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指导下的红色体育研究
2021-11-28薛训水王家忠
薛训水, 王家忠
(1.安徽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2.安徽师范大学 历史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引言
红色体育是产生于20世纪初,在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华民族救亡的革命进程中,与革命斗争相结合的体育运动,主要内容包括体育理论、体育宣传、体育组织、体育动员、体育活动、体育成效等方面。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红色体育的产生、发展及实践之间的联系为研究内容。参阅1984—2019年间相关论文文献近70余篇、著作10余部。实地考察了井冈山、延安、鄂豫皖、陕甘宁等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博物馆,搜集红色体育相关史迹、图片等实物,进行一定深度的理性分析和研究。曾飙、苏肖晴、刘雪松、季浏等学者对马克思主义体育观基本理论进行了研究,成果主要有研究论文和著作共5篇(部),通过阅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及红色体育的文献资料,试图阐释红色体育是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来开展,并运用马克思主义体育观来研究体育的。
1 红色体育的实践历程
中国近代体育从“师夷之长技”的近代思想开始,到洋务运动时的初步实施,历经戊戌变法对体育的认识以及辛亥革命对体育的推动。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广泛推广,西方体育文化的不断渗入,使得西方体育运动项目在中国流行的范围不断扩展。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红色体育活动紧密结合。毛泽东、朱德、刘伯承等革命前辈运用马列主义理论研究体育问题,发表了较多科学论述体育的文章。
20世纪20—4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诞生了红色体育(也被称为赤色体育),流行于井冈山、苏区、延安等地。通过开展体育活动宣传革命思想,鼓舞军民斗志,传授杀敌本领,保卫革命政权,让人民群众平等享受体育锻炼的权利[1]。
1.1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色体育理论与实践
1.1.1 组织群众练武宣传革命 李大钊、毛泽东等通过开展体育活动实现对民众“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目标,为民主革命服务。20世纪初,毛泽东等批判了“锦标主义”和“贵族体育”,提出“三育并重”“文武兼修”的体育思想,并得到实施,取得了成效。
星星之火如何燎原?革命初期,毛泽东、恽代英等领导人积极开展乡村体育活动,“教农民打拳习武”、游戏唱歌,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增进了共产党与农民群众的感情,吸引广大有志青年为民族解放和独立而奋斗[2]。苏区是红色体育的摇篮。1933年,苏区工农群众进行各种跑步、跳高、刺枪、武术等体育活动[3],明确提出了体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的主张,领导近代体育在解放区进入了新民主主义体育蓬勃发展阶段,影响和推进了国统区进步体育的发展[4]。
中国共产党对体育活动的开展极为重视,开展体育活动和游戏是宣传与号召广大民众接受中国共产党思想和领导的重要方式。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革命根据地内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深刻认识体育对革命及国家的重要作用,需要军民拥有强健的体质才能适合阶级斗争[5],需要以革命思想为指导,组织赤卫队、武工队等革命力量进行军事武术训练,用棍棒、梭镖、红缨枪等冷兵器对抗国民党反动派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枪林弹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利用体育活动进行革命思想传播,将体育工作与政治工作相结合,效果显著。
1.1.2 开展农业生产活动保卫红色政权 革命初期,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根据地物质条件极其匮乏,面对国民党五次反围剿的过程中,根据地开展以农业生产、军事技能为主的体育竞赛,将体育活动寓于军事训练和生产劳动中,为取得反围剿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井冈山时期,朱德同志在武装训练的间隙,带领同志下山“挑粮食”活动说明了当时革命斗争的艰苦状况。为打造出共产党人的钢筋铁骨,“挑粮食”比赛也成为红色运动会的比赛项目。
此外,红色体育主张劳苦大众才是体育真正的主人,只有积极锻炼身体,掌握扎实的杀敌本领,才能战胜一切敌人。红色体育坚持艰苦奋斗、小型多样和勤俭办体育的精神,发前人之未发[3],对当前我国社会体育的开展仍有现实指导意义。
1.1.3 重视学校体育开展,培养革命接班人 战争时期,儿童的体育活动也定期下操,内容多为掩护、前进、攻击、退却及各种军事游戏。儿童俱乐部、少先队设有运动组,学习制造各种运动器械,如弓箭、手榴弹等。根据地中的各级学校体育课都以军事训练为主要内容[6],体育活动多带有军事色彩,其整体面貌在张爱萍写的《少队体操歌》中有详细描述[7]。
国内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颁布实行《战时教育方案》,明确规定各级学校都有保卫根据地的责任和义务,要为自卫战争各级学校立即行动起来[8]。“大众的体育、抗战的体育”是当时的口号。当时大中小学校,每两周就要举行一次体育活动[9]。苏维埃大学、延安大学等高等学校体育为新中国设立体育院系积累了经验,为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0]。
1.2 抗日战争时期红色体育理论与实践
1.2.1 军事技能为主 红色体育具有浓厚的军事色彩。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锻炼身体,好打日本”、朱德强调“运动要经常”的观点,在解放区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1]。贺龙在延安《解放日报》也发表了“体育运动军事化”观点。为此,部队指战员“学习军事体育来武装我们的手足”。
在为革命战争服务指导思想下,抗日革命根据地建立学校体育教育体系,实施具有军事特点的教育内容。边区教育厅在1938年12月颁布《边区国民教育实施办法》中规定对7至11岁青少年实行以“抗战为中心”,进行射击、队列等为主的军事操练,培养身体强健的革命后备军。苏区小学体育课教材中与军事训练相结合的游戏内容达到了90%,体操课“突出兵式”“先木枪,后钢枪”,经常进行军事汇演和竞赛,在特定时期可以直接参加抗战。
1.2.2 人民大众的体育观 延安时期,毛泽东经常游泳、打乒乓球健身,朱德、任弼时经常跑步、打篮球,中央领导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带头参加锻炼,号召大家养成“勇敢的精神和团结的习惯”,掀起体育训练的高潮。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体育实行人民大众的体育观面向广大工农兵群众,在新民主主义指导下群众体育路线基本形成[12]。红色体育是以中国劳动群众为主体,包括一切反帝反封建的阶级和阶层参加的体育实践类型,改变少数人的体育成为人民群众的体育运动。红色政权领导下的红色体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在各方面取得极大成绩,堪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体育的典范[13]。
参与体育活动是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是他们的基本权利。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将平等参与体育的权利得到最广泛的保障。无论男女、老幼都有时间和权利到运动场上锻炼身体,使人民群众生活地更加愉快、健康。
1.2.3 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大生产”运动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对根据地实现“三光政策”,致使根据地供给陷入困境。为此,毛泽东提出“自己动手,生产自给”的号召,军民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三五九旅在旅长王震的带领下将陕北南泥湾变成了“好江南”。实事求是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同当时革命现状紧密结合,将体育运动偏重于劳动生产上,以体力劳动为主,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在体育实践上的正确指导。
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亲自种菜纺纱,将体育运动融于体力劳动中,在各根据地普遍开展,体力劳动是红色体育的主要组成形式。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结合红色体育实际不断创新的成果。
1.2.4 艰苦奋斗的精神 延安时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没有篮球架,120师“战斗”篮球队自己编织球网,将篮筐绑在大树上进行篮球训练。延安大学体育系用旧麻袋,装上麦草和羊毛做垫子;沙滩作天然的田径场。
“艰苦奋斗”的精神还体现在参加体育锻炼者身上。他们不计较场地、器材,也没有规范的服装和运动鞋,但是参与体育活动和竞赛的热情高涨。参与竞赛的选手还需自备路费,铅笔、毛笔、日记本等奖品虽然简单,但富有教育意义。体育工作结合革命战争的特殊情况,因时、因地、因陋就简开展红色体育,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化的具体实践。
1.3 解放战争期间红色体育理论与实践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悍然撕毁和谈协议,国共内战不可避免。毛泽东号召革命群众“宜将剩勇追穷寇”,将革命进行到底,彻底解放全中国。前线打仗,后方组织老百姓肩挑手抬,将枪炮子弹、粮食物资送到前线,付出极大的体力劳动。
此外,解放区老百姓后方将体育活动融入日常生活中,民间体育与民俗体育得到蓬勃发展。舞龙、舞狮、安塞腰鼓等丰富多彩的民俗体育在节日里争相表演,通过身体运动等形式表达革命群众对建立新中国的渴望和推翻三座大山,翻身做主人的殷切要求。
2 小结
红色体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体育实践而产生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体育形式。其根据中国革命实际情况来开展,为革命事业服务,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的组成部分,成为新中国各项体育事业的基础和渊源。
红色体育是政治与体育的结合。军民紧密结合,共同参与,形成优秀的军队文化。组织军事训练,开展体育竞赛,将军事融入体育而产生的革命团队精神,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和革命战士积极进取、顽强斗争。
2010年,山东莒南举行的第一届中国红色体育运动会至今,甘肃、山东、江西、北京等地举行了一系列红色体育盛会,探索“红色教育、体育赛事”相结合模式[14]。总之,创办红色运动会,对当代中国全面健身运动开展也有促进作用[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