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研究*
2021-11-28管钊王春明江苏开放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
文/管钊 王春明(.江苏开放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
一、引言
高职院校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和技术产业化的中坚力量,承担着培养新时代高科技人才的重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逐步加大校地的融合程度,借助高职院校所在地的地方政府的力量对于院校人才培养的扶持力度,在较大程度上优化人才的培养模式,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科技创新,最大限度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二、相关概念
(一)校地融合
“校地融合”中的“校”指的就是高职院校本身,“地”就是高职院校所在地的地方政府以及其他相关的社会团体组织。“校地融合”就是指高职院校以及高职院校所在地的地方政府或者是地方企业以及其他部门相互融合起来,针对某一个科技项目或者是科技成果而展开的合作,合作涉及到经济方面,也涉及到技术方面。在校地合作活动进行中,每一个参与主体都凭借自身不同的资源而采取独特的参与方式,不同的资源融合发展成新的资源,实现互惠共赢的目的。简单来说,校地融合就是学校和当地政府的合作或者是互动,主要体现为经济资源、人力资源以及信息资源等之间的互动和互换等。通过校地融合的途径,优化整合各种资源,多方共同参与实现高效丰富的科技资源转化,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强大动力,最终的目的就是促进校地共同进步的美好局面。
(二)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成果转化一般指的是科技经济产业化,其中包含制造商品应用生产方法与支撑服务的相关系统知识的专业,指的是把系统知识从原产地转移到指定产地。科技成果转化指的是将具有使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有效利用于具体的工作时间,并且在转化过程当中产生经济与社会效益。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我开发,一种是合作实现,自我开发主要就是指高校自己建立经济实体和合作模式,主要是通过技术转让、技术合作共建转化载体等方式。
三、我国校地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弊端
(一)管理体制的制约与局限
对我国当前的校地融合助推科技成果转化的发展来看,在管理体制方面存在很大的弊端,传统管理体制的局限性导致了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缓慢。首先,高职院校的管理体制具有明显的“断层”现象,很多的高职院校对于主管部门仍然存在较大的依赖性,办学模式、经费投入甚至是考核评价都依赖于主管部门,而与当地政府的联系较少,这样的局面直接导致缺乏校地融合的前提基础。另外,从高职院校内部的管理体制来讲,受传统的办学理念和传统的管理方式的束缚,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的前进步伐,陈旧的办学形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今新时代的发展,管理的组织机构还有制度制定都不够科学规范,其中甚至有很多阻碍开展科技合作共建模式的障碍因素。比如在组织框架上,传统的管理组织方式不能够以社会服务为发展核心;在学校的管理制度方面,促进高效利用自身科技优势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政策缺失等,种种原因都导致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和制度支撑,直接影响了校地融合的力度和质量,进而阻碍了校地融合的优势发挥,直接影响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
(二)思想认识存在偏差
在当前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高职院校的发展与当地的发展息息相关,而且日渐紧密,只有两者有机统一,并且相互促进,才能保证双方的共同发展。在大的时代背景下,对于高职院校以及地方政府的贴合程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以及地方政府应该珠联璧合,以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目标需求为出发点,不断创新校地合作的新路径,实现校地合作新局面。但是通过分析现实发展状况来讲,仍然有一些地方高职院校囿于传统陈旧的发展理念中,未能够敏感意识到科技服务业推动区域发展的意识,在搭建校地合作平台时不能有效突出双方优势,实现高质量的资源共享。另外,还有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没有意识到借助科技发展和科技优势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时代需求,没有认识到构筑校地融合模式对于促进当地企业发展以及学生专业素质能力提升的积极作用,甚至没有意识到搭建校地融合平台的积极意义,在校地合作模式下没有高效利用双方资源创新合作机制、提高创新活力、加快融合力度。综上所述,对于校地融合助推科技成果转化,仍然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还没有对此有一个科学正确客观的认知,这样直接导致了校地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进程的缓慢,甚至是进程过程产生诸多阻碍。
(三)合作互动机制不完善
建构科学完善的高质量校地合作互动发展机制,对于有效保证高职院校和当地政府的利益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有效的校地合作发展机制,也就是地方高职院校科学依靠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路径,借助政府的牵头指引作用,再加上当地政府的积极配合。建立多方参与长效合作机制,在校地融合发展机制中,必须是高校与其他多个参与主体的互动沟通,其中不仅有效结合校地的互动,也包含了校内的互动。然而,在当前校地融合发展过程当中,存在着许多的弊端,导致了健全完善的校地合作互动机制并没有建构。首先,当前校地融合发展路径在整体上没有科学高效的领导机制指引,直接导致在资源整合和资源沟通的过程中缺乏条理性,直接影响了对资源的高效利用。其次,高校与企业融合的平台还没有架构起来,导致没有灵活的科技研发通道以及科技转化机制,甚至没有完善的合作长效机制,这样根本无法保证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有稳定坚实的制度基础。除此之外,当前的校地合作互动机制以及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导致校地合作共建没有顶层设计理念的指引和规划,在具体工作过程当中缺乏方法论指导。
四、优化校地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建议
(一)强化主体地位,构建高效沟通平台
首先,强化校地融合的功能定位的前提,是对当地的政府有一个恰当的定位,当地政府在校地融合过程当中是引导者的角色,一定要发挥校地融合发展路径中的主体地位优势。政府作为社会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应该主动拉近与高职院校发展的距离,充分地吸引高职院校与自身联合起来,共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助推高职院校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政府要充分吸纳高职院校自身的力量,并且为其提供政府其他社会力量的助推,在最大程度上帮助高职院校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在校地融合发展理念的基础之上,当地的政府应该起到积极的带头作用,主动引进专业的人才,结合当地的发展现实以及发展愿景,制定适宜的合作体制机制,并且在充分分析学校和当地发展的基础之上,构建高效的校企合作平台,凭借科技高效的校地融合路径,整合各方面的优势资源,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在校地融合发展理念的指引之下,高职院校的各方面因素的发展都与当地所在地区的战略规划紧密相联,当地政府应该对高职院校的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制定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的同时,应该考虑到高职院校的发展特点。
第二方面,要明细高校的定位。当前社会发展以科技为主要支撑点,科技成果转化直接决定了社会发展的速度。 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融合发展的过程当中,高职院校应该加大知识传播的力度,并保证有足够的科研经费用于科技创新。另外,在校地融合发展过程当中还要集中力量追求科技创新以及新知识的增值,不断迎合社会发展的需求。首先,高职院校应该集中力量培养科技创新人才。高职院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应该不断扩充教师队伍,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扩充到人才培养团队之中,保证对人才的培养力度。另外,高职院校应该不断丰富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模式,充分吸收各方面的优势,不断整合课堂教学资源,进一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和质量。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要加强硬件设施建设,配套设施的完善直接影响着科技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还要为学生配套实验室等建设,确保学生有完善健全的科研硬件设施等。
(二)政府政策引导,加强资金扶持力度
校地融合过程当中,起主动作用的依然是当地政府。当地政府要制定促进校地融合发展路径的相关政策,加大校地融合力度,确保校地融合政策能够落地生根。首先,要出台专项扶持政策,校地融合发展过程中一定要突出地方政府的主体地位,地方政府要综合考虑当地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并综合考虑高职院校的发展现状,以科技成果创新为工作着力点,配备相应的高新技术发展战略以及新能源设备,全力保证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政府应该立足于校地融合的发展定位,为其配备专业的人才队伍,并建构科学合理的研发机构,还可以为其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用于规范校地融合模式,比如在校地共建过程当中,关于经济利益的分配方式以及科研成果的进展状况等都可以做出明确的法律规定,这样能够保证在校地融合发展过程当中有章可循,不至于导致科技成果转化进程的缓慢。当地政府也要尽快地与相关部门加强沟通力度,科学出台制定法律法规,政府要制定完善的实用性较强的精准政策,因为在校地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当中肯定会遇到一些难度较大的重点开发项目,这些项目一般会花费巨额的资金和精力,当地政府要迎难而上,联合组织其他相关部门优化科研经费配备模式,并且还要根据个案特点施以个性化的管理政策和支持制度,在校地融合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经费投入甚至是运行管理模式等方面都要科学设定个性化的管理方案。
当地政府要联合财政部门为校地融合提供专项的资金扶持,对科研机构所需的各种仪器设备、实验物品都要给予资金保证,加大对高职院校科研的扶持力度,切实提升高职院校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
(三)扩充人才队伍,壮大校地融合力量
要建立特色研究院人才准入机制,确保校地融合高质量发展,引进专业的高素质人才。产学研交互合作平台的创新机制能够有效激励人才对于科研的投入力度,政府要加大对于人才的吸纳福利政策,校地融合共建实体一般有两个发展方式,第一种是在地方政府调查产业需求的基础上与高职院校的特色学科开展科研,第二种是完善科研机构、确定好科研课题之后再引进适宜的科研人才,这两种发展模式都能够为高职院校引进专业的科研人才扩充到科研队伍当中。另外,还要加强对于科研机构的人才队伍建设,校地融合发展主要依靠的就是科技这个核心竞争力,一定要加强高校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及时的跟进科研项目建设。在平时的工作过程当中积极积累科研成果经验,不断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科研精神,条件允许的话还要定期的组织科研人员外出培训学习,加强自身的知识储备,及时更新知识系统,优化知识结构,还要加强与顶尖人才的交流力度,确保学校的校地融合能够向纵深发展。
(四)创新体制机制,积极开拓发展路径
在校地融合发展过程当中,一定要着重发展多元化的研发机构,采取相关的鼓励机制推动技术人员技术参股,还要引导国内外的相关企业以及高校、科研院所,在当地所在的区域共同构建新型的研发区域。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出灵活性强、综合实力强的科研团队,进一步加大校地合作的科研水准,确保科技成果转化的高效率和高质量。另外,还要鼓励创投基金与高等院校、科研院等合作建构研发机构,必要时可以借助资金补贴、政府采购方式予以实质性的扶持。还要大力推行企业化的运行模式,打破传统的组织管理模式,建立新型的科研人才队伍管理制度,强调知识产权管理,充分保证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鼓励校地共建研究院,充分借助资源优势,积极投身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大浪潮之中。提升校地融合的发展力度,还可以借助股权的形式实现对地方政府以及高职院校的激励,这需要借助市场以外的其他方面的扶持力度,对研究院自身以及研发团队实行专利入股,确保高素质的科研人才能够凭借知识产权入股,进而提升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
五、结语
在校地融合共促科技成果转化的时代,要不断优化融合路径,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和质量,要强化主体地位,构建高效沟通平台;要加强政府的政策引导,加强资金扶持力度;要大力扩充人才队伍,壮大校地融合力量;要创新体制机制,积极开拓科技成果转化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