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康有为到孙中山:近代共同体思想中的平等价值

2021-11-28曾志诚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康有为共同体价值

曾志诚

(商丘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纵观历史,一个国家关起大门、不谙世事、与世隔绝,绝非正确的生存之道。19世纪中后期,英美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用坚船利炮打碎了“天朝帝国”万世长存的梦,从此闭关自守、与世隔绝的状态被打破,近代中国被迫走上了一条与世界文明联系日益紧密的半殖民地半封建之路。此时,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反思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人民富裕之道,希望从西方文化中找寻能够在古老东方大地上建立一个与其他国家地位平等的大同世界。这时,挟裹着西方文化因素的近代共同体思想便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应运而生,中华儿女积极探索平等价值原则的现实道路,在政治、经济、文化上追求平等的价值诉求得以彰显。

目前,人类所面对的国际形势和全球性问题前所未有,经济危机、非传统安全危机、生态危机业已成为严重掣肘人类社会发展的障碍,社会物质财富生产也因纷繁复杂的全球性问题而面临衰退的危险。此时,中国向世人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已成为全球共识,给世界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这一中国方案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对近代共同体思想——康有为的大同思想、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积极扬弃中汲取有益养分,而后者所蕴含的平等价值原则对在全球范围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遵循共同价值、维护共同利益、保障共同安全、实现共同发展等有着重要启迪。

一、近代共同体思想蕴含的平等价值及其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饱含着能够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的宝贵食粮,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能够直抵人心、激起共鸣、达成共识。作为近代共同体思想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康有为的大同思想,还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均展现出在国家危难时中华儿女对地位平等、财富平等、权力平等的价值诉求,平等价值成为对残酷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未来美好社会理想憧憬相结合的产物。这一时期,康有为、孙中山作为探求救国救民真理的代表人物,所提出的救国救民方案,其中所蕴含的平等价值及其践行原则对后世产生深刻影响,起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平等价值在康有为大同思想中的彰显及实践构想

在近代,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农民阶级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自身利益被蚕食殆尽,为了维护切身利益和表达对平等的诉求,不断通过发动起义与剥削阶级进行抗争。力求变革社会的康有为认为“大同”应该是维护统治和解除百姓疾苦的良方,是人们应当为之奋斗的最高社会理想,他在《大同书》指出:“吾既生乱世,目击苦道,而思有以救之,昧昧我思,其惟行大同太平之道哉。”[1]6在探求救民救国的道路上,他看到了乱世民众的疾苦,认识到唯有“大同”之道才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唯有建立一个“至平、至公、至仁、治之至”的大同社会,才能消除人民的苦难、化解国家的危机。在其描绘的“大同世界”中,平等价值占据重要位置,关于实现国家平等、人人平等的施策方略中蕴含着丰富的平等思想及实践原则。

1.去除国界、消弭兵患,实现国家地位平等

关于如何建构一个大同社会,康有为认为“神明圣王孔子早虑之忧之,故立三统三世之法,易以升平、太平,小康之后,进以大同”[1]6。他继承了孔子的大同思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崇信大道,互信互敬,构建和谐、安宁、繁荣的大同社会成为康有为变革的方向。同时,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他广泛涉猎西方传入的关于平等价值以及相关践行举措的大量文献材料后,似乎找到了与古代大同思想不谋而合的平等之理,由此便极力推崇西方政体,提出既要学习圣人之法,又要积极学习西方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将西方文化中的平等价值观与古代的“天下为公、和合平等”的平等观念进行糅合,以期建立一个包含资本主义优点和传统文化优点的无国界、无特权、国家平等、人人平等的崭新的大同世界。他认为未来大同世界理应是一个由不同国家组成的共同体,在那里,国家的界限将会被去除,“国界进化,自分而合,乃势之自然”[1]57;大同世界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和平共处,进而实现“太平之世,人皆乐游,无有忧虑”的美好景象。故而,在他眼中“大同世界”应当是呈现为“无邦国,无帝王,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谓大同”[1]58的未来理想社会。

为此,康有为基于其大同思想中的平等价值理念,提出了构建大同世界的平等原则。身处乱世,国家之间因对立对抗而带来残酷的战争、农民疾苦深重、工人大量失业,导致人民陷入极端困苦之中,为此他提出了“欲去国害必自弭兵破国界始”的主张,只有去除兵患才能够实现“天下为一,大地大同”[1]56的宏愿。关于如何去除国界、消弭兵患,他进一步提出了具体的实践原则,即在建构大同世界的进程中将平等原则作为国家间的基本价值遵循,坚决不能用武力方式进行强制性的联合,在各国地位平等的前提下建构起由“各国平等联盟之体”发展到“大政府之体”,最后发展到“公政府之体”。他认为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趋势,唯有如此,“其终必渐至于大同焉”[1]59。康有为认识到国家之间应当是平等的,对立对抗、战争冲突势必会造成整个世界的混乱,强者对弱者的欺凌正是近代中国状况的真实写照。

2.去除等级、认同身份,实现人人地位平等

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康有为认为人们深受不平等之苦折磨的一个重要缘由正是在社会中人们的身份被“无端立级哉”。因而,在他意欲构建的大同世界中人人应该是平等的、和睦相亲的,政治上无特权存在,每一个成员内部的等级差别也不复存在,强调“太平盛世,既无帝王君长,又无官爵科第,人皆平等”[1]275,用平等价值原则祛除“强弱贫富之操纵人类”[1]13的弊病。他强调若一个国家依旧将人划分为不同的等级进行区别对待,那么这样一个国家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发展强大起来,并以西方国家发展实例作为自己论断的佐证,他认为欧洲在中世纪时期将人做了大僧、贵族、平民、奴隶的区分才导致了千年的黑暗,而法国大革命致力于消除阶级差别则成为各国所效仿榜样;同样是封建国家,俄罗斯将人分为五等且不图改变则外强而中干,日本虽然曾经也是一个封建国家,将人分为公卿、藩候、士族、平民,但是自维新以后将等级差别一扫而空,故而能迅速发展变强;新型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为了解放黑奴,哪怕是发动战争也要争取人人平等,故而能够治强富乐。诸多事例,凡此种种,“盖平等之理日明,故富强之效日著,此其大验矣”[1]85,康有为无一不是在强调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实现对于国家富强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康有为毕其一生所著的《大同书》,共分为十部五十六章,约二十万字,其涵盖的内容繁博,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教育等诸多领域,可以说是“有史以来对未来的大同世界作的最为详尽而完美的一种描述”[1]240,而贯穿各领域一条重要法则就是崇尚平等。诸如,他指出要想实现世界大同、人类平等的宏愿,经济上平等则尤为重要。他想要构建的大同社会在经济上的平等表现为建立公有制,凸显大同社会的公有性质,“今欲致大同,必去人之私产而后可;凡农工商之业,必归之公”[1]12,极力主张废除私产,以致在大同世界中没有贫富两极分化,人人都有饭吃;由于无家界无私有观念,人人无损人利己之心;强调男女地位平等,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充满了和谐;去除国界,消解军队,便不会发生战争,人们生活在一个“平等成风”的社会里,处处洋溢着美好的“大同世界”便能够实现。

然而,由于康有为身处的时代条件的限制,其所设想的“大同世界”的实践进路多是效仿英德美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之法,未能真正洞悉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本质,服务自身阶级需要是它们的真实意图,压榨和剥削是它们惯用伎俩。因而,他希冀通过学习与效仿资本主义式的平等在古老的东方建立起一个美好的大同世界,势必会出现水土不服而不能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一脱离了客观实际的大同世界只能被视为一个美丽的空想。康有为对于如何构建大同社会而提出“不均不平,岂至治之世耶”[2],在当时内忧外患的社会背景下是绝不可能实现的。虽然未能找到通往大同世界的成功路径,但是康有为的大同理想中充满了和谐平等的社会氛围、充满了对平等的渴望以及围绕平等价值原则来建构大同世界的诉求,对平等价值原则在中国的发展做出了积极探索,诸如国家地位平等、人人平等、经济地位平等,这一系列的平等理念对新时代在全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二)平等价值观在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发展及践行进路

由于较早走出国门在异国接受思想熏陶,孙中山已经深刻认识到中国的发展终将被裹进世界潮流中去。他指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告诫国人要清醒认识到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性与重要性。那么,中华民族将以何种关系与其他各国共处于世界潮流之中呢?他指出,世界中的各个国家之间是且应该是平等的,只有这样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才能实现“并驱于世界,以驯致于大同”[3]60。他提出的“三民主义”蕴涵着丰富的平等思想和平等原则,强调“民族主义是对外人争平等的,不许外国人欺负中国人;民主主义是对本国人争平等的,不许有军阀官僚的特别阶级,要求全国男女的政治地位一律平等;民生主义是对于贫富是平等的,不许全国男女有大富人和大穷人的分别,要人人能够做事人人都有饭吃”[3]903。能否成功构建一个美美与共、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他强调民族平等之于国家尤为重要,是一个国家能否实现独立自主发展的重要保障;强调民权平等是一个国家实现真平等的重要标志;强调民生平等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之源。

1.民族平等: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保障

关于“民族平等”,孙中山先生始终坚持着人类平等、世界大同的主张,为了中华民族能够实现独立自主、自由平等而进行不懈斗争。置身异国他乡的他首先接触到的是西方思想,在经历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民主等价值观念的熏陶之后,将其带回古老的东方大地并结合中国古代大同思想中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和者,天下之大道也”、和实生物、和合平等、亲善睦邻等价值理念,创造性地提出“民族平等”作为与其他国家往来之道。奉行“天下为公”,主张世界各个国家不分大小强弱一律平等,各民族国家的相互关系应当是一种平等的关系,这是整个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保障。

2.民权平等,实现真平等的重要标志

关于“民权平等”,他强调“我们讲民权平等,又要世界有进步,是要人民在政治上地位平等”,只有人民的权利平等实现了,政治上的平等地位才能够真正实现,人民才能平等地享有一切权利和自由,人民才会实现真正的平等。他指出“中华民国”是“人民之国”,强调主权在民,国家要以人民为基础,人民的权利应当是自由平等的,人民应当拥有平等的权利和平等的地位。然而,近代以来像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所提倡的“民权平等”是一种狭隘的平等,是专属于资产阶级的平等,是一种用来束缚和压迫广大工人阶级的工具,他将自己所提出的“民权主义”与资产阶级专属平等区别开来,强调“民权平等”是“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3]592,认为人民获得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是十分重要的,是一个国家实现“真平等”的重要标志。

3.民生平等,实现国家发展的动力之源

关于“民生平等”,孙中山认为要想在发展中真正解决社会中出现的不平等问题,就必须注重“民生主义的事实,最要紧的是均贫富”[4],他所提出的“民生主义”就是要在经济上实现人人平等,消除贫富差距,消除两极分化现象,祛除贫者与富者的对立,实现“均贫富”的共同富裕。为此,他主张“土地归为公有、资本归为公有”[5]387的实现经济上平等的路径,使土地收归国有并由国家进行“平均地权”、使资本收归国有并由国家统一管理来“节制资本”,只有这样才能解决产生不平等问题的根源、只有这样才能打破资本由资本家垄断的弊病,最后实现社会财富的平均分配,那么经济上的不平等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真正的平等也会随之而较快地到来。民生平等的实现,意味着人民智慧充分涌流,国家发展也就有了动力之源。

在接触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后,孙中山认识到其中诸多主张和实践方案均与中国古代大同思想有着相似之处,认为“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5]335,因而,他简单地作出“大同世界就是共产主义社会”的论断。其时,孙中山并未真正地认识到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前者诸多主张和实践方案是脱离社会现实而提出的,只能是一种对未来美好社会的空想,而科学社会主义仅仅是把空想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具有参考价值的思想,它深深地根植于客观的社会现实,它提出的价值观念和实践原则能够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实践中得到践行,是迈向未来理想社会的指导思想。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提出,包含着一些不能完全与特定历史条件相契合的策略,导致最终无法在现实中得到有效地践行,但是,它所蕴含的平等价值原则是追求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表达了人们对平等价值的追求,其中蕴含的平等价值及其原则对后人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近代共同体思想中平等价值思想的扬弃

近代中国到处充斥着不平等的现象,此时,开明上层及有识之士极力想改变这种苦难现状。无论是康有为要建构“大同世界”,还是孙中山要“谋世界民族之平等”,在他们身上展现出近代国人构建一个和合平等、美美与共的和谐世界的诉求;无论是康有为“大同思想”,还是孙中山“三民主义”,它们都是近代共同体思想生成发展历程中的智慧结晶,二者在不同程度上汲取了中国古代大同思想的营养,对未来理想社会进行了初步探索。他们虽然选择的实践进路大不相同,但是都体现着希冀通过团结的方式共同抗拒外国殖民者的侵略和力图实现国家成为平等主体的主张。

近代共同体思想中包含着有识之士以及底层民众渴望实现身份认同、地位平等的愿望,尽管他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同,但是,都是围绕着实现“平等”来表达救亡图存、救国救民的诉求,所包含的价值导向和思想精髓是值得后世继承和发扬的。当前,人类社会的发展充满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成为化解人类社会发展难题的科学方案,应当通过扬弃的方式对近代共同体思想展开研究,彰显其时代价值,对其蕴含的平等理念进行有益借鉴、汲取其营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6]。

众所周知,西方文化主张优胜劣汰、弱肉强食、零和博弈,无视平等价值原则,他们以科技利剑控制自然、征服自然,却受自然反噬;以热兵器利剑入侵他国、剥削他人,意欲征服世界,却处处碰壁。人们逐渐意识到,全球资本主义发展在走向自我毁灭的同时——尽管衰退的迹象还没有明显地表现出来,但是由于无法克服自身的天然缺陷使其走向自我毁灭成为历史的必然——也正在使人类社会生存环境变得满目疮痍。而中华文化主张和合共生、和谐共赢,信奉“天人一体”“天下一家”“中和之道”,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社会和平共处、共谋发展。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由于平等原则被打破、平等权利得不到落实而导致一系列全球性问题,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根基,其包含的丰富养分、优秀基因能够超越生活范围和地理空间限制直抵人心与人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激活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让中华文化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7]因此,我们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谙熟于心,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时刻要坚持由“温故”而进行创新和发展,使之服务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服务于更加美好世界的构建。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平等价值原则的时代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立场和观点,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高度,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8],其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安邦济世的思想内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正是在中华文化的沃土上生根、发芽、成长起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它所蕴含的核心价值就是平等,是对马克思主义“两个和解”思想的现代诠释,是对人类整体命运的思考,是对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思考。目前,这一中国方案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不断凸显,因其所张扬的是人类共同利益,在平等价值原则的基础上找到全球共赢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正是为了“知人论世”,是为了世界更好的发展,是为了建构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这正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也彰显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担当。

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时代发展如何变迁;无论国家面积大小、实力强弱,作为一个国家其地位一律平等,都应当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尊崇和合平等的价值准则,唯有如此,方能团结合作、共同发展,实现互利共赢、共享多赢,建成一个永续发展的美丽世界。

猜你喜欢

康有为共同体价值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康有为撰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变法功臣康有为名不副实
漫画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