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领域的应用探析
2021-11-28杨丽萍
杨丽萍
(孝感市群众艺术馆,湖北 孝感 432000)
引言
知识管理是管理学学者在帮助组织应对信息新经济时代之挑战而提出的新管理思潮与方法,其核心理念是指通过信息处理能力与人的知识创新能力的最佳结合,在最恰当的时间将最恰当的知识传递给最恰当的人,在整个管理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共享,使累积的知识成为组织最有利的竞争优势。档案工作的核心业务不仅与知识管理中的知识获取、组织、共享与创新相关内容高度契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了与民族维系、凝聚和绵延相关的重要信息,而非遗档案则是将这些原始信息固化于一定载体的结果。如何使非遗档案成为助力民族紧密团结与繁荣发展的“知识资本”,无疑是知识管理理论范式下非遗档案工作的重要使命。
一、知识管理的概念
当前,我国对于“知识管理”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为第一代知识管理,另一部分为第二代知识管理。其中,第一代知识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对处于隐形状态的知识尤其是与显性知识相对应的知识内容进行不断挖掘;第二代知识管理主要是对使用者相关薪资情况进行不断挖掘,并做好相关管理工作。通过多年的应用,发现传统的知识管理方式问题较多,因而需要对人力资源利用加强重视,建立一个与人密切相关的用人管理信息管理活动,在人力管理基础之上采用信息管理规则来紧密联系结构以及非结构信息。
二、知识管理与档案管理
首先,知识管理以及档案管理的目标一致,都是为了给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当前,一些研究学者认为,在文件管理过程中,其很多目标与知识管理较为相似,可以帮助使用者以及利用者获取其所需要的各种知识信息。其次,知识管理与档案管理在最终目标方面处于一个相互重叠的状态。其主要工作均是开展文件知识内容的管理,因而二者具备相同的管理对象,这为二者关系的构建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此外,知识管理以及档案管理所采用的管理技术手段较为相似,管理流程较为接近。二者在对管理流程进行落实过程中,都需要有序并且集中化处理相关信息,在此基础上加工并且利用这些信息。基于上述相关论述,可以将档案管理归属于知识管理。
三、知识管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领域的应用
(一)档案的收集
非遗档案的收集对应的是知识管理中的知识获取。知识获取不仅要意识到知识的存在,还需要在理解知识存在形态的基础上确认知识的来源,从而建立相应的知识获取机制。因此,知识获取理论指导下的非遗档案收集,意味着要从知识源头理解非遗档案形成过程,并在此基础上选择相应的方式建立非遗档案收集机制。在非遗信息中,一般能够直接记录成文字、图片或录音录像的都属于显性知识,比如,传统戏剧中的唱词、曲谱、服装样式,口头传说中故事的文本内容,民间美术中的图形样式等;非结构化的、很难直接记录的属于隐性知识,比如,传统美术类传承人的画工、绣工、雕工等手工艺,传统舞蹈、传统戏曲、曲艺表演者的演绎技巧等。隐性知识通常需要受众通过细致观察、深入理解,并通过实操体验、思考感悟,有时甚或还得靠一些灵性和天赋才能获取。对于非遗项目的传播而言,记录显性知识的档案就足够了,但对于非遗项目的传承来说,隐性知识显然是极为重要的。显性知识可以通过结构化的方式直接记录形成档案,但隐性知识的记录则需要从帮助受众系统观察、全方位感受、深度理解和直至领悟的角度进行挖掘,从而确定其具体内容和展现形式,并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将原本需要受众细致观察和体悟的信息,尽可能使其以显性化的方式记录下来。这就是说,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存在实现程度的问题,而完全地显性化或转变成显性知识则是一种理想目标。
(二)建立多媒体档案库、数据库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与开发部门应当加强计算机技术的引进,不断更新多媒体档案库。但就当前大部分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情况来看,其依旧采取传统的纸质版档案管理模式,这不仅仅会降低档案的管理质量,而且也可能会出现档案丢失的问题,因此在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与开发中,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建立多媒体档案库、数据库。例如在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雕花剪纸)的档案管理与开发中,工作人员可以建立多媒体档案库、数据库。首先,工作人员需要利用互联网查询剪纸艺术的发展以及雕刻,绘画技巧,并对所查询到的资料进行汇总整理,确保资料中包括剪纸的种类、各种剪纸的起源以及发展历史、各种剪纸艺术主要的传承地区、著名的剪纸素材等等。而当资料收集完成后,工作人员需要将所收集的各种资料输入传统美术(雕花剪纸)类多媒体档案库、数据库中,这样可以为文化遗产的开发提供帮助。其次,工作人员需要深入雕花剪纸艺术文化传承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寻找雕花剪纸艺术的传承者,同时与传承者进行“雕花剪纸艺术的起源”“雕花剪纸艺术的传承”“雕花剪纸艺术的刀刻、绘画技巧”等多方面问题的交流,并将传承者所回答的雕花剪纸艺术问题进行记录,这对于丰富雕花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有着显著作用。最后,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应当使用手机、摄像设备进行各种雕花剪纸作品的拍照以及雕花剪纸艺术创作、刀刻、剪的手法视频的拍摄,并将所拍摄的照片或视频传到雕花剪纸档案数据库中。通过这种多媒体档案库、数据库的建立,可以显著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管理与开发质量。
(三)档案的保管
创建非遗档案知识库,需首先构建知识库模型,并将数据导入库中进行分析、挖掘、加工形成新知识。针对非遗的特征,前期的模型构建可以非遗项目类型、所在地区等要素分门别类,确定不同的著录标引、存储路径、数据类型等标准,后期再根据用户实际知识需求的反馈进行调整。现有非遗档案有很多是与项目传承人或项目相关历史见证者的声像档案,理想状态下信息技术可实现将声像档案转换成字幕文字,并从文字中提取高频关键词,形成知识单元,自动编入知识库中。但实际受传承人口音、口误和某项技艺在当时的专业名词与现在不一致等多因素的影响,目前还需要依靠机器识别与人工识别相结合对已获取到的档案转换成文字并进行著录、标引等工作。然后运用文本挖掘技术对这部分文字档案进行精简、提取,形成知识单元。当知识库达到一定规模,可以运用数据关联等技术手段对知识进行总结描述和聚类分析。将非遗档案数据按照人、事、物的关系串联起来,揭示各要素之间的内在关联,实现知识重组。比如,实现人与人的联系可以将非遗传承人与历代传承人关联形成传承谱系,也可以将非遗传承人与有关该非遗项目的各领域工作者相互关联;实现人与物的联系可以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与非遗项目相关的实物档案相互关联;实现人与事的联系可以将历代传承人与其各自出现时期的非遗项目历史发展沿革相互关联。由此,实现非遗档案知识的关联化和系统化,方便后期为用户提供检索相关内容推送的服务,更好地实现后续的共享和再利用。
(四)非遗档案的开发利用
非遗档案的开发利用,主要是对非遗档案资源进行编研、展览等形式上的开发,并以各种形式为公众提供利用服务。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创造与共享,是指组织将原有的知识以各种方法增进和强化,或开发对组织有价值但原来没有的新知识,然后使组织中的人通过各种渠道讨论和交换知识的过程。故非遗档案的开发与利用可以和知识创造与共享相对应,两者的最终目标都是为用户提供更好的知识服务。
非遗档案知识的创造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改进原有的知识;二是创造原来不存在的知识,即产生有价值的新知识。原有知识的改进对于非遗档案知识而言,主要是通过更多的非遗信息固化,以使非遗档案在系统和全面性方面获得改进而实现的。此外,通过新旧非遗档案材料的对比,实现新信息对原信息的证伪亦属于一种改进方式。一是其知识社会化就是非遗的活态传承过程。新的学习者在传承人的示范、讲解、指导下,通过实操体验与思考感悟,将原本存在于传承人脑海中的隐性知识,加工转化成具有自己个性特征的隐性知识。二是其外部化过程则体现在非遗档案的形成过程之中,即将原存于非遗传承人脑海之中的隐性知识,挖掘、整理归纳成系统化的显性知识,并用适当的记录手段固化于外部载体之上。三是其组合化即是将非遗档案中包含的各种显性知识组合化和系统化的过程。比如,可以将非遗档案中的文字和图片进行整合,对非遗档案进行编研。以代表性传承人的口述为例,可将传承人的口述内容转成可读性文字,加上口述者简介,然后将同一非遗项目的历届代表性传承人口述记录选编成册,整合该非遗项目在各时间段上发生的事件,实现显性知识向系统化显性知识的转变。另外,将一次编研的档案资料进行研究,并加以分析,挖掘出新的知识,再结合新挖掘出来的知识,进行二次编研,形成著作或论文等成果,这就是一种组合系统化的过程。四是其内部化,主要是非遗档案的利用者通过查阅、研究非遗原始档案或是非遗档案的开发成果,将规范系统化的显性知识吸收并升华成他们自己的隐性知识的过程。
(五)知识共享以及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工作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对知识进行共享以及不断创新,在此基础之上,不断提高事业单位的竞争能力。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档案资料是其知识的一种表现方式。在档案管理工作实际开展过程中,在一体化阶段必须设立明确的方向。一方面,保证知识管理向着有序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合理划分不同档案知识并做好其归类工作,探寻可能存在的联系。与此同时,还需科学评估档案价值,确定档案具体归档范围,结合档案价值的高低确定是否需要对其归档,从而有效识别相关电子文件。需要将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以及办公自动化有机结合,在档案信息化系统当中纳入归档工作以开展统一的管理,以防形成环节以及归档环节相互之间出现脱节现象,只有这样,才能使知识实现共享以及创新。
结束语
知识管理虽然是基于组织管理研究背景提出的,但它对新时期下档案工作的创新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探讨知识管理在非遗档案领域的具体应用,不仅有助于推动档案知识管理理论范式的进一步发展,亦能为更好地发挥非遗档案的价值提供有益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