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尚絅孝慈思想及家风传承

2021-11-28袁桂娥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祖母思想

袁桂娥

(平顶山学院 文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36)

王尚絅(1478—1531),字锦夫,号苍谷,明代汝州郏县人(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时人称王苍谷、苍谷先生、苍谷子。其父王璇为贡生,曾向朝廷提出“崇孔子黜佛教,复贡制清仕途”[1]423的建议,受到礼部官员的阻止后,以亲老乞教职,弘治二年(1489)出任陕西南郑(今汉中市)训导。王尚絅自幼在父亲的指导下刻苦读书,学业精进,博通经史。弘治十五年(1502),王尚絅与康海、何景明、王廷相中同榜进士,授兵部职方主事,跻身仕途,从此开始仕宦生涯。嘉靖十年(1531),王尚絅浙江右布政使任上去世。王尚絅幼承庭训,以理学思想为安身立命之根本,形成了他“进思尽忠,退思尽孝”的孝慈思想。

一、王尚絅的孝慈思想及实践

“孝”与“慈”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处理父母与子女关系的基本规范。《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2]2549《礼记·大学》说:“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2]1673“孝”体现为对先祖的崇仰祭奠、对父母长辈的感恩敬养等;“慈”是指善待子女、体恤后辈。王尚絅为敬养二母而辞官隐居,又顺从母愿复职就任。他感念长辈且体恤兄嫂妻子、养育子女晚辈,无不体现出他对中华传统伦理道德中孝慈思想的自觉崇尚和努力躬行。在王尚絅存世的大量铭、辞、赞、说等文献中,鲜明地体现出他以孝养、慈爱、尊亲、敬贤、笃友等为内涵的孝慈思想,特别是《义方堂铭》《敬身铭辞》《明伦铭辞》等体现得更为集中和充分。《义方堂铭》中详论“义”与“方”的内涵,强调做人行事既要做到“和”与“方”,又要注意“义”与“敬”。《敬身铭辞》通过对儒学发展史的梳理,从衣服、饮食、义与利、忧与乐、敬与诚、俭与奢等方面详细地提出了人格修养的典范和标杆。在《明伦铭辞》中,王尚絅“列举江革、薛包、王祥等著名历史人物在‘德、仁、义、孝、敬’方面的感人事迹,确立父子、君臣、夫妇、朋友等伦理关系的典范”[3],明确提出了为人做事、家庭伦理的基本规范,并用以自励自勉,教育子女。在王尚絅的一生中,其孝慈实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王尚絅的孝慈实践始于他对祖母、母亲的“孝养”,在其《陈情乞养亲疏》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臣惟痛极者必呼天,病极者必呼父母,此人之至情也。臣愚窃为父母欲仰乞天恩者屡矣,据情按例,将进复止。然乌鸟之私终不能不为陛下陈之也,惟陛下少垂听焉……臣祖母李氏见年九十一岁,臣母聂氏六十六岁,老病尫羸,不离床褥,闻贼惊恐,旧疾愈重,思欲一见臣面。臣闻命彷徨,无以为计……臣奔父丧,未能亲自裹敛,洎今抱恨,母且老病,迎养维艰。弃亲供职,已复六载,当风烛垂烬之余,遭兵火流离之祸。思臣自孩提为祖母鞠育以有今日,此里巷所共知者。自登科授任,与母氏相违,动无宁岁,晨夕寤寐,泪渍衾枕,展转自省,狼狈为多。况今流贼汹涌,往复猖獗,倘母有不测,臣将何为!虽生无以报国恩,虽死无以入家庙矣……特勅吏部将臣解去见任,放归田里,容致仕养母。则臣心之亏欠或酬于残年,陛下之仁恩永光于万世矣。[4]212-213

请求归养二母,言辞恳切,其情殷殷。在历陈家世寒微、祖父早逝、祖母李氏孀居三十八载养育父亲之后,说自己因未能为父裹敛而内疚,如果祖母、母亲再有不测,自觉罪责难辞。所以他等不及批复即旋归故里,奉养二母。此外,他还写过《孝感图歌》表达归养二母的急切之情:“……阴山上党交清漳,中有孝子名显扬。年年蔬素夜爇香,祷将已算赠萱堂……万里一朝歌孝子,把觞问君那得此。涕流泫然胡尔尔,门人方废蓼莪诗。投笔归君孝感词,有所思兮有所思。”[4]58

另有《奉祖母祭扫》诗,记录了自己以虔敬之心陪伴二老到山中祭祀的情景:“当年山水浑相似,去岁红芳更不同。何幸白头随二母,亲扶蓝舆到山中。”[4]160能陪伴二母祭扫先辈,王尚絅心中有感慨,但更多是陪伴二老的轻松和欢快之情。

慎终追远,缅怀故去的亲人也是其孝慈思想的重要表现。

作为宗法制社会的传统士人,王尚絅特别注重礼教习俗,用细腻而饱含深情的笔触书写他对亲人的哀思。祖母去世后,他写《祭祖母文》:“尚絅罪逆,祖母凶变。倏尔之期,声容未见。梦兮相晤,神犹欢宴。既寐而泣,食不下咽。”[4]323叔母去世,他有《祭六叔母张氏文》:“呜呼叔母,视絅犹子……仓箱赢溢,维母之臧。兰桂映郁,惟母之良。母云尔叔,我复何伤,独念姑老,抚摩谁将?我闻此语,心兮转悲。乃看母面,泪雨垂垂。”[4]326他还写有《祭岳母王孺人文》:“……呜呼哀哉!絅忝游门下,考德难量。爰当永诀,少赞述扬。母夙命我,涕泗沾裳。”[4]330嫂子去世,他写有《祭赵氏嫂文》:“惟灵贞资夙禀,佐我仁兄。乃勤乃俭,以嗣以成。”[4]324

在“孝亲”之时,王尚絅还非常关心自己兄弟姊妹的成长,以父兄之责为之导夫先路。《寄弟尚明》诗写道:“蟋蟀声初咽,鹡鸰意转伤。流年惊自改,尘海为谁忙。荆树春风院,萱花旧日堂。遥怜拜嘉庆,团坐少星郎。”[4]78《别妹》诗云:“长怀于氏妹,返棹下通州。老母三年隔,孤儿万里愁。身危看佩剑,病起倦登楼。心事凭谁说,封书抆泪流。”[4]78

注重夫妇关系的融洽和谐,坚守夫妇之道,互敬互爱。王尚絅把夫妻之道看作“人道之始,王化之端”[4]235。妻子亡故后,他写了《安人谱后状略》《祭亡妻安人文》《遣奠告词》表达对妻子的思念,决心以实际行动践履自己的承诺,尽夫父之责,尽心竭力抚育子女,以告慰亡妻。

王尚絅对子女更是关爱有加,非常重视他们的教育,激励并引导子女读书修身,报效国家,传承家风。他与妻子周氏共生育五男三女,其中长子王同受其器重。他在《忆儿同》中写道:“忆尔家食时,鸡鸣已早起。焚膏具短檠,左经右子史。研朱以抽白,讲读递无已。卒然获奥义,解饥还忘暑。悠悠天壤间,孰乐可易此。槐黄促尔行,擢秀为尔喜。大火忆三旬,蚊蝇欺孤处。披襟坐中堂,挥汗郁如雨。眠食互无聊,疾痛将谁理。殷勤梦老妻,精诚念游子。”[4]48诗歌以慈父的视角细腻描写了儿子勤奋、刻苦的学习生活,也含蓄表达了自己对儿子未来人生的美好期冀。王尚絅自己过着隐居生活,但嘉靖元年(1522)秋天,王同赴开封参加乡试中举后,王尚絅兴奋异常,当即写下《书扇寄儿同》:“独坐苍山念尔勤,童乌灯火计元文。斗间一剑谁酬价,十五年来未有君。”[4]198期待儿子为官从政的激情溢于言表。同一年,王同生子,王尚絅作《壬午十月二十四日宿愚庵祠明日适生辰得儿同报生孙男喜占一首》:“山社邀新祀,生辰报得孙。浮名催客老,罔极愧天恩。世业文中继,家传子上论。异时寻旧隐,手泽定吾尊。”[4]89记述了得孙的快乐。

王尚絅的一生,也是悲苦的一生。他中年丧妻,两个儿女又早夭,这些家庭变故对其造成的打击可以想见。面对如此打击,王尚絅悲苦交集,便以哀婉凄绝的笔墨倾诉自己对亡故儿女的思念,成为其孝慈思想中最哀伤的印记。女儿王澄媛早逝,王尚絅作《仲女澄媛殇葬小志》以寄托哀思:“正德辛未冬季月丁酉,女生于京邸,癸酉春正月疹愈,甲戌冬孟月癸丑又疹,竟以殇,又明日葬之祖茔坤隅。呜呼痛哉!女聪慧绝人,始生方弥月,由紫荆关携之入晋,未几余病,妻周氏携之归郏。岖崎坎轲,今竟以殇。痛哉!尝诗以哭之,其词曰:阴疹如何两度攻,天将毒手赐儿穷。药吞犀角恰逢满,卦掷金钱已落空。枣栗犹闻前日语,衣鞋愁检旧时红。阿娘梦觉魂如断,听说形容在眼中。”[4]302出生不足四个月的第五子在妻子亡故后夭折,王尚絅作《小五哥寄瘗志铭》。序中道:“五哥,参政王尚絅之第五子也。本名常,人骄爱之,呼五哥云。常生五十五日而丧母,母丧六十三日而常死。按礼生未三月者为无服之殇,常几四越月,中育于母氏者才越月耳……罪实在絅。絅恸儿失母,为之制丧,棺殓,寄瘗于舅氏南园,伺其母葬定,启儿并先殇女兄澄媛祔之……二月二十五日常死,以是日瘗葬。父抆泪铭曰:‘彭何长,殇何短?天本幽,神理漶。繄畴愬畴斯,断母兮,亡父兮,患儿苦饥,儿苦痹。听儿哭,焦以懑。儿不亡,羌孰管彭殇殊高下,散兹焉,齐庄其诞!’”[4]301-302

王尚絅崇尚“进思尽忠,退思尽孝”[4]216,“往思死忠,来思死孝”[4]352。“表忠斯尽,内孝斯竭”[4]10,并以自己的行动,践行了忠孝两全的思想。王綖在《明贞孝文子王公靖懿君周氏墓表》中赞叹曰:“夫子出处允义,敝庐自如,可以知贞……弃官赴母难十九年,荐征累不就,竟卒于官,可以知孝;早服圣学,违时明伦,遵程黜苏,式国启后,混迹词翰,雄浑闻世,可以知文。斯三者,夫子得为之大节也。”[4]352王尚絅故后,“诸乡士大夫族老门人议曰:礼尊名振德,父子宜有谥……请表诸墓曰:贞孝文子……”[4]352。

王尚絅的孝慈思想深深地影响其兄弟、子女及其后人。其弟王尚明“以正学与兄苍谷相勉励”[1]464。王尚絅长子王同,耳濡目染父亲孝慈家风,躬身实践。党以平称其“能世其学而善其用”[4]376。王同为官清正,颇有政声。在随州期间“政成而民和”[4]374;在海州 “悉心经理,仁威并行……士民咸颂其功德……至今民之称善政者必曰‘河南王父母’云”[4]364。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郏县知县潘思光一到任即谒访先贤王尚絅祠墓,祝文躬祭,撰《祭苍谷王公文》,盛赞王尚絅“温良纯挚,行在《孝经》……绎思著述,孝悌油生……夫子之谥,宜孝文贞……宜崇先正,以树典型”[4]356-357。时隔不久,又受王尚絅八世孙,七十二岁的国学生王纯谒请,主持重刻王尚絅《苍谷集录》(即今之《苍谷全集》),并亲撰《重刻苍谷先生集录序》。潘思光认为,王尚絅“以孝为本,行道扬名……其在乡,则谦和端静,人薰其德;其在官,则慈惠正直,民沐其恩”[4]380-381。潘思光“留心于忠孝节义,以风示邦人”[4]382的主张,使得王尚絅的孝慈思想在清代又得到进一步彰显。王尚絅后裔王蔡峰、王均陶、王滨陶均以孝行为人称道。“蔡峰先生,名际虞,字仲襄,为前明苍谷先生之裔……母病卧床褥,饮食寒暑,悉心体验,晨夕在侧,衣不解带者数年……前邑侯毛公赠额曰:‘孝行可风’。一时士林为诗文以志,而其子均陶、侄滨陶亦并庐墓焉……益知其先人之遗泽所及甚远,其纯孝实足不朽于千古。”[4]362-363

二、王尚絅孝慈思想的形成

王尚絅孝慈思想的形成,根本是源于其良好的家庭教育和自己的努力修为。王尚絅先祖即有轻财好义的高尚品德,他曾自述:“先世本上蔡人……自五世祖曰伯达者徙郏,生一子曰润民,客游闽越,轻财好义,所在流恩,一时名士,乐与交游。亦止一子曰良佐,构堂义方,教严家范,今记铭卷刻故在也。尝遣就学林太史公,归辅郏庠生,以医征太医院医士,太宗朝供事御药房有声。既而会例归省,隐居教授。值岁疫,所活甚众,父老类能述之。”[4]292由此可见,王尚絅先祖教严家范,重义爱施,效忠国家,泽庇百姓。

祖母和母亲对其孝慈思想的形成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其祖母在王尚絅祖父去世后,苦心经营家庭,“起家中替,再罹病厄,力守于兹四十余年……恤孤赈穷,薄施必均”[4]293。其母亲既孝且慈,温顺爱人。韩邦奇在《王太安人传》中有详细叙述:“年始十七,乃躬操井臼,事翁姑曲逢其意。翁病,久护床,妯娌事之或稍怠,太安人为益慎,且晓譬诸怠者。姑每病,太安人昼夜扶掖,至手涤溺器。君子曰太安人孝。”[5]王尚絅自己也说,母亲“贞顺慈仁,勤苦终身,坤淑内蕴,德相先君”[4]246。

父亲王璇对王尚絅孝慈思想的形成影响最大,也是他最直接的榜样。王璇是当时名儒,康海在《平山先生墓志铭》中赞其“为人恭厚渊懿,言章而理,道穹而逊,以为非己所恒见。由是知吾尚絅所以亮德跨誉为世名人者,不独其天资之厚也……然先生之名德,巍巍在人,南郑与宜川诸生有言及先生者,不问及门与否,皆叹息嗟悼,以为世安复有若人……而平山先生之名遍天下,直可与汉之郭有道、陈太丘比从方驾,斯亦非古昔所云大丈夫哉!”[4]359-360王尚絅在《平山年谱序》中,反复表达对父亲孝行品德的崇尚:“夙存壮志,顾位与时忤,积学罔宣,汉南宜川微与小试。节孝终始,士大夫词序赞扬,诸门弟子称述凡溢。”[4]246在父亲指导下,王尚絅“五岁读《孝经》,七岁日记数百言……自童稚已立志为圣贤之学,比长,尽通‘五经诸子’,尤邃于‘三礼’”[4]354。据20世纪50年代发现的《重修王氏祠堂记》记载,王尚絅在父亲去世后,专门修建平山祠堂以“笃孝思”[4]361。

郏县当地的仁德孝慈之风滋养了王尚絅的孝慈思想。王尚絅的出生地郏县,古属颍川郡,自古先贤辈出,地域文脉源远流长。“去尚絅百年于兹”的王子之师李希颜就是明代大儒,王尚絅评价其“学渊伊洛”“立论首忠孝,遇事以仁义”[4]286,并写《愚菴别》《宿愚菴祠祭扫得月食诗二首》《愚菴哀辞》等表达对先贤的纪念和敬仰之情。距王尚絅隐居读书地渴睡洞不远,年长王尚絅的景泰丙子科举人辽东苑马寺少卿刘济,为官清正,事亲至孝,父亲去世后“庐墓三载”。《明史》卷二百九十六《孝义》对其“三年庐墓”给予旌奖[6]。王尚絅为其兄写有《寿官刘公墓碑铭》,其中有“弘治癸丑,巡抚都御史檄郡县以旌善良,公居第一”[4]283。东汉大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的铫期,也是郏县人,为建立东汉立下了赫赫战功。其父去世后,铫期为父服丧三年,至孝之名,闻于四方。王尚絅写《铫期庄》,其中便有“遗德敢忘贤守谊,知兴须信母仪良。统丹祠墓今何在,神爽曾无到故乡”的诗句[7],赞颂铫期的道德操守和慈仁家风。

王尚絅作为传统儒士、明朝官员,他把孝慈思想与忠君报国联系在一起,使其孝慈观超出了传统的宗法意义而具有了更广泛的社会政治意义。在《谢倪方伯书》中,他阐述自己的忠孝思想:“生之者父母,养之者国家也。絅自孩提从父食廪于学,少长从食于官。会试下第,馔食胄监,历事食银台。遂以登科,食户部之太仓,授官后食兵部,食吏部,又食之山西。又分之以养母,又藉之以哺妻、以乳子。凡国家之廪所生养者,皆国家所得而有之也。烈士以万死报主,絅岂敢负国家自归?……万一国有急难,虽报以齏粉不辞,况夫高舆驷马,行拥旌旄,坐列珍羞!区区簿牒,几何辛苦,而顾为推避也哉!报国日长,报刘日短,昔之君子先得我心。今老母九十有五,幸尚善饭,执事谓当何如?”[4]310王尚絅虽辞官归养二母,但仍忠心耿耿,表示一旦国家有难,会粉身碎骨万死不辞。在《复除再陈疏》中,他再次表达了忠孝一体的思想:“臣惟进思尽忠,退思尽孝,此生人之大义,无所逃焉者也……为母而来,终母而往,往思死忠,来思死孝,有志无成,臣窃伤之。乃今自生之年抵死之日,皆臣致身报国之秋,无复可诿者也。”[4]216王尚絅认为,为国尽忠、在家尽孝是人生之大义,也为国家所倡导,自己辞官归家是为孝养二母,“为母而来,终母而往”。写这篇文章时,王尚絅祖母和母亲已辞世,他为母守制二十七个月,起复山西左参政,衔恩思报,急于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王尚絅在家尽孝、为国尽忠,其孝慈思想体现出传统士人的民族大义,蕴涵更为深厚的家国情怀。因此,王綖在《明贞孝文子王公靖懿君周氏墓表》中赞扬其于君亲关系“得之深、养之厚,而行之力。”[4]352其弟王尚明赞其“于君亲出处之间,义利从违之际,超世振救之功,炳如日星,决如江河,卓如乔岳。”[4]352

传承中华美德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掘文化经典、历史遗存、文物古迹承载的丰厚道德资源,弘扬古圣先贤、民族英雄、志士仁人的嘉言懿行,让中华文化基因更好植根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8]8挖掘王尚絅的孝慈思想,探索其实践路径,自觉传承中华孝道,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有利于“让美德在家庭中生根、在亲情中升华。”[8]11

猜你喜欢

祖母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桂花
祖母家的夏天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The Negative Transfer of Shaanxi Dialects on Students’ English Pronunciation
模范邨
——给祖母
“不干不净,吃了没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