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儿童食物过敏相关消化道疾病
2021-11-28彭丽南充市顺庆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文 彭丽(南充市顺庆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食物过敏机制主要有三种,分别是IgE介导、非IgE介导、IgE和非IgE共同介导。IgE介导的食物过敏一般情况会表现出严重的过敏症状,且发病时间较快。食物过敏的致敏原较常见,一般是奶制品、豆制品、蛋类等,几乎不受服用剂量大小影响,有明显的发病机制,容易诊断。非lgE介导的食物过敏有发病时间长的特点,主要引起消化道不适,常见的致敏原与IgE介导类似,但受食用剂量影响较大,发病原理尚不明确,暂无有效诊断治疗手段,只能辅助治疗。食物过敏症状可能涉及全身多个系统。
食物过敏原和发病机制
食物过敏主要指人体摄入食物后,引起免疫系统异常,从而使消化系统失调,导致机体生理功能不正常或组织出现问题(也可能存在两种反应同时存在的情况),进一步引发其他系统的一系列病变。食物过敏反应在婴幼儿阶段发病率相对较高,而且暂时很难及时确诊。本文主要针对过敏引起的儿童消化道非正常反应,结合婴幼儿及儿童身体机能和饮食习惯的特征,做如下分析。
临床表现
食物过敏在婴幼儿或儿童时期发病概率较大,究其原因,至今没有确切的答案。观察婴幼儿童以往发病的整个过程,结合其身体发育情况来看,可能与婴幼儿口服耐受形成迟缓或破坏有关,消化系统较容易被波及,所以40%的患儿伴有消化道反应,且非特异性症状居多,一般以非IgE 介导为主,误诊概率很高。致敏食物包含的种类有很多,像奶制品、蛋类、坚果类、海鲜、豆制品和小麦都可能导致过敏。经临床实验发现,食物性特异性IgE 水平要低于环境吸入性特异性IgE 水平。食物相关消化道疾病是由食物过敏造成的消化道黏膜受损性疾病的总称。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呕吐、反流、不易喂食、易怒、腹部不适、便秘、消化道出血、生长发育障碍等。
消化道FA 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诊断。从目前来看,国内对婴幼儿及儿童食物过敏的诊断标准还未建立,依据“中国婴幼儿牛奶蛋白过敏诊治循证建议”及“食物过敏相关消化道疾病诊断与管理专家共识”,结合临床观察,分析以往病史,结合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诊断,确认是否为食物过敏导致的发病症状并进行针对性治疗。
治疗。记录患儿性别、发病年龄、发病时喂养方式,观察临床反应,化验患儿粪便、血液,参照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C 反应蛋白(CRP)值,检测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通过每一项数据来判断患儿症状是否为食物过敏。一旦确诊,可进行干预治疗。首先考虑食疗,这样不会给患儿带来药物上的损伤,排除患儿过敏的食物,回避有可能引发患儿过敏的食物,同时用益生菌辅助治疗。例如,母乳喂养的患儿继续母乳喂养但母亲必须严格选择性进食2 周;食用配方奶粉及添加辅食喂养的患儿,可将原配方奶粉更换为易吸收的深度水解防过敏的配方奶粉,喝牛奶配方奶粉的可换成羊奶配方奶粉,同时选择不会导致过敏的食物进食2 周;牛奶及辅食喂养的患儿,有必要同时停止食用牛奶和辅食2 周;对于不服用母乳、配方奶等稍大的患儿,从平时的食物按预估概率的大小逐一排除,与此同时患儿均需要服用益生菌辅助治疗。要时时关注患儿的恢复情况,及早找到过敏原,避免给患儿食用可能导致过敏的母乳、配方奶、辅食等。避免因过敏反应给婴幼儿及儿童的身体带来损伤。
总结
儿童食物过敏已成为影响儿童健康的常见问题。由于儿童的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本身抵抗力不强,所以在儿童中发生食物过敏的概率相对较高。但是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自身免疫系统逐渐发育成熟,抵抗力增强,其他器官的各项功能也不断增强,过敏现象就会有所下降。有报道称,儿童食物过敏的发病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儿童食物过敏容易发生在皮肤和呼吸道及消化系统,其中发生消化不良的患者居多。因此,儿童食物过敏导致消化道疾病应引起关注。
随着科技的进步,知识的获取也日益便捷。家长可通过多媒体对患儿的症状进行及时了解,同时可向专家咨询,让自己对患儿的过敏有越来越深入的认识。目前我国对婴幼儿及儿童的食物过敏的相关研究也在不断展开,更多的婴幼儿医生积极参与,使得我国的婴幼儿及儿童过敏的诊断治疗方法逐步完善。相信经过全国上下的不断努力,儿童的食物过敏疾病会得到及早防治,保障儿童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