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徽州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特征及其发展对策研究
——以黟县卢村为例

2022-01-21程婉儿

关键词:街巷村落节点

李 茜, 王 惠, 程婉儿, 吴 双

(安徽工程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引言

传统村落是我国民居建筑与文化发展的起源地,是供居民们劳动、休憩、生活等多功能活动聚集的承载空间,传统村落的发展与演变是国家时代变化与文化传承的缩影。在2020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文件中明确提出,着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传统村落在城乡空间统筹发展的背景下有着更多的变化契机与挑战,如何科学、理性地保护传统村落历史文化的一脉相传,引导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空间的有序发展?

本文以传统的“自上而下”自然演进式的村落为研究对象[1],在基于古徽州的地域文化特征、自然环境条件等要素的影响与熏陶,黟县卢村呈现出一种近乎原始的生存状态。通过实地调研与数据采集,将村落的空间进行尺度划分与形式分割,利用图论的基本原理,对以线性为组合基础的空间数据进行拓扑分析,寻求徽州传统村落空间形态与结构特征,为乡村振兴的物质空间有序发展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1 研究对象

卢村是黄山市黟县宏村镇辖村,距离宏村约1.5公里,两村间交通便利,但卢村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宏村相比还有些许差距。村落周边山峦环绕,村落西临下门溪,东靠前街溪,两溪流至村落南部交汇于丰栈河,村民通过人工水圳引水入村,方便村民的日常生活用水。村内保存着徽州区域内最完整的木雕楼建筑群,其中,志诚堂的雕刻作品,被称作古徽州雕刻艺术的巅峰之作。

村落依托自然山水地形,整体空间格局紧凑,边界明显,南侧有3个通行出入口(1个车行,2个人行)。村内主要保护建筑质量良好,街巷密集串联,通达性极强。贯穿于卢村的水系周边分布大量的商业服务设施,为游客的吃住行提供便利。村委会、晒谷场等村庄基础设施集中布局在水系西侧的中心地块。村落西面和南面分布大片农田绿地,而村内绿化空间面积较少,分布零散(见图1)。

适逢我国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的政策契机,徽州传统村落的保护和传承具备极大的优势。从乡村规划角度来看,注重村落整体空间形态与内部空间秩序的研究,是乡村有序发展首要考虑的因素。

2 研究方法综述

2.1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方法

伴随社会科技的发展,采用高科技技术分析方法对空间形态的研究已趋于成熟[2]。

空间参数化解析与重构法[3-4]:对现状空间进行参数提取,得出均值、极值以及特定形状百分比的参数信息,传入CityEngine平台分析得出村落空间中道路、地块与建筑的关系。

空间句法[5-8]:对村落街巷空间进行抽象的交叉点和轴线的提取,运用Deptmap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得出连接值、深度值、整合度等量化分析数值,对村落空间结构进行可视化分析。

引力模型法[9]:评价村落因子的加权和确定各居民点的质量及间距,进行引力计算,对计算的结果进行分析从而获得村落等级划分、村落从属关系识别的信息。

地理信息系统模型法[10-14]:对村落的评价因子和权重进行加权和聚类分析,得出村落空间划分关系,确定中心村。

以上对比可知,空间句法在模型简易化及空间结构可视性方面有着明显优势。本文采用此方法,结合实地调研资料的定性分析,进一步开展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深层次的理性定量分析。

2.2 空间句法

是描述建筑与空间模式的语言,基于拓扑学理论基础上,对空间之间连接方式展开分析,揭示空间在社会现象下的对社会逻辑和对空间的规则[15-17]。主要应用的空间描述模型为轴线模型和凸状共视域模型,运用到的空间描述方式分为三种:凸状空间,轴线和凸状共视域。其中,本文研究的轴线,定义为人类的运动方式,人、车在运动时,道路不受阻碍或视线遮挡所能形成的最大延伸程度[18-20]。

本文运用以下参数,重点表达空间结构体系分析的结果。

整合度:反映局部空间与其他空间之间的联系程度和可达性的一个句法变量,分为全局整合度和局部整合度。其中,全局整合度是判断系统中的某个节点与整个系统中所有节点之间的联系程度;局部整合度则是判断某个节点与附近几个拓扑距离内的节点间的联系程度。整合度的大小反映了空间之间可达性的强弱,整合度越高,空间之间的可达性越强,空间的整合性越好,空间联系就越紧密;反之亦然。

可理解度:意指人们对于空间的理解能力,或某个空间的可识别性。可理解度越高的空间,其局部中心性越能融入全局空间结构中,从而产生经济和社会活动的乘数效应,导致空间系统功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21]。

连接值:表示空间系统中某元素节点及与其相连接的其他元素节点数量的总和,反映空间局部系统变化和系统元素之间的相互渗透。关联度越高,线段会表现为暖色,代表着通达性较好。相反,关联性越差,线段会表现为冷色,代表其可达性也越弱,空间较为封闭[22]。

3 卢村空间形态量化分析

3.1 整体空间量化表达

数据分析:在DepthMap软件中建立村落轴线模型,对卢村的全局整合度、R=3局部整合度进行线性回归量化分析。图2是空间轴线散点图,横坐标为全局整合度,纵坐标为局部整合度,R2为可理解度,从左下角到右上角的点依次表示可理解度从低到高。图中散点分布呈现为规律的线性分布,表1中散点相关性数值较大(1.742),反映散点分布相对集中,样本的可理解度R2(0.567)就越高。根据Hillier提出的理论研究结果,当R2值>0.4时,属于高理解度范围。

表1 整体空间量化数值表

图2 空间轴线散点分布(自Depthmap生成)

空间表述:卢村的局部空间与整体空间的组织形式相似,行人非常容易通过街巷的局部特征来感知整个村落的空间形态。同时,卢村的局部中心与全局结构之间的互动较为高效,且联系紧密,卢村整体空间结构是一个易到达和易感知的空间。然而,根据实地调研分析,村内道路系统由纵横小路呈网络状分布,无明显主次干道等级,道路区别性和引导性较弱,游客在其中穿行容易迷失方向。

3.2 街巷空间形态量化分析

根据卢村现有的空间格局,简化轴线、描绘出卢村街巷空间和肌理,输入模型、生成具体数据和不同颜色的轴线图形(如图3、4所示),进而对卢村各条街巷的整合度和连接值进行评估和分析。

图3 全局整合度

3.2.1 整合度 全局整合度:表2、3所示,全局整合度数值较高的街巷分别为葫芦井巷、卢储巷、省思巷、前街、中街、后街、思义巷、上门巷以及车行入口道路,均大于街巷全局整合度的平均值。对照图3、5的空间布局可知,以上街巷呈现暖色,均位于村落中心地带及公共设施节点处,将内部的主要建筑物(如打谷场、志诚堂、述理堂等)有机串联起来,从而保证建筑布局的紧密性、关联性和可达性。相对而言,数值低于平均值的街巷呈现出冷色,大都位于边缘地带,如卢琪巷、葫芦瓢巷等,与中心活力区域的空间联系度较弱,且路面质量较差,存在断路死路的情况,通达性较差。

局部整合度:表2、3所示,局部整合度数值最大的三条道路轴线分别为前街、车行入口和省思巷。图4、5显示这三条街道是村内与外界联系的直达道路,也是村落中人流、车流汇入集中的节点空间。葫芦井巷、卢储巷、思义巷、上门巷的数值大于街巷局部整合度的平均值,共同特征是其周边空间毗邻志诚堂、述理堂、思义堂等明清古名居以及村内停车场。作为传统村落中历史文化聚集的场所,是卢村旅游路线的重要节点,游客活动频繁,场地空间排布紧密,建筑之间道路通达。

图4 局部整合度

表2 街巷空间整合度数值表

小结:卢村街巷空间的整合度数值从区域外围向中心地带逐层递增,真实反映出村庄空间较强的向心性。内部街巷空间结构从外到内整合性逐渐增强,根据重要游览建筑均布置于中心区域,较大的交通与活动流量使之空间关联越来越紧密,活跃程度越来越高。而对比之下,边缘地区的街巷空间的参与性较差,利用率低。

3.2.2 连接值 表3、4所示,连接值最大值的街巷是前街。作为与外界相连的重要出入街巷,宽2.4米,黟县麻石板材质路面,和中街、后街联系紧密,构成村落路网的主体骨架。并与村内南北向羊栈河平行,为村民的交通出行、生活休闲提供层次丰富的场所。其次,车行入口、省思巷、慎敬巷连接数值较高,均是位于出入口的街巷,内外渗透性与通达性较好。而低于平均值4.128的街巷仅有3条,分布于周边区域。整体来看,村落内部街巷网络畅通,外缘道路的路况、连接性较差。

表3 主要街道分析数值对比表

表4 连接值数据

3.2.3 节点公共空间量化分析 空间句法的轴线分析图,既能反映空间的位置情况,又能体现空间的聚集性。尤其是公共空间,作为日常生活村民活动和集聚的主要场所,是村落点状空间的核心区域。在引入整合度核心概念[23-25]的同时,利用其公共开放功能要素远高于其他区域的特性,演绎出公共空间的形态,并以此为核心向外有序地扩张蔓延,构建出整个村落空间体系。

根据图3、4显示的全局、局部整合度可见,卢村整合度数值较高的街巷是村落的核心轴线,即位于整个图的拓扑中心位置。结合图5的空间布局,对应的场所是围绕打谷场、村史馆等节点空间延展而来,此类空间界限清晰,场地独立完整,村民认同感颇高。而散落的其他活动空间,多以交通节点形式出现,场地面积偏小,停留时间较短,使用频率有限。在村落入口处,因村民思想意识的缺乏和短期利益的追求,人为自建了饭店、小卖部和民宿,过度的商业化现象导致入口空间节点缺失了原有的传统村落风貌和建筑肌理。

图5 主要建筑、节点及街巷分布图

4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特征发展对策

在国家大力扶持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之下,立足于徽州传统村落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前提基础上,利用空间句法对村落空间的轴线模型参数的分析,对卢村的空间形态体系构建更为直观和理性的认知。当前卢村旅游经济发展正处于瓶颈期,亟需合理地优化其空间形态特征,进而形成适合于自身发展优势的空间秩序。根据上述对卢村整体空间、街巷空间和点状公共空间三个维度的分析结论,对应提出空间形态发展的实施对策,为后期的乡村保护规划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4.1 整体空间形态

分析结论:卢村整体空间体系基本完整,局部空间有机融于整体空间之中,空间形态和谐统一,是一处容易到达和感知的积极场所。其整合度核心区域位于村落的中心地带,即打谷场、村史馆等公共活动空间,区位优势对人流的引导与分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村落边缘区域街巷的整合度和连接值数据均远低于平均值,其使用率、通达性有待提升。

发展对策:根据村落内部重点古建筑分布的不同区域合理划分组团,如村落入口组团、志诚堂—双茶厅—思成堂—思济堂组团、述理堂组团、忠义堂组团、打谷场组团等,分析各组团内的重点核心区域,由点及面,形成单组团覆盖——全局中心向外围匀质地辐射的布局,缩小村落中心与边缘地区的巨大差异,完善卢村整体空间形态格局的统筹性规划和关联性布局。

4.2 街巷空间形态

分析结论:卢村街巷空间的整合度由外围至中心区域呈现出逐步增强趋势,村落空间形态具有明显的内向性。但是,街巷之间的等级区别不大,辨识度较弱,在内部行走容易迷失方向。

发展对策:优化上述组团间的街巷等级,形成覆盖全村的主干道—次干道—支路的路网系统结构。结合不同组团的特色内容,强化各街巷的活力特异性,提升交通流线的趣味性和辨识度。为避免现有的无效指引,完善以旅游路线为导向的道路标识系统。

4.3 节点公共空间

分析结论:由于村民对于旅游产业短期利益的追求、以及对于传统村落和建筑保护意识的缺乏,一些建筑场所的破坏和改造行为导致了卢村传统物质空间的文化流失,村民们也未获得经济方面的持续改善。

发展对策:针对卢村的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特色,规划出区别于宏村的业态布局,集中布置公共设施建筑与场所。一方面,保留传统文化民俗(元宵节灯会、龙灯、狮子灯、凤灯等手工艺制作技术),充分挖掘当地的产业特色(林木种植、茶叶种植),有效提升商业业态的文化内涵。在保障村民日常生活、游客住行的基本物质需求外,开拓更深层次的精神需求场所,包括文化展览、产业体验、党建宣传等功能,有效激活卢村的产业与文化活力,既能满足游客体验需求,又从实质上增加经济收入、转变青年劳动力外流的现状。另一方面,制定一套可行性较强的古村落、古建筑修复与改造的设计导则与规范,有效强化村民们的保护意识和约束改建行为。

5 结语

村落空间是徽州传统文化脉络延续的原生载体,空间的形态特征和深层秩序的研究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本研究基于空间句法理论,借助Depthmap软件量化卢村空间形态的现状数据对比,以拓扑图式来剖析整体空间、街巷空间、点状公共空间三个物质空间的差异性所在,这是对村落空间传统感性认知的补充与拓展,以理性、客观的维度提出卢村空间布局发展的对策与建议,为徽州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规划实施提供前瞻性的理论指导。

猜你喜欢

街巷村落节点
林中村落
静谧村落
《武汉街巷回忆》手绘板插画
CM节点控制在船舶上的应用
人间烟火,最爱隐秘的街巷美食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lectronic equipment usage distance for common users
基于AutoCAD的门窗节点图快速构建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雨中的街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