之父行商巩洛间、法师出家后初住嵩山等事迹,亦为法师“郏城人也”之佐证。

乾隆《登封县志》卷二四《崇珪》记载:“先居南岳慈和寺,抵嵩山居岳寺。”[13]有误。《宋高僧传·本传》记载:“俄有云水之兴,游南岳。栖息数龄起回,乐南徐茅山,乃依栖霞寺。珪已登径门,道声洋溢。会赞皇李公德裕廉问是邦,延诸慈和寺。”前文已述,“赞皇李公德裕廉问是邦”,即指长庆二年九月,李德裕出守润州之事。其与崇珪法师会面的慈和寺,在润州。《全唐诗》卷五百十一载录的张祜《秋夜登润州慈和寺上方》[14]可为佐证。

(三)《中华佛学通典》与《中华佛教人物大辞典》

《中华佛学通典》第二部《人物》部分,收录“崇珪”词条。词条作者以其生年为天宝十四载(755),卒年为开成五年(840)[15],似不确。《宋高僧传·本传》对法师示寂之年及示寂情形,记载甚明:“开成元年,赞皇公摄冢宰,请珪于洛龙兴寺化徒。两京缁白往来问道,檀施交骈。其所谈法,宗秀之提唱,获益明心者多矣。忽告众决别,入方丈而灭,春秋八十六。白侍郎撰《塔铭》。会昌元年辛酉八月十日入塔云。”开成元年(836),法师受李德裕之邀,于洛阳龙兴寺说法。一日“忽告众决别,入方丈而灭”。法师示寂后,白居易撰《塔铭》,弟子、信众为之起塔。会昌元年(841)奉法师入塔。《中华佛学通典》定法师卒年为开成五年,似不确。

《中华佛教人物大辞典》上编《隋唐五代》部分,收录“崇珪”词条曰:“初到衡山,栖居数年。后至金陵(今江苏南京),居栖霞寺。”[16]“崇珪”词条的作者,当是据《宋高僧传·本传》“俄有云水之兴,游南岳。栖息数龄起回,乐南徐茅山,乃依栖霞寺”一段撰写的。前文已述,栖霞寺今虽辖于南京,但唐代却属润州(今江苏镇江)。因而,说法师“后至金陵”,表述似不确。

三、小结

崇珪法师,俗姓姜,郏城(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人。生于天宝十载(751)。旋遇安史之乱,家道中落。父行商巩义、洛阳一带,后于旅店中去世。法师因感无常,遂舍家入寺院为净人。大历三年(768)因通经数十卷,正式剃度出家,住嵩山。旋游南岳,数年北归。因爱茅山风光,遂住茅山附近的润州栖霞寺(在今南京东北)。长庆二年(822)九月至宝历二年(826)间,与出守润州(今江苏镇江)的李德裕晤面于润州慈和寺。会面次年即重返嵩山,住嵩岳寺。大和二年(828),洛阳亢旱,但嵩山却风调雨顺,众人认为是法师之德感动龙神之故。开成元年(836)九月至十二月间,受太子宾客李德裕之邀,于洛阳龙兴寺传其师禅宗北宗神秀之禅法。旋示寂,寿八十六。白居易为之撰《塔铭》,会昌元年(841)八月入塔。

后世所撰的多种载录崇珪法师生平的僧传、方志、辞书,所本虽大体不出《宋高僧传·本传》,但出现的疏误却不少。细致梳理《宋高僧传·本传》之史实,并对后出崇珪传记资料详加补正,对学界进行相关研究、更好弘扬平顶山历史文化不无裨益。

猜你喜欢

李德裕嵩山茅山
一品锅中尝春味
从句容的“容”到茅山的“隐士哲学”
外籍弟子跟随师父15年 释德扬法师和嵩山湖畔一场特殊的颁奖盛典
轻轻松松聊汉语:中岳嵩山
我爱我家
张耒的嵩山,张耒的网
长安秋夜
神童就是这么神
茅山道教楹联意蕴审美
论李德裕的公文创作与《左传》、《汉书》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