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下农业节目生存策略研究
2021-11-28□杨萌
□杨 萌
我国幅员辽阔,土地面积众多,人口基数大,农业问题向来被广泛关注。基于此,农业节目早已成为农民朋友与外界沟通的渠道,能为广大农民朋友提供高价值信息。然而,在电视节目体系内,农业节目播出情况不容乐观,无法充分满足目标观众需求。
在新媒体时代,农业节目生存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针对这种现象,农业节目应坚持与时俱进,充分应用新媒体技术,创新节目形式,将农业节目推广出去,服务于农民朋友,服务于社会。
一、新媒体时代农业节目的现状
1.节目总量少
目前,我国众多电视频道中,专业性农业频道少之又少。在已注册的400多个电视媒体中,自办农业节目的仅占5%,播出总量更是达不到1%。同时,在现有的农业节目中,节目质量有待提升,导致农民群众获取信息途径有限,无法得到高价值资讯。
2.节目质量低
通过深入农民群体调查,发现现有农业节目播出内容与农业生产实际相脱节,很多农业知识已不再受用。换言之,新媒体时代下的农业节目实用性低,针对性不强。节目制作团队未充分了解农民群众现实需求,与农业新科技相关的内容更是少之又少。此外,节目知识点过于单一,对农业生产提供的帮助不足。
3.投入产出不匹配
目前,农业电视节目投入与产出完全不匹配、不成正比。“负债”经营比较普遍,电视台虽然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及财力进行节目制作,但节目质量不容乐观,无法产生预期的理想效益。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反差,严重导致电视台管理部门对农业电视节目丧失了信心,不愿再过多投入精力与时间进行节目的制作。
二、新媒体时代农业节目生存策略
1.建立品牌意识
随着电视技术不断进步、数字信息化迅猛发展,电视传播形态早已发生了巨大改变,数字电视、交互电视和卫星电视等广泛流行,改变着大众对电视媒介的认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农业电视节目若想持续吸引观众,就要形成独有的品牌。充分发挥传统电视优势,围绕主题多范围取材,为受众带来全新的观赏体验,提高节目收视率。
2.加强新媒体合作
新媒体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分流了传统电视观众。然而,当前大多数网络视频节目仍然来源于电视节目。所以,传统电视媒体依旧是专业内容生产者,为新媒体输送源源不断的素材。
如今,一些卫视与网络电视台合作,在传播方式上做了全新尝试,促进各种平台媒介协同发展,最终形成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为传统电视媒体农业节目开拓发展空间。
3.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广电媒体具有产业属性,需产业化运作,提高市场化程度。但做节目时,不要过度追求经济效益,不要以节目带来的经济效益判定节目“生死”。实际上,衡量农业节目的价值,不仅要看节目本身经济效益,还要看这个节目对社会发展产生的重要意义,也就是农业节目的社会效益。农业电视节目不应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终极目标。在满足农民群体收视需求的基础上,更要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进一步增强节目的公益性。
4.强化服务意识
对农业节目而言,第一受众是农民群体。农民群体渴望从农业节目中获得有用知识,也希望得到电视媒体行业的尊重。为此,制作农业节目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坚持“衣食父母”理念,为农民群体提供优质服务。作为农业节目的工作人员,应深入农民群体采访调研,向农民朋友宣传最新的农业政策,并带着真挚情感制作节目。农业节目需不断满足农民群体在政策、技术方面的收视需求,同样也需要兼顾农业文化。以“为农民服务”为出发点,维护农民群体权益,切实为农民群体解决难题。此外,在制作农业节目的时候,应加强与农民群体的交流,认真听取农民朋友的反馈,虚心接受农民朋友的合理批评,最终呈现“想农民之所想”的农业节目,真正解决“农民之急”。
5.彰显人文关怀
目前,农业节目制作者大多来自城市,对农村生活不够了解,在很多时候都无法与农民朋友产生深度共鸣。实际上,农业电视节目制作者也应是优秀的农村工作者,不仅要有同情心,更应从多角度、深层次理解农业问题,急农民之所急,想农民之所想。这就意味着,农业电视节目制作者要有“人文关怀”意识,从灵魂深处理解农民、感恩农民、认可农民。当前,农村、农民、农业亟须政策支持及法律支持。为此,在制作农业节目时,应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对农民群体投入足够多的关怀、关爱与关注,在农业节目中融入“人情味”。充分凸显人文关怀,可以有效拉近农业节目制作者与农民群体间的距离,使广大农民朋友敞开心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办好优质农业节目,推动农业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农村电视观众数量庞大,农业电视精品节目匮乏。若想真正满足农民朋友对农业节目的需求,农业电视节目制作需贴近农村生活,对农业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新媒体的出现,为农业节目生存提供了发展空间,需要农业节目制作者把握时代机遇,通过新内容、新方式为农民群体提供农业信息服务,为农业发展贡献力量。