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社区建设公共精神培育机制与路径探究

2021-11-28殷雨萍

魅力中国 2021年33期
关键词:培育居民社区

殷雨萍

(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

随着剧烈的社会变迁,社区邻里守望相助的传统的熟人社会格局被打破,社区共同体的建设也渐渐凸显其重要价值,塑造社区公共精神亦成为社区共同体建设中的核心方向,推进社区公共精神培育机制构建成为重要内容。本文从引导教育、矛盾调处、诉求表达、权益保障、激励约束、心理干预等方面探索社区共同体建设中公共精神涵养的作用机制,促进公共精神培育过程的针对性、有效性,以内化的社区公共精神来打造人们不断追求的美好精神价值的社区共同体。

一、引导教育:凝聚社区公众意识

社区居民公共意识的提高、公共精神的塑造离不开社区的引导教育,社区共同体中公共精神的培育不仅需要维护社会法律与道德秩序,更需要进行引导培育。

(一)完善社区公民教育体系

社区教育是引导社区居民明确自身责任、权利与义务的需要,是培养社区居民守望相助、参与自治的公民意识党的重要方式。“社区教育是以社区为依托,以全体社区成员为对象,以提高全体社区成员整体素质为宗旨的一种教育形式”。完善社区教育体系,让居民有了了解社区、认识社区的机会和渠道,扭转对社区原始的态度与看法,进而增进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就社区教育资源而言,政府可以增加对社区的教育投资,目的是能够保障社区教育资源的供给,满足社区居民受教育的需求,陶冶社区教育对象的情操。

(二)加强社区党建引领

首先,打造社区党建引导教育的新平台。通过开展党组织生活会主题活动,提升居民的党性修养,组建与依托社区“开放式”党组织生活,建立“网上党支部”、微信公众号,开设网上“微党课”,用党员群众通俗易懂、生动鲜活的话语去讲真理、以理服人,让党员群众在“微时间”受教育。其次,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协调组织能力。最后,发挥社区各党员先锋模范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引领教育的作用,就是让社区党员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身在社区、走进社区、融入社区。

二、权益保障:厚植居民公共情怀

公共情怀是“公民对公共事务、利益、权利等公共性价值所具有的一种自觉的情感和态度”。如何实现和保障社区居民自身权益的问题,这将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居民对社区的认知、情感、意志与行为。

(一)合理定位社区主体角色

基层政府要在社区治理中准确定位,既不能缺位,更不能越位,清晰界定地方政府和社区的各自权能,理顺地方政府与社区的关系,要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服务型政府的职能转变、有限政府的角色蜕变,履行社区事务“参与者”角色,增强政府公务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居民是组成社区的第一要素,鼓励居民扮演好社区当家人的角色,严格保证社区各组织特别是居民对社区事务的自治权,才能吸引公民真正参与社区活动,提升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热情。

(二)促进社区居民公共参与

可以通过举办社区居民喜闻乐见的公共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社区情感、社区责任感。激励社区居民公共事务参与,提高社区活动的效度,针对社区不同年龄层次的主体开展关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娱乐等服务型活动。搭建党建+、互联网+等现代化参与平台,创建各种服务平台和机会条件,拓展公民参与公共生活的渠道,营造开放性的公民活动场景,为公民参与公共生活培育实践土壤,为居民对社区的发展、建设建言献策提供有效平台,确保社区居民参与权利得以实现。

三、矛盾调处:营造社区和谐氛围

对社区公共精神的塑造,缓解社区内存在的各种矛盾冲突是重要前提,为有效弥合社区中存在的层出不穷的矛盾冲突,矛盾调处机制的构建,能够在其化解纠纷、缓和冲突的同时,带来了能够促进社区群体冰释前嫌、彼此互助、共同合作的“共意与和谐”。

(一)注重社区民主协商

需优化社区协商平台,健全社区矛盾协商机制,建立社区冲突化解的协商交流平台,社区矛盾的聚焦点,对社区矛盾进行调控、整合,整合社区各类资源和社会力量,推动驻区单位、社区社会组织、社区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等参与社区调解服务。拓展协商内容,把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反映强烈、迫切要求解决的公共事务、社区生活等实际困难问题和矛盾纠纷,作为党和政府重点工作部署在社区的落实作为协商重点,动员社会组织各方合力解决社区居民难题。

(二)健全社区矛盾调处机构

社区中缺乏具有专业性的矛盾管理队伍以及多样的社区冲突治理资源,并且力量分散、权力有限、职责懈怠,相关机构各行其是。另外还要完善社区矛盾冲突化解制度及相关条例,如:社区协商制度、调解制度、维权制度、物业管理规章条例等等。社区要配齐健强负责调解社区居民矛盾、维护社区公共安全的工作管理人员队伍,依法依规办事,扮演好调解社区矛盾、化解居民冲突的“裁判员”角色。设置相应的专业性冲突治理机构,加强对社区居民参与冲突治理的宣传、引导及教育工作。

四、诉求表达:畅通居民参与渠道

畅通社区居民有效的诉求表达渠道将其社区居民生活等切身利益紧密结合,一旦他们的利益诉求得以回应、家园归属感得以提升并最终自觉落实到社区参与的实际行动中去,这种为自己同时也是为社区忙碌奔波的成就感与动机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并最终形成一种守望相助、邻里相亲的社区共同价值观,促使它们不断地关心和参与到社区事务中。

(一)搭建社区诉求表达智慧平台

近年来,在我国“互联网 +”大背景下,“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建设与推广盛行,城市社区智慧化建设工作也处于空前快速推进之中,智能科技提供的快捷平台,在实现居民生活的智能化、利益诉求表达快捷性、居民交往密切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应重视智能技术在社区公共精神培育的重要作用。加强诉求表达电子平台建设,充分发挥社区服务网络一体化的作用,如成立的群众诉求表达中心。

(二)完善居民诉求组织化表达渠道

除了健全街道办事处、社区工作站、社区居委、社区议事会、社区党委及社区物业等传统的利益表达组织之外,积极培育社会组织及团体,为社区公共精神的培育打造现实载体社会组织作为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将居民的意见集中在一起,及时有序地、有组织地向政府表达社区人群的利益诉求,同时也将政府的回应反馈给居民,从而有效实现政府与社区居民之间的对话与良性互动。

五、激励约束:强化社区居民理性自觉

要使社区公共精神培育获得最佳效果,必须善于运用激励约束方法,尤其在激励方法上要适度,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通过构建激励和约束机制,催生社区居民内在的参与动机,激发社区居民的义行善举,引导社区居民的价值观念等,在厚爱严束中激发社区居民的公共精神。

(一)正面激励

在培育社区公共精神培育过程中,要善于发现社区居民的客观需要以及主观动机。为了激发社区居民的公共精神,可以对社区居民采取正向激励方式,首先可以给予物质激励,在社区公共事务的参与建设中,对于表现积极、热衷社区事务、社区责任感强的社区居民给予嘉奖、表彰,毋庸置疑这离不开政府政策上的财政支持。另外还可以采取精神激励的方式,传递和增强社区正能量,凝聚社区人的公共情怀。

(二)反向约束

一方面,刚性约束层面,首先,运用法治精神引领、法治思维、法制规范加强社区治理。其次,完善社区管理制度,居民自治章程,认真贯彻执行基层群众自治法律法规。再次,制定并完善社区居民公约、行业章程、团体章程,推动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社会治理体系。最后,发展社区法律服务工作者,完善社区公共法律服务,让居民理性参与社区生活,管理社区公共事务。另一方面,春风化雨般的软约束:通常是通过道德自律、价值导向和作风建设,以此达到内在的、无形的软性约束,可以加强社区公共精神的宣传教育,在社区的日常治理中鲜明彰显社会的主流精神、主流价值观,使社区居民的正确行为得到鼓励、错误的行为受到谴责,凝聚社区共识。

六、心理干预:促进居民情感融合

为了涵养社区居民的公共精神,社区心理干预机制的主要任务就是针对社区中各年龄段的个体或群体提供心理引导、社区服务以及外在的社区场馆建设,促进社区居民公共活动参与的积极性。

(一)建立社区心理辅导平台

以乡镇、街道为单位,组建面向全体社区成员的专业心理咨询平台,建立一支业务素质高、工作认真负责的专家团队,培育社区心理健康工作专业人才,或者对在职人员进行国家级职业资格培训,不断将心理健康服务引向专业化。另外还应积极主动地广泛吸纳相关社区社会组织、民间社会心理工作者等主体,如社工、社区邻里纠纷调解人员及相关心理咨询机构等参与进来,为居民搭建一个倾诉心声、抒发苦闷、寻求慰藉的平台。

(二)加强社区心灵交流场馆建设

政府加大政策支持、财政支持加强社区方便居民心理交流场馆基础设施建设,制定、指导、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计划,并且促成心理辅导中心(工作室)与社区内的物业管理机构以及周边的社会救助站、社区医疗中心、党员群众服务中心、老年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派出所等组织部门建立合作关系。加强社区居民交友谈心接待室、邻里会谈室、放松室、小型阅览室兼会议室、宣泄室等有利于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场馆建设,打造社区群体相识相知的朋友圈、居民情绪合理宣泄的空间,亦成为社区人群融入社区的交流驿站。

(三)完善社区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建立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档案,及时把握社区群体的心理特点、规律及动态,及时把握个人生活心理问题、社区政治参与问题,不利于社区和谐稳定苗头性事件或者倾向性行为及时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疏解,实施必要的心理干预,同时加强社区人文关怀,及时调整社区工作,防止意外和突发事件的发生;对于具有消极情绪、压力沉重的社区干部及群众要保证能及时有效倾诉,把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倾诉出来,为其提供表述内心世界的场所和机会。

十九届四中全会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强调“社会治理”的重要性。诚然,社区治理以建设社区共同体为重要抓手己经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公共精神的培育亦成为建设社区共同体的重要方向。探索社区公共精神培育机制,促进社区公共精神培育,对于深化基层(包括社区)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猜你喜欢

培育居民社区
石器时代的居民
社区大作战
石器时代的居民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你睡得香吗?
1/4居民睡眠“不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