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媒时代下的算法博弈
2021-11-28乔慧君
□乔慧君
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在其发展进程中,每个历史阶段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传统媒体近些年也在悄然创新。
一、智媒时代:传统媒体的进化
在技术和资本的推动下,互联网迅速发展,新兴媒体大行其道,各类媒体争相获取流量,自媒体平台也开始抢夺话语权。至此,把关人的角色已经不再单一,甚至出现了多重把关人的概念,逐渐层级化。
智媒时代,媒体传播信息的手段逐渐多样化,其依托的大数据技术无疑成为传播过程中的核心技术之一,而算法注定难以保持中立。
二、算法博弈:经资本筛选后的“过滤气泡”
“过滤气泡”本意是指人们在网上冲浪时,由一些个性化的过滤器依据自己的主观意识为网络用户营造起来的一种虚拟环境。
如今的算法推荐已不再是单纯的技术流,它逐渐渗透资本的主观意识,更有甚者打着“个性化”旗帜的幌子窥视我们的生活,其本质上却在潜移默化地向大众传递资本的主观价值。资本的介入让算法成为猎金的工具,最终使算法成为资本竞争的手段,从而引导受众喜好,以期完成新一轮的资本再运作。
1.分析用户喜好以精准推送内容
互联网时代已不再是一家独大,在过滤器日趋常态化的时代,各类大小平台竞相抢夺流量,流量才是它们最终想要获取的利益驱动。
表面上它们采集信息都是为了满足用户需要,但这无形之中就形成了该APP的用户使用数据库。运营人员可以在后台监测到用户使用该APP的时间段以及用户经常搜索的关键词,从而分析该用户的年龄、工作、爱好、性格等。建立庞大的数据库,从而建立各种数据分析模型。通过各类分析模型进行运算,进一步分析用户在不同阶段所表现出的行为,经过精准运算之后,平台会依据用户的使用习惯为其生成个性化浏览内容,从而使用户对平台产生依赖,增强用户黏性。
2.简化受众认同以窄化信息传达
随着5G时代的到来,大众似乎越来越不屑于通过广泛渠道接收信息,反而更青睐于经算法计算后推荐的内容。碎片化的信息接收方式让他们不愿再付出多余的力气去拓宽信息接收渠道,反而是第三方应用推荐什么就接收什么,越是接收什么,软件越是推送什么,无形中为用户筑起了一道信息壁垒,用户也只能接收第三方应用所输送的内容。
2020年9月8日,阿里巴巴官方商家大会公布,手机淘宝将迎来一次重要改版:下线首焦资源,猜你喜欢频道上移。“猜你喜欢”板块,就是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为用户生成个性化内容。实验初期,大多数人往往更倾向于选择与自己信息喜好相符的圈层,受众认同度逐渐下降,从而加强了信息壁垒的构筑,使信息传达渠道逐渐趋窄。
3.弱化用户IP以强调平台主导
在被疫情影响下的2020年,实体产业受损,“短视频+电商”已成为一种新型的商业化形态,不少零售企业通过短视频快速实现新流量获取与变现。无论是抖音、快手还是淘宝都在进一步完善商业化,以期实现资本收入。
这类第三方应用在用户使用初期疯狂测试数据,极力为其营造一个信息茧房,迅速留住用户。短视频当前正处于流量红利期,以抖音为例,越来越多的商家想要在抖音这个平台淘金,因此疯狂输出内容,用户仍然沉浸在第三方平台利用算法所营造的幻境中无法自拔,一边沉浸于自己所选择的喜好类别,一边又在接收平台指向性的流量内容,被动接收经资本运作后的信息内容。基于推荐算法等科学技术,强调平台主导,形成以品牌为导向的流量渠道,直接谋取利益。
4.操纵用户行为以完善资本霸权
第三方应用平台通过分析用户行为,能够掌握其偏向及喜好。譬如某用户经常在凌晨2点钟活跃,视频平台就倾向于为其推送深夜鸡汤文;偶然搜索了“项链”等关键词,接下来的推送就会出现各类与礼物相关的视频内容及商品。
以上行为初期是源于用户的主观行为,但是当用户对第三方平台形成足够依赖时,第三方平台就会反作用于这段关系,利用资本的特权,把握受众心理,过滤受众所接收的信息,甚至夹杂自己的主观意愿,向大众输出一些对资本有利的内容,比如巧妙规避付费陷阱等。让大众误以为自己生活在一个更“懂”自己的舒适圈内,却无形之中受制于某第三方平台。
在这个过程中,第三方平台巧妙利用“算法推荐”这张面具,打着“个性化定制”的旗号,大张旗鼓地向受众宣扬自己的价值观,实际上却加剧其资本霸权化。
三、媒体中立:算法应只是手段,而不该是目的
在算法大行其道的智媒时代,媒体应永远保持中立态度。算法的兴起必然是有利有弊的,媒体平台有责任和义务规避这些负面影响,将算法的优势最大化,但在这个过程中媒体平台应始终清楚的是:算法永远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1.建立基于技术革新的算法推荐模式
算法推荐最初起源于大数据分析技术,但对于算法推荐的最终导向是否真的是信息茧房,在新闻界仍然有较大的争议。无论是将算法视为走向信息茧房的必经之路,还是认为算法与信息茧房始终是毫无关联的,这两种想法都是非常极端化的。我们不可否认,在技术层面上算法是一个伟大的进步,但对算法带来的不利社会影响应理性思考。算法模式应当为技术革新而生,而并非以操控受众的社会行为为目的,从而扰乱社会网络治理。技术人员应专注于算法的科学合理性及精准性,更高效地为网络数据输入核心技术,保障第三方应用在互联网的良性运作。
2.坚决杜绝社交媒体的利益操纵行为
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提到,人们会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换言之,人们会逐渐依赖享受算法所带来的一切便利成果,坠入算法织好的“温柔陷阱”中,从而迷失自我。依托互联网生存的第三方应用数量逐渐增多,尤其在科学技术的助力下更加肆意生长。社交媒体除了完成自己应尽的责任以外,还必须时刻警惕,完成自我监督,不断加强媒介的自律与他律以规范自我,禁止滥用算法来为自己谋取利益。媒体应始终坚持正面报道,正确引导舆论,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健全社交平台重要内容审核机制
内容审核机制预警在中外新闻史上一直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在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要求,网站应实行多级审核制度。第三方应用作为互联网的第一层把关人,应严格审核进入到平台的内容发布者,在信息发布前对内容的合法及合理程度进行严格把关,紧接着在信息发布之后进行实时监测,发现问题后应立即指正,及时撤除不符合规定的网络信息,以保证网络环境的风清气正。
只有完成第一轮的把关,提高内容准入门槛,才能反作用于内容生产者,促使其生产更高质量的内容。
4.完善社交网络中个人信息保护制度
首先,个人信息保护制度仍然具有立法意义,只有明确信息采集“红线”的范围,才能规范个人信息保护。
其次,要加强司法制度保障,司法部门面对这些网络违法乱纪行为,应当积极行使自己的权力,保障公民的合理诉求。
最后,公民应当正确认知个人信息权,用户应当提高自我信息防范意识,加强对个人隐私信息的保护。只有用户意识到这些,信息保护制度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才能构建一个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
四、结语
随着算法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用户画像也在这套算法模式中逐渐清晰,平台在逐渐掌握这套模式后可以深入洞察用户行为,甚至预测角色动机。平台的个性化算法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对社会的认知,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思维固化。因此平台更应当认识到的是,算法只是与用户建立更密切联系的一种方法,切忌被算法主导而失去自我,更不能盲目利用算法从而强加资本意念用以牟利。同时大众应该学会理性思考,形成科学的评价标准,以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