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闻采访技巧的实践分析
2021-11-28陈牛
陈牛
(临沂日报报业集团,山东 临沂 276000)
新闻采访工作当中,采访技巧需要从不同角度予以分析。通过做好新闻采访准备,迅速抵达新闻现场,明确采访核心人物,获得被采访者接受,强化采访提问技巧以及照顾被采访者情绪等方式,帮助新闻记者对新闻事件进行更加全面和细致的了解,并能够基于这些采访技巧来提高新闻素材的质量,为新闻播报提供重要支持,确保新闻采访的实效性,推动新闻采访事业发展。
一、做好新闻采访准备
新闻采访工作中,需要积极做好采访准备,保证采访可以有序进行。新闻记者在采访前,需要对新闻相关线索和资料进行了解和掌握,并梳理好采访思路,对采访中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做好充分准备,如采访者突然不愿继续接受采访,或者事件现场没有目击者等[1]。采访前需要基于被采访事件和人物等,打好问题草稿,避免采访中断等情况。采访准备中还包括了其他方面,如摄影器材是否调试完毕,新闻编辑人员是否已经就位等。通过全面细致的准备工作,能够最大程度保障新闻采访的顺利完成。
二、迅速抵达新闻现场
新闻采访及时性对新闻质量有着重要影响,新闻越是能够最快得到报道,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就会越大,新闻价值也就越高,在现代新闻行业的巨大竞争中才能够占据有利时机。因此,新闻记者需要在第一时间就赶赴现场,这样可以与新闻发生基本趋近于同步,使得新闻事件能够更快被群众所获悉。这就需要新闻采访实践中,要扩宽新闻线索收集渠道,除了传统的电话热线以外,还要增加网络媒介等渠道,使新闻采访可以具备更强的时效性和震撼性[2]。如一些事件性的新闻采访中,如大桥爆破拆除这种新闻,一般记者能够提前得到相关通知,这样就可以提前到达爆破现场进行采访报道,但是部分新闻事件是突发的,如交通事故等,这就需要记者可以在接到热线后,快速到达事故现场,这样能够采访到事故发生时的目击者,对提高新闻真实性具有重要作用。
三、明确采访核心人物
新闻记者到达采访地点后,需要快速采访核心人物。核心人物一般基于不同的采访任务,也会有所不同。如果是指定的人物采访,则被采访者就是核心人物,但是在突发事件的采访中,核心人物的确定往往较为困难,这就需要记者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致的分析力,能够在事件现场众多人中确定采访对象。一般来说,突发事件的核心采访人物一般是现场目击者或者参与者,以及受到影响者[3]。如某个小区发生火灾,记者进行采访时,核心人物就是火灾发生时正在该小区休息或者活动的居民。除此之外,消防人员、医院救护人员以及维持秩序的民警等,都可以作为核心人物进行采访。采访时的核心人物也有等级的划分,与事件联系性越紧密,核心等级越高,如果能够直接采访到被警察控制的纵火者或者引起火灾的人,新闻事件的报道会激起更强烈的社会反响。在某些新闻采访中,事件主人公必然是核心人物。以刚刚结束的奥运会为例,当有运动员获得金牌后,这名运动员必然成为采访的核心人物,其次是其教练,再次是其队友。通过明确核心人物,让新闻采访更具说服力和真实性,也就是新闻受众一般会更加关心核心人物对新闻事件的描述和看法等。
四、获得被采访者接受
新闻采访的技巧还经常体现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如何让被采访者主动接受采访。由于新闻采访是一种公共报道形式,很多现场目击者或者参与者会存在一定的顾虑,使其不愿意面对镜头接受采访,这就需要新闻记者能够采用良好的沟通方式与语言技巧,让被采访者消除顾虑、放下戒心。新闻记者可以在正式采访前,了解被采访者的顾虑,如新闻报道中提及到姓名等个人信息。新闻记者可以尊重被采访者的意愿,以“某先生”或者“某女士”等称谓替代具体姓名,或者在必要时可以为被采访者面部打上马萨克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提高被采访的接受意愿[4]。另外,新闻记者在获得被采访者接受方面,可以通过更为随意和自然的方式,如在采访时用群众较为熟悉的方式询问,就像一个对新闻事件非常好奇的旁观者一样,这样可以拉近被采访者与新闻记者之间的距离,为新闻采访奠定基础,营造良好的氛围。新闻记者也可以与被采访者先聊一些较为轻松的话题,逐渐使被采访者消除紧张感,这样可以获得被采访者的认可,然后再进行正式新闻采访,被采访者会更加配合。在新闻采访中,记者应当避免先入为主或者存在立场的情况,要保证采访的客观公正性,这样也更容易获得接受[5]。某个事件中的双方当事人,可能站在不同的立场来看待或者描述新闻事件,记者不能随意打断或者发表自己的看法,如评价某一方的对错等,这样容易造成被采访者拒绝继续接受采访的情况,也会造成事态矛盾升级。
五、强化采访提问技巧
新闻采访过程中的提问技巧,对采访效果影响十分显著。有效的提问不仅可以让采访获得更多的新闻线索,或者更为详细的新闻事件描述,还能够基于问题引导,避免被采访者讲述一些与采访目的不相关的话语,提高新闻采访效率。新闻采访提问时,应当根据问题的递进关系,由浅入深地进行提出,这样可以帮助被采访者形成一个回答的逻辑,避免回答与问题出现不相关,或者被采访者无法准确描述答案的情况。采访问题根据性质,可以分为客观问题和主观问题,客观问题是有确切答案的,无需被采访者掺杂过多自己看法的问题,如“这次火灾发生的时间是什么时候,最早发生在哪个楼层?”“这起交通事故中有几辆车发生碰撞?”这些客观性问题会提高采访问答速度,使新闻采访内容能够尽快播报。主观性问题则更多地以被采访者想法和认知等为主,如“这件事你是怎么看的?”通过合理罗列问题,可以帮助新闻记者详细准确获得所需的新闻素材,使新闻素材能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来还原事件本身,同时也能够总结出群众对该事件的看法异同情况[6]。这些采访问题还可以为后续的新闻编辑以及新闻事件评论等提供依据,让新闻播报更加丰富饱满,同时可以吸引更多新闻受众进行思考。新闻记者采访的提问,还要与群众生活中的语言方式相关,如在某些提问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被采访群体经常使用的语言,这样可以提高被采访者的受访兴致。如采访网络爱好者时,可以在提问过程中增加一些网络用语,以此来引起受访者的兴趣,增强受访者的回答主动性,使新闻采访更具有生活性。
六、照顾被采访者情绪
新闻采访中需要照顾受访者的情绪,由于新闻采访的事件类型,被采访者人生阅历和性格、文化素质、年龄等都存在不同,使得受访者的情绪也会呈现一种不同状态。新闻记者需要结合受访者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合理组织语言,设计采访方式,消除受访者情绪中的消极因素干扰。一些受访者性格较为直爽,在采访时尽量不要“绕弯子”,开门见山地提出采访目的和问题等。一些受访者较为害羞,在采访时尽量放缓语速,语气要轻,表现出更加和蔼易接触的状态。对于一些性格较为急躁的受访者,如果按部就班提出采访问题,就会造成对方极度不耐烦的情绪,这种情况下需要利用受访者的兴趣为采访切入点,旁敲侧击来完成采访[7]。一些新闻事件中的受访者可能由于目击了事件经过,使得情绪难以平复,这时需要新闻记者帮助受访者先缓解情绪,然后进行感同身受的共情式采访,如在落水事件的新闻采访中,目击者看到了落水过程和营救过程,心情跌宕起伏,使得受访时情绪无法较好控制,会出现哽咽甚至哭泣的情况,新闻记者需要安慰受访者,可以递上纸巾让其擦拭眼泪等,这样也可以缓解情绪起伏,然后通过感同身受地引导受访者回答提问,可以使新闻采访获得较好的效果。
结束语
新闻采访技巧是每一位新闻记者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通过采用适当的采访技巧,可以让整个采访工作顺利开展,并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新闻记者往往面对着各种新闻情况以及不同的受访对象,这就需要新闻记者可以灵活掌握技巧,通过有针对性的采访来获得更多优质的采访素材,为新闻播报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